通江投資集團:圍城之下 股權投資亟待破繭重生?

場內競爭方興未艾,場外力量已是躍躍欲試,我國股權投資機構似乎正面臨圍城之困。

近日,銀保監會某負責人表示,為更高效發揮保險資金優勢,險資股權投資行業限制未來或將逐步取消,以期在優化結構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上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險資的入場,無疑將在股權投資市場形成一股全新發展勢力,伴以其巨大的體量及優質的背書,險資或將很快掌握部分市場主動權,成為傳統股權投資機構面前的又一巨大屏障。

事實上,股權投資機構近年來已倍感壓力。截止2017年年末,我國早期投資機構已達到600餘家,風險投資機構(VC)近8900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PE)更是突破2萬餘家,相比2012年市場機構總量,足足增長5倍有餘。

機構總量持續增長,但盈利退出路徑卻呈現收緊態勢。以IPO為例,在國慶大假後首個工作周內,僅有兩家企業被核准首發,融資總額不足9億元。隨後,證監會更是宣佈一週內沒有安排IPO發審,這意味著10月整體IPO總量或依舊差強人意。而這一現象也只是延續著全年的發展態勢,縱觀2018年上半年,IPO審核過會率已然下降至49.2%,企業IPO上市數量同比下降35.3%,股權投資機構已很難在IPO中實現穩定退出盈利。

有專家表示,一邊面臨不斷增長的業內機構數量,一邊又迎來外部競爭可能,長此以往,向下易推高項目估值,形成價值虛高,向上易傳導市場風險,增加融資難度,傳統股權投資模式市場空間或將很快被吞噬殆盡。

照此看來,我國股權投資市場難道已然進入寒冬?事實上,市場的擴展從未停下腳步。自2001年股權投資正式進入國人眼簾以來,我國市場用3年蟄伏期便換來了中資企業集中赴美上市熱潮,也打開了奔向全盛時期的大門。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年底,我國股權投資市場資本管理總量已接近8.7萬億,全年投資案例數量達10144起,同比增長11.2%,佔GDP比重更是達到1.5%,較上一年再次提升0.5%,創下歷史新高。

某知名投行分析師表示,多數人認為的行業寒冬之所以成為了少數機構的發展春天,源於業內馬太效應的凸顯。其決定因素並不僅僅在於資金體量及儲備項目質量,更在於投資機構模式對全新項目發展及LP需求的融合。提前轉換思路的參與者有望在下個發展週期來臨前率先佔據市場優勢。

通江投資集團董事長張保國表示,股權投資市場的發展一定是伴隨國家經濟建設,以及對大眾消費、出行等日益增長的需求匹配。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發展期進入質量提升時期,以新興產業為主的項目融資模式正在逐漸成型,市場依舊存在拓展可能。因此,市場參與者應拒絕畏葸不前,儘早抽身傳統思維,用符合時代步伐的股權投資模式助力當下市場發展。

關乎股權投資的全新發展路徑,我國政策實則早已給出前瞻指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了十九大提出的對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等金融工作任務,這無疑是在對以私募股權投資為主的民營機構指明發展道路,推動其向併購價值投資、初創企業長線價值投資等路徑發展。

以併購市場為例,就在今年8月,我國五大部門聯合印發《2018年降低企業槓桿率工作要點》,重點強調要積極推動企業兼併重組,深化產融合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併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對基於產業整合的併購重組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礎上,當月併購金額迎來突破增長,交易總金額達到1585億人民幣,同比上升63.2%,環比上升73.7%。

張保國表示,作為僅次於IPO的股權投資退出路徑,併購模式將更加適用於助力成熟企業內容補充,及對多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橋接。在國企混改及消費產業改革升級需求中,併購模式或將成為其優選路徑之一。而就在近日,證監會亦鬆綁併購重組融資用途,這為上市企業的併購路線設定及資金補充再次減輕了阻礙。

除此以外,包括初創企業前端融資,成長型企業戰略合作等內容,都在逐漸受到投資機構的廣泛關注。張保國認為,金融監管日趨嚴格,未來的市場競爭或將更加激烈,股權投資機構更應以綜合型發展規劃及嚴謹自律的態度,去面對專業水準日益提升的項目方及LP等。通江投資集團始終堅守“金融創新+產業投資”雙輪驅動發展戰略,目前正在大力拓展產業鏈投資路徑,同時積極探索與上市公司、國資平臺合作模式,更好的構建股權投資可行性方案,致力形成資源的高效利用及最優收益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