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硯傾國(民間故事)

 (一)月下賞石

公元964年的中秋月圓之夜,南唐後主李煜斜倚在碧落宮的碧遊床前,面前的几案上擺著一塊形大如鬥、狀如葫蘆的金星羅紋卵石,他一手捧著晶瑩剔透夜光杯、品著甘甜如飴桂花酒,一手輕輕地撫摸著卵石,那溫如藍田玉、滑如女兒面的手感,讓他讚歎不已。

說起這石頭,就得從南唐治下徽州的一條山溪說起。這條山溪名曰歙溪,發源於婺源的深山老林之中。由於水流湍急,河中的石頭經百萬年歲月的侵蝕和沖刷,形成了一塊塊大小形狀不一的卵石,散見於河床之上。唐朝開元年間,一位漁人偶入人跡罕至的歙溪,拾回一塊卵石,他發現這塊黝黑的卵石質地細膩而又堅韌,上面佈滿了金星羅紋,就把它刻成了一方石硯,沒想到這石硯捧在手中扣之有聲、撫之若膚、呵之出水,用於碾墨,磨之無聲、潤而不滑。這樣一來,歙硯聲名鵲起,數百年來,大唐文人雅士趨之若鶩,歙硯也就位列天下四大名硯之首。由於歙溪地域狹小、涇流較短,到南唐時,河中卵石已採撈殆盡,後世製作歙硯的石材多是在歙溪附近的山岩中開採,與天然卵石製作的硯臺相比,那真是雲泥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這塊卵石是中秋前幾日,一位徽州的山民在歙溪一處數丈的深潭中竭澤而漁,偶然撿漏拾得。這位山民知道這塊卵石的珍貴後,怕惹禍端,不敢藏私,就作為"祥瑞"之物敬獻給朝廷。

這不,為了慶祝得到這方數百年難得一見的珍寶,李煜就在中秋之夜,舉辦一場盛大的"賞月品石"大會,與天下臣民同喜同樂。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只見一隊雲鬢高綰、峨冠博帶的樂工從宮裡魚貫而出,為首的是一位手抱瑟琶、鳳冠霞帔的宮妝麗人。這位就是李煜的皇后,後世人稱之為"大周后"的周娥皇。她不僅生得羞花閉月,而且通書史,工音律,尤善琵琶,幼年時,偶得一部早就失傳的《霓裳羽衣曲》殘譜,竟將之演繹得出神入化!李煜聽後,驚為天人,便立她為後,併發下重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一生一世永不相負。此時,大周后正在沉痾之中,為了不掃後主的雅趣,只好抱病帶著樂工前來助興。

隨著一聲牙板輕響,大周后輕捻玉手,一陣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琵琶聲從指端流出……只見又一隊如同飛天般打扮的宮娥踏著節拍,從宮裡迤邐而出,翩翩起舞。打頭的一位舞女輕挪蓮步,躍上蓮臺,隨著曲調大開大合地舞動起來。

(二)負心君王

李煜痴痴地看著,此時完全忘卻了自己的身份,也不顧自己的皇后在場,竟鬼使神差地從碧遊床上跳了下來,幾步躍上蓮臺,挽起蓮臺上舞女的玉臂蠻腰,跳起了雙人舞。

在座的文臣武將有的竊竊私語,有的皺起了眉頭。原來,這個舞女是大周后的妹妹,後主李煜的小姨子周薇。一月前,大周后貴恙染身,周薇代表家人進宮探望,就在宮裡陪著自己的姐姐住了下來。李煜一看到自己小姨子的容貌體態,比她姐姐當初進宮時還要勝三分,禁不住心猿意馬,一下子就把當初的誓言忘到九霄雲外,避著大周后對她百般調戲撩撥起來。這周薇才是一個年方十五的及笄女子,怎敵他這花叢老手,一來二往二人就上手入港,周薇便常常趁姐姐睡熟,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去與自己的姐夫幽會。這樁醜聞除了瞞著大周后之外,在宮裡是人盡皆知,就連宮外的大臣也有所耳聞,只是不敢明言。沒想到這風流皇帝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他與小姨子偷情的醜態肆無忌憚地表現了出來。

