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峪村扶贫记

井峪村扶贫记

井峪村扶贫记
井峪村扶贫记

咯 咯 咯

一声清脆响亮的鸡叫

唤醒了

一个美丽幽静古朴的小村子

这个村子位于

武安西部山区活水乡

叫做井峪村

井峪村扶贫记

井峪村村子不大,人不多,登记在册360户,1050人,常住人口有400多人,100多户。

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叫做张向红,比他岁数大一点的老人,都叫他小红。

井峪村扶贫记

最近,张向红翻开扶贫日志,在其中的三户贫困户后面郑重地画上了对勾。对勾画完,张向红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回忆过去,张向红开玩笑说,为了让这三户脱贫,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井峪村扶贫记

过去伸手要钱 现在主动挣钱

张海明,今年62岁。老婆和闺女都得了“软骨病”,因懒致贫。

过去,张海明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再加上老婆和闺女有病,一家人,不是躺在家里那个炕,就是对着院里那面墙。一家子的时光看不到任何希望。

张海明索性破罐子破摔,天天追到村里和乡里要救济,没事儿还去上个访。村里人见了他,都避而远之。这些都让张海明更加心灰意冷。

2018年春节前,张向红和村上的村民代表赵李存开始合计,对于张海明这样的家庭和现状,到底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既能治好他的“懒”病,也能让他重燃生活的信心。有一条,绝对不能把他推出去。

井峪村扶贫记

右一为张海明

几天后,张海明被叫到了村委会,张向红先是把他“训”了一顿,接着又“哄”了半天,中心意思是要让他来村上打零工。当时村上正在搞基础工程建设,张海明听了半天,想了一会儿,开口问了一句,那工资你咋的给我算?我可是不敢保证我能干啊。听到这句话,张向红笑了,一口答应。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上的垒堰、种树、修建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始多了一个身影。张向红时不时地到工地现场看看,和大家一起“敲打”张海明两句。“你说你能干吧,还干得这么好,不像60多岁啊!”大家一起用不同方式鼓励他,慢慢地,他变得爱出来干活了,爱和大家搭腔了,而且每天准时到工程现场,干活越来越卖力。

井峪村扶贫记

第一个月,张海明的出勤率在23天以上,领了2300元的工资。他拿着工资高兴极了,还找到张向红,充当起“监工”,主动汇报工地现场人员的干活情况。后来的日子里,但凡村上干工程的地方,大家都主动叫上张海明。有的工程因为特殊行业和要求等原因,没有通知张海明,张海明还主动提意见,为啥不叫我?

见到张海明的时候,他正在和村上的大爷们一起用铁棍撬石头。身材瘦小,满脸核桃纹,但是看着却很有精神。“我可不能拉了村上的后腿啊,这我能动弹哩,哪儿能不动弹,越动弹越有劲儿!这不能啥事儿都去找向红,我现在能干了,也给他减轻点压力!”一席话说得大家边笑边接着干起了活。张向红悄悄说了一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次我可是把“钓鱼”的工具给他了。

井峪村扶贫记

我能干点啥干点啥 但是必须要劳动

张成存,今年63岁,有三个女儿,患多年腿疾,干不了重活。

大姑娘出嫁了,二姑娘今年刚刚考上大学,三姑娘还在陈家坪上小学。一家子的生活压力全部压在张成存的肩上。尤其家中多了个大学生,让他更加愁容满面。

“我能干点啥干点啥,但是必须要劳动,你能不能给咱想想法儿?”眼看着二女儿要辍学,张成存主动找到张向红,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态度。干不了重活,那就干点力所能及的。张向红马上帮忙联系,正好本村有个老板在外面干林业工程,张向红便把他介绍到了工程队,看个水泵,做个饭,一年在外面能上6到7个月班,也能给孩子们挣个学费和生活费。干了一段时间,这儿的林业工程干完了,没想到,因为张成存做饭做得不错,阳邑那有个工程队把他招了去,继续在那挣钱养家。

井峪村扶贫记

中间为杨美平

这边张成存的妻子杨美平,张向红也没让她“闲”着。一个印着防火巡查的红袖章戴在了她的胳膊上,跟着防火队伍上山,当起了护林防火员,挣个零花钱,照顾上小学的小女儿。紧接着,又让刚考上大学的二女儿,在上大学期间享受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救助政策,如愿走进了象牙塔。

一家五口,有两口都在动弹着,一个女儿还享受政策,这样他们的担子就没那么重了。当个村书记,你得知道老百姓的心思到底是啥,张向红说道。

从医生判她“死刑” 到成为美丽新娘

刘玉霞,在张向红眼里是一个“奇迹”。这是一位如花似玉的20多岁的姑娘,也是一位命运多舛坚强勇敢的姑娘。

井峪村扶贫记

张向红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初医生把她判了“死刑”,让她的家人回去准备后事。后来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和张向红的鼓励帮助下,她穿上嫁衣重新站起来,成为美丽的新娘。

