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国太后」──孝庄文皇后

清朝「开国太后」──孝庄文皇后

孝庄太后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是「太皇太后」孝庄──康熙的祖母。在清代的历史上,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清史学家都知道清朝的「兴亡两太后」;清朝的开国、亡国,都有一位太后处于关键地位。

「亡国太后」是大家都熟悉的「慈禧太后」,而「开国太后」就是「孝庄太后」。当然,她生前是不能自称「孝庄」的;那是她的諡号;是她死后才上的「尊諡」。

历史上称她为「孝庄文皇后」,但她生前可没当过真正的「皇后」;她在「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年间,只是「凤凰楼五宫」中排名最末的「永福宫庄妃」;皇后是她的亲姑姑「孝端文皇后」。「清世祖」顺治年间,她是「圣母皇太后」(母以子贵的太后;由「皇后」晋升的太后称「母后皇太后」);到她的孙子玄烨登基,进入「康熙时代」,她才以「祖母」的身份,称「太皇太后」。

许多小说或电视上,说她叫「大玉儿」,那是汉人编造的。她的名字叫「布木布泰」,是一个蒙古名字。因为,她是蒙古人,出身于蒙古「成吉斯汗」后裔的「黄金氏族」: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

清朝「开国太后」──孝庄文皇后

大玉儿

塞外的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都尚早婚。所以,她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由大清的前身:「后金」的汗王努尔哈赤指婚,嫁给了她的姑父:当时还是「四贝勒」的皇太极为「小福晋」。她为皇太极生了三女一子,儿子名叫「福临」;也就是后来的「清世祖」顺治皇帝。

在皇太极时代,她比较没有见诸史册的明确作为。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后妃是不许干政的。除非皇帝太懦弱,大权旁落(如武则天),或是皇帝驾崩早,新君年幼,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其实历史上的例子很多,宋朝就有女几位「垂帘」的太后,而且政绩斐然。但一般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清代光绪朝的「慈喜太后」。「孝庄太后」并不曾垂帘;倒不是没有机会,是她自己不愿意,严词拒绝了想藉此讨好谄媚她的人。而她第一次展现政治才华的时刻,还没当上太后,是在皇太极驾崩的时候。

皇太极死得很突然;当天,他还开开心心地为嫁女儿举行盛宴。晚上忽然传出「驾崩」的消息;可能因「心肌梗塞」或「脑中风」之类的心血管疾病引发。因为他是「猝死」,因此没有留下遗诏。皇位虚悬,他的弟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争位,使大清面临内乱的危机。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努尔哈赤先后有两位「中宫大福晋」;地位相当于汉民族的「皇后」。一位是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姐姐,她去世很早,她所生独子就是皇太极。她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再立的「中宫大福晋」是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生母。满族的制度是「子以母贵」,母亲身份越高,儿子的地位也越高。因此,皇太极和多尔衮都可以说是身份相当的「嫡子」。

多尔衮一直认为他的父汗努尔哈赤是要把汗位传给他的;这当然有可能,因为努尔哈赤非常宠爱阿巴亥,也十分宠爱多尔衮。为了让阿巴亥高兴,随口承诺也是「人之常情」。阿巴亥当然会告诉多尔衮,使多尔衮认为自己就是父亲「内定」的「继位接班人」。

努尔哈赤临终时不在京城渖阳。他临终前,唯一受命赶到与渖阳相距四十里「靉鸡堡」,并亲眼看著他嚥气的人,是大福晋阿巴亥。她带回的遗诏,也是:「命多尔衮继位」。

清朝「开国太后」──孝庄文皇后

多尔衮

但是,那时多尔衮只是个十四岁的小孩,还没有兵权与政权。而皇太极已是史称「后金」的军、政方面地位最崇高的「四大贝勒」之一。因此,皇太极掌握了绝对的优势,让所有大、小贝勒都推戴他继位。而且,在他登基前,他们还逼死了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矫诏要她殉葬。而皇太极在众贝勒推举他继任时,一直装模作样的推托拒绝。一直到「逼殉」了阿巴亥之后,才答应登基。由这一点,被他们否认的「努尔哈赤的遗诏,是传位多尔衮」一事,也让人不能无疑;阿巴亥所传的遗诏,其实是真的!