大周后本是一個冰雪聰穎的女子,看著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在金蓮臺上旁若無人地眉目傳情、戀姦情熱的樣子,悲憤難已,心口大痛,禁不住嗓子一甜,一口熱血奔湧而出……但識大體的大周后還是強忍著將一口熱血吞嚥下去,鎮定自若地將樂曲演奏完畢,才以身體不適為由,落落寡歡地告辭回宮。

看著大周后寂寥而去的身影,後主李煜並不為意,他興味盎然地拉著小姨子從蓮臺上下來,回到碧遊床上陪侍坐定。他一邊用手撫摸著案上溫潤的歙石,一邊拍著周薇的削肩,意氣風發地說:"朕要以江山美人為題,在午門張榜之下,尋一位能工巧匠,刻一方舉世無雙的歙硯!"

經此一遭的大周后,沒幾日就大病加重,沉痾不起,一縷芳魂竟自撒手塵寰。後主李煜恐遭天下臣民非議,傳旨從厚殯殮,附葬山陵,諡為昭惠皇后,並當朝宣佈要為皇后守制三年。為了掩人耳目,他以皇后逝世,悲痛欲絕為由,堅閉宮門,不理朝政,其實,他是整日裡與小姨子周薇尋歡作樂,早就把屍骨未寒的大周后忘到九霄雲外。

(三)美人橫江

就在大周后"七七"之日,一位縞衣素裳的書生揭了江寧城外午門上的皇榜。李煜一看,這不是樂工樊若水嗎?頓時喜出望外,此人不僅詩書俱佳,而且醉心音律,痴迷金石雕刻,有南朝第一名士之稱。

李煜笑逐顏開地說:"樊愛卿,你要是以朕出的江山美人為題,雕出一方讓朕滿意的歙硯,朕不僅給你加官晉爵,還要賜你良田美池千頃,你還有什麼要求,儘管提來!"

樊若水搖了搖頭,訥訥地說:"富貴功名,過眼煙雲,不要也罷!我只求陛下把那塊歙石交給我,並給我三年的時間,我要揹著它行遍我南朝的山山水水,讓我對我們南朝的江山瞭然於胸,再賜我一靜室,我一定會給陛下雕制一方流傳百世、天下第一的名硯。"

李煜一聽,欣喜若狂,當即准奏。樊若水果然便衣簡行,揹著奇石徒步走出了江寧城。他一路沿著大江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只花了兩年時間就走遍了南朝的名山大川、邊關要隘,到第三年的年頭,他才滿面菜色、風塵僕僕回到江寧城外的清涼山。

這清涼山是江邊一座山勢陡峻、林木蒼鬱的高山,臨江一面如同刀削斧劈,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剎,是佛家五宗之一的法眼宗的祖庭,叫清涼寺,此山因此而得名。山上築有一道長達九千尺的石頭城,中段有幾塊巨大的紅色丹霞石,從江中遠遠望去酷似鬼臉,所以又名鬼臉城,原是楚威王的金陵邑。清涼山與對江的天門山隔江對峙,兩山之間的江面較為狹窄,水流湍急,暗礁遍佈。相傳三國時,諸葛亮聯吳抗曹,途經此處,說這裡是"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樊若水走遍了南朝的大好江山,卻沒想到最能代表南朝江山壯美的一處絕佳山水,就在江寧城外。他當即就在江邊清涼山下覓了一處石窟住了下來,為了把此處山水原模原樣地微縮到這方硯臺上,他每天晨起就駕一葉扁舟,用垂釣的絲線測量江面的寬度,每天日落時分,利用夕陽的斜輝目測清涼、天門二山的高度和形制,到了夜裡,他緊閂柴扉,閉門謝客,在石窟裡日復一日地挑燈夜琢,完全忘情於這方歙硯之中,不覺又是一年有餘。

轉眼就到了公元968年,大周后已經死去三年有餘,後主李煜就迫不及待地要以皇家最高規格的禮儀迎娶大周后的妹妹周薇,史稱小周後,並把大喜的日子定在這一年的中秋佳節。就在後主李煜和小周後穿著龍袍、戴著帝后冠冕,坐在碧遊宮的大殿之上,接受群臣朝拜賀喜的時候,宮外傳來佳訊,樊若水歷經三年,歙硯已成,正在宮外候見。