2013年,刘玉霞在邯郸东部县外出时遭遇车祸,撞她的人也没有找到。她在邯郸的医院重症监护室躺了很久很久,不能说话,不能走路。医生当时对刘玉霞的父母说,回家准备后事吧。为了给她治病,父母到处借钱,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连饭钱都省下来给她治病。

最后,刘玉霞被父母背回了家,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正值青春芳龄,刘玉霞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打击,一度轻生,想了结自己的生命。

“大哥,你别着急,玉霞就是咱自己的孩子,咱不能看着孩子这样下去。这样,咱们先去残联评残,让孩子享受政策。下一步,咱们一起想办法。”于是,刘玉霞的父亲背着她,张向红开着自己的车,找到了残联。经过鉴定,刘玉霞为一级残疾,可以享受残疾人的相关政策。

后来,张向红没事儿了就去她家看看,也多次陪她去医院检查,并鼓励她要积极锻炼,跟她说如果好了要给她找工作、找对象。再后来,张向红加上了刘玉霞的微信,经常和她聊天,这些都让刘玉霞心里温暖无比,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不少。

从此,在那个幽静的小山村里,刘玉霞慢慢挪动着自己铅一样的双腿,挣扎着身体爬起来,从床上挪到地下,从地下挪到院子里,又从院子里挪到街上,“闺女,你啥时候能从咱们街走到村口那个隧道口,那就厉害啦!加油啊!”刘玉霞暗暗下定决心,再后来,那个一瘸一拐的身影真的慢慢地朝着隧道的方向走去。

为了减轻刘玉霞家里的负担,张向红还把刘玉霞的母亲介绍到了景区工作,洗菜、做饭……挣上一份工资,这些都让刘玉霞一家感激不已。

今年8月份,刘玉霞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经过介绍,她和桃源沟的一个小伙子喜结连理,成为了一名美丽的新娘子。张向红百感交集,竟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井峪村扶贫记

现在,刘玉霞还不断地给张向红发微信,提一些村上如何建设打造的意见和建议,她希望张叔叔能够把家乡打造得越来越出名。在她的心里,只有家乡出名了,出去的人才会回家,家乡才会越来越好。

除了这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剩下的四户贫困户张存有、郭云、张贵勤、张志生,张向红采取了不同的救助办法,对于孤寡老人,又没劳动能力的,想办法给他找弟弟、侄子、小姑子等各种“亲戚”照顾,也能及时沟通反馈老人情况。能动的在村里当个卫生监督员,戴个红袖章,也能挣个零花钱。还有一户由子女轮流照顾。

井峪村扶贫记

前不久,井峪村分别进行了党支部选举和村委选举。

井峪村扶贫记

村委选举的时候,张海明一家早早就来了,等着选举开始。党支部选举的时候,在女儿家住着的村上100岁的老党员,专门从沙洺让女婿背着赶来了,他说必须自己投小红的票,谁代他投都不放心。

井峪村扶贫记

还有村上的男女老少,清早喇叭一响,很快坐在了一起,等着选举开始。这可是他们心目中的“大事”。

村上“两委”换届圆满结束,张向红满票当选井峪村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

井峪村扶贫记

“当共产党的干部,首先得有奉献精神,再就是要真的走进百姓家里,坐在他们的炕上,好好听听他们说了什么。他们得了你的心,支持你的那股巨大的力量是你想都想不到的。”张向红一边说着,一边朝着从安阳职业中专来的正在村里写生的学生走去,他要再去嘱咐村民们几句,给这些孩子们多拿一些画画用的板凳。

井峪村扶贫记井峪村扶贫记

他哪里知道,村民们都是争着抢着让孩子们往家里放画架,还主动给他们拿凳子,特别欢迎孩子们。百姓们都盼着,在张向红的带领下,守着金山银山的家乡能变得越来越好,就像孩子们画上的井峪村一样。

井峪村扶贫记井峪村扶贫记
井峪村扶贫记井峪村扶贫记

编 后

脱贫攻坚看“头雁”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自张向红2015年到井峪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这位“领头羊”一直在带领全村百姓建设家乡。就像他自己说的,家里的事儿都没有像村上的事儿这么上过心。而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他最惦记最牵挂的群体。

真正静下心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为他“私人订制”脱贫“秘籍”,才能真正治好贫困户的各种“病”,燃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扶贫先扶志,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措施。村支部书记作为一个村子的“当家人”,更应该走进百姓的院子里、屋子里,坐在炕上,听听他们说了啥,才能把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你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也会把你捧在手中。我们期盼着在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中,有更多的“小红”出现。

■编审:张志芳

井峪村扶贫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