我们从「后金」后来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由皇太极继位绝对是正确的!因为,年幼的多尔衮,必然驾驭不了当时「八旗」那些掌握了军权、政权的「骄兵悍将」;事实上,连皇太极都费了好大心思,才达到「南面独尊」的地位!但多尔衮对这件事怀恨在心,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一直认为皇太极不但抢了他的汗位,还因心虚而逼死了他的母亲。

皇太极对他一直是既笼络又防范。而且,以皇太极的精明睿智,他也没有机会发展「野心」。到了皇太极驾崩,他已成年,而且是拥有正白旗的军权,又有丰富政务经验的「睿亲王」了。他的亲兄弟,也拥有兵权的英郡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当然是拥戴他的。除了已死的皇太极,谁也没他的权势大;他当然「理所当然」的想把汗位「夺」回来。

其实,当时大多数的八旗贝勒们并不反对多尔衮继位。因为他实在是有才干,有能力的;也许也还有对当年逼殉他的母亲,支持皇太极登基的的一点愧咎之心吧?如果没有反对势力,他也就顺利登基了。

反对的人,是八旗中由皇太极亲领的「正黄」、「镶黄」两旗。他们是皇太极的「亲军」,一向高人一等。如果多尔衮继位,他们必然就会失势。所以他们坚持「立皇子」,以维持皇太极的正统宗支。当时,最有势力的「皇子」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论年龄,他比多尔衮还大三岁。是军功赫赫,政治经验丰富的「肃亲王」。

于是,大清分成了三派:支持多尔衮的、支持豪格的,和中立的。局面闹得很僵;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大清却是皇太极死了二十几天了,继位人选还没有确定。朝中剑拔弩张,「皇弟」、「皇子」之争,造成了空前的政治危机。这危机是谁解除的呢?孝庄!

她知道,如果让这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内斗起来,大清就完了!而这两个人是谁也不肯让谁的。所以她提出了第三人选:她六岁的儿子福临。这个人选,佔了几个优势:就两黄旗来说,他不但是「皇子」,而且因为他的母亲地位比豪格的母亲高;豪格的母亲,并不在后宫最尊贵的「凤凰楼五宫」之列。因此,就「子以母贵」来说,福临比豪格更佔优势。你们说要「皇子」,就给你们「皇子」,你们还有什麽话说?而且,豪格本来就只仗著两黄旗支持,只要两黄旗不闹,他就「孤掌难鸣」。

清朝「开国太后」──孝庄文皇后

顺治

更重要的关键:她得说服多尔衮肯让位。她首先「动之以情」:她与多尔衮本是青梅竹马的情侣,「阴错阳差」的让努尔哈赤把她指婚给了皇太极。虽然成了叔嫂,但她知道,多尔衮对她始终是有情的。多尔衮当然不肯让豪格,但让他所爱的「布木布泰」的儿子,总是可以考虑的。而且,她又答应让多尔衮摄政;反正福临年纪太小,实际掌权的还是多尔衮,让多尔衮心平气和。

其次「说之以理」:她告诉多尔衮:如果多尔衮不肯让位,因而造成大清的内乱,则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对子孙。这个「帽子」太大,多尔衮不能不考虑。

更让多尔衮不能不顾虑的,是她还「胁之以势」;她出身蒙古贵裔,满、蒙的关系极为密切,蒙古方面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她以福临是「蒙古外孙」,争取了蒙古对福临的支持,又说服了「中立派」赞同她的釜底抽薪之计。于是,让原先鼎足之势,变成支持福临的佔绝对优势。逼得多尔衮不得不「让」位,而解决大清迫在眉睫的危机。

