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故鄉

書評|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故鄉

《薄薄的故鄉》王小帥/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仙林人文科學室K825.7/3-8

阻不斷的鄉愁 回不去的故鄉

首先,整本書的裝幀就特別觸動人的鄉愁情感。拿到書一碰到封面那一層硫磺紙,內心深處的故鄉情結就如泉水般汩汩湧出,這一層半透明有些磨砂效果的紙,特別懷舊,像極了朦朧又親近的故鄉,也彷彿在暗示著書中所要訴說的就是關於故鄉的記憶,模糊而又清晰。

書的封面有兩層,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硫磺紙上塗鴉的七條黑線,看似裝飾線,其實是一條條刪除線。刪除了第二封面對應文字後,呈現出的是導演更為簡練的,對故鄉的解讀,這也許是第一層封面使用半透明紙的另一個“小心機”吧。

翻閱內頁,你會發現裡面有許多塗鴉修改的痕跡,以及王小帥導演的手記。內文的設計也拋開了傳統單一死板的樣式,將印刷字體與手記相結合,隨機插入了許多作者的照片資料、圖畫作品,包括父母親的肖像以及作者按照回憶畫出的童年時代的生活場景等等,更加突出了本書的核心——它是一本回憶錄。

回憶往往是散亂的,難免有偏差,難免會遺漏,用這樣一種形式展現一個人的記憶,帶給讀者一種更加真實和真誠的體驗,彷彿作者就在你面前,慢慢向你絮叨著他的往事。

(本文為2016年全國“館員書評”獲獎作品,作者系湖州圖書館館員)

書評|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故鄉

故鄉,因愛而在

很多時候,都是記憶帶我回到故鄉,永遠是兒時的庭院,赤腳踩在沒有水泥的平坦地面感受著陽光的溫度那種舒服的感覺,故去的親人時常進入我的夢鄉,讓我掛懷。

感恩寒暑假能讓我堅持每年回老家看看,記憶中的故鄉早已物是人非,我走過的上學大道被荒草掩埋了,我上過的中小學早已夷為平地,那片初中畢業時我們承諾來年相見的水杉林早已不見了蹤跡;來來往往噓寒問暖的人們少了,留守的是年邁的老人和孩子,隔代人在一起相依為命。

南河大橋將千年相望的兩個地區連在了一起,南河大堤正在修建自行車賽道,堤下是越野車賽道,沙灘上偶爾可見旅人們野營的帳篷和篝火。

“我可以失去故鄉,但不可以失去記憶。記憶將成為另一種故鄉本身,很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記憶回到故鄉,無論你身在何時,何處”,作者王小帥這樣說。

我也想說,不管我們的祖先到底在哪塊土地上結草為記過,總有某一塊土地,曾承載著我們的喜怒哀樂、夢想和希望,見證著我們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那裡的人們和那塊土地一樣以博大寬容的胸懷接納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子民,那片土地和山水哺育著我的祖先和他們的後代。

在這個變遷速度太快的大時代,故鄉不只囿於一座山,一個村莊,一座城池,一個姓氏,故鄉是遊子心中的一座城,春天的花、夏天的葉、秋天的果、冬天的雪是我夢繞魂牽的根源,蠶豆開花結莢、麥子抽穗灌漿、油菜滿眼金黃、棉桃吐絮大雁成行都是我懷念故鄉的理由。哪裡有愛,哪裡就有故鄉。

(本文為2016年全國“館員書評”獲獎作品,作者系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館員)

書評|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故鄉

不僅僅是回憶

多年以來,我一直用一種外鄉人的視角去觀察我所處的城市,這個社會,甚至包括這個時代,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也是這個時代的局外人。

——第二節《湖邊青年》

這句話真切地道出了我一直以來的感受,也許是有過比作者更為淒厲的經歷,也許是天生的個性,從小養成了能在紛亂之中突然保持鎮定,思緒能在眼前的膠著狀態下奇蹟般抽離,從而以局外人的身份打量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的作派,甚至不可救藥地出現畫外音,時不時地提示自己:嗯,這個鏡頭可以保留。

也許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創傷,對於有踐踏人性之虞的事物總是保持著令人難以察覺的警惕與距離,這種潛意識作用下的小心使我永遠不能極其協調地去與眼前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合拍,似乎是造物主給予我的前定,這種不合拍給予我的遊離感與漂泊感成了我人生背景的基色。

《薄薄的故鄉》標題中的“故鄉”雖是指具體地理意義上的故鄉,但在作者身體輾轉於故鄉的過程中,成就了心靈上的故鄉,這個故鄉卻是厚厚的。

“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這句蘇格拉底的名言道出了多少思考者的內心狀態,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印記,印記會隨著時代而淡化,但這些印記給予人們的思索卻是永恆的。

(本文為2016年全國“館員書評”獲獎作品,作者系唐山市圖書館館員)

書評|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