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空門」就是指空空如也嗎?你對空門的認識真要刷新了!

經常地我們會在小說或是影視中看到所謂的“遁入空門”的情景,一些人因為凡塵俗世中的種種經歷而看破紅塵,在某種機緣之下,選擇了避開塵世而進入佛門,出家為僧或為尼。藉此洗掉世俗間偽裝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機,勤修佛道,修心養性,進而達到清新脫俗、物我兩忘的心境。

遁入空門深似海,洗盡鉛華始見真,作為芸芸眾生的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空門”嗎?

佛教中的“空門”就是指空空如也嗎?你對空門的認識真要刷新了!

所謂的空門,佛教教義認為世界一切都是空的,因指佛教。如:莫向空門悲物理,吾世從來多滄桑。佛教以觀察諸法"空性"為入道的法門,故稱"空門"。一切事物從因緣相待而產生,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虛幻不實,謂之"空"。如《大智度論》所說,進入"涅盤城(不生不死的地方)"有三個門: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空門"的內容很多,有我空、法空、有為空和無為空等等。

很多人會從字裡行間片面地認為佛家講的“空”就是“沒有”。一些人進一步演繹說:正是因為佛教看世界是空的,所以佛教才不積極進取;“遁入空門”就是消極厭世,洗盡鉛華就是啥也不管。

佛教中的“空門”就是指空空如也嗎?你對空門的認識真要刷新了!

而事實上,佛教的空,並不是空無所有的“空”。佛法上說的空,是指“性空”而非“相空”,是指“理空”而非“事空”。本質上說,佛教中的"空"和現象上的"有"是統一的。比如面前的一個瓷器花瓶,它是由陶土、釉質、顏料等材料經過一定的工藝燒製而成的,這個在求佛者看來,就是“眾緣和合”。那麼有一天,這個花瓶不小心摔碎了,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連碎片也化成了塵土,終至沒有,求佛者把這個叫做“緣盡而滅”。佛家從時間的角度觀察這個過程,把花瓶生產出來後、毀滅之前的這段時間,稱之為一時的“假有”。 而在“假有”之前或之後的狀態,就是本無自性的“空”。就像佛經所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

由此可知,佛法上所說的空,不是沒有,而是叫我們不要執著。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一生被形象、感覺、思想、意志所左右而產生了許多偏見,失去了生命中真正的清淨與包容。 因為太過於執著於自己的一切,才讓我們很少去想他人的福祗。而事實上,一個人的出身、學歷、名利、地位、職務、財富等無一不是假有,在我們生前沒有,死後也不存在,那麼我們又何必去苦苦追求,甚至於不擇手段的掠取呢?這樣的“我執”讓我們忽略了生命本來存在的意義。只有看到這一點,我們在生活中才可以達到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境界。

佛教中的“空門”就是指空空如也嗎?你對空門的認識真要刷新了!

世間快樂的本質“無非也是以新苦代替舊苦,以麻醉或欺騙自己,讓自己得到一種虛幻的安樂感受而已。”當我們瞭解到所執著的對象,以及能執著的心都是空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人和我們自己沒有什麼兩樣。看似縹緲的“空門”實際上是“喜樂之門”,當我們進入這扇門的時候,才發覺宇宙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廣大,人生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有意義。

每天都有新鮮思想、微妙感覺!歡迎關注小號“微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