李煜一聽,這真叫好事成雙,禁不住龍心大悅,連忙傳樊若水速速上殿獻寶。但見樊若水一襲青衫,手捧硯臺,拾級上殿,將一方歙硯奉獻到後主面前的案臺上。後主一看,眼睛都直了,只見這歙硯的硯田刻的是一輪滿月,硯額上雕的是清涼、天門二山隔江相望,山上古寺、樹木纖毫畢露,特別是硯額上恰好有一處紅斑,被樊若水刻成鬼臉城,真是栩栩如生,巧奪天工。李煜頓時笑逐顏開地說:"樊愛卿果不負朕所託,這是你送給朕和皇后最好的新婚賀禮。"

說著,李煜當即就急不可耐地在龍案上鋪開澄心堂紙,讓小周後親手磨墨。沒想到這樣一來,這方歙硯更顯神奇,只見硯田的濃墨經暗孔沁入兩山之間的一彎淺槽,恰似一江秋水,整個歙硯頓顯盈盈霧氣。更讓人稱道的是,樊若水還在兩山之間的江水上,刻著一艘龍舟,龍舟上立著一位美人,在盈盈霧氣之中竟然靈動起來,猶如吳帶當風,仙子凌波,瞧那美人的神態竟與大小周後都有幾分神似。李煜一看,禁不住神思遐往、心花怒放,笑哈哈地問:"樊愛卿,這方歙硯可有名否?"

樊若水淡淡一笑說:"硯背上有題款。"李煜連忙捧起硯臺,低頭一看,在這方歙硯的背面刻有"美人橫江"四個古篆大字,不由得連聲叫好:"好一個‘美人橫江’,果然把朕的江山美人濃縮在這方寸之間,這方歙硯當得上古今少有、天下第一!"沒過多久,這方歙硯的美名就傳遍了整個江寧城乃至南朝五十州,天下人都在風傳,後主李煜得了一塊天下第一的寶硯。

可就在李煜還沉浸在新婚燕爾、又得寶硯的喜悅中時,邊關來報,北邊大宋朝的金戈鐵馬已揮鞭南下,一舉滅掉了南楚、南吳,對整個南唐呈包圍之勢,宋朝百萬雄師在邊關厲兵秣馬,江寧城危如累卵。李煜連忙召集群臣商討護國大計,群臣自然就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求和偏安,一派主張依託長江天塹拒敵於國門之外。看著群臣互不相讓、爭論不休,此時的李煜哪裡有心思打仗,他便拿了一個折中的主意,先派人求和,如若不成,再拒敵於長江之外不遲。

沒過多久,派出的求和使者就回到了江寧,帶回了大宋皇帝趙匡胤的旨意。大宋同意求和,只要後主李煜將他新得的天下第一的歙硯敬獻出來,他就保兩國相安無事。李煜雖然十分珍愛這方歙硯,但與他的千里江山和宮中的美人相比,只能忍痛割愛。為免夜長夢多,他當即就任命樊若水為獻寶使者帶著歙硯即日動身,前往大宋都城汴梁獻寶求和。

(四)一硯傾國

宋太祖趙匡胤在汴梁城中的金鑾大殿上接見了樊若水,樊若水不卑不亢地將歙硯獻上,趙匡胤儘管是行武出身,卻素來重文,一看這如此巧奪天工的硯臺,就愛不釋手地捧在手上把玩起來。由於歙硯溫潤水滑,太祖在翻轉賞鑑之時,一時不慎,硯臺差點從手中滾落下去,他嚇得面無人色,連呼:"好險!"

樊若水站在御階下冷冷地看著,輕叱一聲:"我們南朝盛傳陛下在百萬軍中縱橫馳騁,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今日陛下倒叫一方石硯嚇得如喪考妣,看來傳言有假!"