虽然就当时而言,危机解除,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多尔衮仗著自己的「让位」之功,扩张权势,排除异己,终于还是害死了他的对头豪格。不但如此,还强纳豪格的遗孀肃亲王妃,引起当时朝野侧目。

朝中的王公大臣,有些依附他。有些心裡不满,却也只能明哲保身,不敢与他对抗。到后来,他连小皇帝也不放在眼裡。使叔侄两人势同水火,把孝庄夹在二者间左右为难。多尔衮权大势大,嚣张跋扈,甚至想逼孝庄改嫁他,被汉臣劝阻。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孝庄只好逼顺治拜他为父,以满足他的「虚荣心」;这个办法,虽然安抚了多尔衮,却使顺治更为痛心疾首。

顺治渐渐长大,他对多尔衮的仇视,是多尔衮心知肚明的。这令多尔衮不能不担心:如果有朝一日顺治长大亲政,他自己将有什麽下场?而且,他当皇帝的野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竟然想把顺治废了,自立为皇帝。

孝庄又面临了抉择:她心中不是不爱多尔衮,但不能坐视多尔衮篡位,造成对大清和亲生儿子的伤害。她利用「心理学」击败了多尔衮;在顺治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和所有的王公重臣都写下效忠顺治的「誓书」;这原是新皇登基时的「例行公事」。所有誓书的内容,当然都是信誓旦旦的表示效忠皇帝,而且会发下「毒誓」:如果违反了誓书之言,会受什麽「天谴」。多尔衮也在当时自己的誓书上誓言:禀公理事,绝不存私心,排除异己。而且一定效忠「皇帝」,如果违誓,就「短折而死」。在这紧要关头,孝庄把他的亲笔誓书拿给他看,指责他违背了誓书上的所有誓词!

多尔衮死于关外「坠马」,死时只有三十九岁!对一个一生戎马,又正当壮盛之年的人,这是不可思议的!也许,就是违反了誓书上的誓词,让他自己心虚,才「应誓」的吧?

若照著被欺压的小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意见,多尔衮既死,巴不得马上就把他打下十八层地狱,并把他的同党一网打尽。但,孝庄阻止他们这麽做。因为,她知道:在他主政的八年间,跟他关系纠葛不清的人太多了!如果立刻「清算」多尔衮,会使人人自危。这些人一旦自卫反扑,将造成不可拾的后果。

所以,多尔衮死后,朝廷还曾追尊他为「成宗义皇帝」。为他隆重治丧,备极哀荣。直到两个月后,新政府的根基已经稳定了,才由为求自保的多尔衮属下检举他的不法,名正言顺的剷除了多尔衮盘根错节的「恶势力」。

顺治亲政十年后,死于天花。他本来的意思,认为「 国赖长 君」,想把帝位传给他的堂兄弟。孝庄知道这样做非常危险;若这位堂兄驾崩,该让顺治的儿子接位,还是他自己的儿子接位?两家一定都不会服气,也不会肯让的!那不是又要重演继位之争了?她可不想再重蹈覆辙!于是,她坚持立「皇子」。因为顺治死于天花,她接受了外国神父汤若望客观的建言:让出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才不致重演皇帝的性命受天花威胁的不幸。而立了八岁的玄烨为帝,年号「康熙」。

清朝「开国太后」──孝庄文皇后

康熙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 明 君之一;这一点,我们从他的尊号是「清圣祖」的那个「圣」字,就可以了解;在諡法中,「圣」字可说是最崇高的!

顺治的一生功过,孝庄其实是无法负责的;因为从小,多尔衮就把他们母子隔绝了;她根本没有机会「调教」顺治。顺治也因为她跟多尔衮的暧昧关系,陷入对她既「爱」又「恨」的心结裡。康熙的英明,却得归功于他祖母「太皇太后」的苦心调教;康熙真正是她一手调教出来的旷古明君!

「开国太后」,真是名不虚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