太祖一聽樊若水說話如此大不敬,頓時龍顏大怒,大喝一聲"放肆!"滿朝文武更是怒髮衝冠,提刀相向,只等太祖一聲令下,就將他碎身萬段。太祖見樊若水依然面不改色,不禁暗暗稱奇,想不到江南胭脂之地,也有如此硬漢!他便笑呵呵地說:"是因為朕太喜歡這方硯臺,不忍暴殄天物。"

樊若水向太祖拱了拱手,依然鎮定自若地說:"這只不過是一方頑石而已,它的產地就在我們南唐的歙溪!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要陛下揮師江南,一舉滅了南唐,一統江山,這天下萬物都是您的,何愁得不到一方歙硯?"

這一下,太祖再也忍不住了,一拍龍案,指著他,怒喝道:"李煜雖然昏庸無能,卻也算宅心仁厚,你作為南唐的求和使,食君之祿,卻不忠君之事,妄挑兩國刀兵,朕最煩你這樣賣主求榮的奸佞小人,拉出午門,斬了!"

大殿兩廂侍衛一得令,就將他拿住,樊若水毫無懼色,一邊掙扎著,一邊回身向著殿上高喊:"天下大勢,久分必合,這李煜小兒荒淫無度,信義弛廢,何德何能坐擁江南?江南一日不平,天下百姓一日難逃戰難,我原以為陛下是一個心懷大志,一統天下的明君,沒想到卻是婦人之仁,我樊若水看走眼了!"

太祖看著樊若水一說起李煜就咬牙切齒的樣子,心裡微微一愣,就揮手喝停了侍衛,不動聲色地問:"我看你與李煜似有不共戴天之仇!你有什麼隱情,但說無妨。"

樊若水掙脫侍衛,倒頭就拜,雙眼淚流,哽咽著說:"陛下果然是目光如炬……"原來,這樊若水自小就與大周后青梅竹馬,不料大周后被選入宮中,從此後,他就心灰意冷,無意功名,寧可屈身做一個**的樂工,為的是能夠常常陪伴在大周后的身邊,遠遠地看她一眼就足矣。沒想到李煜背信負義,見異思遷,致使大周后飲恨而逝。樊若水說,自大周后離世之日,他就發下重誓:有生之年,哪怕是肝腦塗地,也要誓滅南唐!

太祖聽了,喟然長嘆:"江南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朕也實話告訴你,朕早就有滅南唐之心,奈何我北方雄師不善水戰,大江天塹難以逾越呀,莫非你有好的平南之策?"

樊若水站了起來,一指龍案上擺著的歙硯,笑著說:"平南之策早就擺在陛下的案頭,陛下怎麼視而不見?"太祖拿起歙硯,不明所以。樊若水幾步走上丹墀,指著歙硯朗聲說道:"三年前,我假借雕刻石硯之名,走遍了大江南北,對江邊渡口圩堤、關口要隘無不了如指掌,這大江天險的確是易守難攻,唯有歙硯刻著的天門、清涼二山之間的江段最為狹窄,這方石硯明裡是‘美人橫江’,實則是一部‘行軍佈陣圖’。陛下只要按照硯上龍舟的形制,打造八十一艘龍船,冬至日前後,在這段江面架起浮橋,北方雄師就會如履平地,直抵江寧,擒李煜,滅南唐指日可待!"

公元974年,經過數年厲兵秣馬,宋太祖突然宣詔水陸並進,多路出擊,征討南唐。十一月九日,樊若水親率八十一艘龍船順江而下,悄然而來,一夜之間,就在清涼與天門二山之間一字排開,架起了一座浮橋,直達對岸,精準竟然不差半尺。橋成之時,太祖麾下的猛將曹彬帶領十萬鐵騎,快如閃電船地踏橋而過。躺在溫柔鄉里的李煜還沒來得及調兵遣將,宋軍就已經來到了江寧城下,他只好帶著小周後出城投降。宋太祖憑著樊若水獻上的歙硯大計,幾乎是兵不血刃就平定了南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後來,太祖趙匡胤竟然將這方傾國歙硯,又送給了被囚禁的後主李煜。李煜站在高樓上,遠望著故國,就是用這塊硯臺,寫出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一傳世佳句。這方歙硯何其幸也,不僅造就了一個一統江山的武皇帝,也成就了一個妙詞流傳的文皇帝,真乃天下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