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講座內容

親子教育講座內容

第一:小小遊戲:抱抱身邊的人:

本次活動開始之前,我想請問各位到場的爸爸媽媽一個問題,請問,您們多久沒有給您的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了呢?也想請問在場的小朋友,請問大家多久沒有給您身邊最親愛的爸爸媽媽一個擁抱了呢?各位尊敬的爸爸媽媽,如果可以,我想請您抱抱您身邊的孩子,並且對他說一聲,寶貝,你利用週末寶貴的休息時間陪爸爸媽媽參加這個活動,爸爸媽媽很開心,你很優秀。各位親愛的小夥伴,如果可以,我想請你抱抱你身邊的爸爸媽媽,並且對他們說一聲,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第二:解讀以上游戲的目的。以說話藝術為準。

我開始做的遊戲 我讓父母說寶貝,你利用週末寶貴的休息時間陪爸爸媽媽參加這個活動,爸爸媽媽很開心,你很優秀。是的 我說的是具體事件 利用週末寶貴的休息時間陪爸爸媽媽參加這個活動,對吧 孩子理解了我利用寶貴的時候陪父母參加這麼一個活動時候父母會誇讚我。

第二點,我說的是 說完這些 還有一句 爸爸媽媽很開心 ,你很優秀。這句話是表達自己的情感,因為這樣做 爸爸媽媽會很開心,繼續強化當前事件。

對吧 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看到孩子作業可以這麼看,就算你找不到任何一點閃光的你依然要想辦法去找,孩子 今天這道題你做對了真棒,上次你做錯的時候爸爸跟你一起分析過,你看你就記住了,爸爸很自豪。

第三點: “卓越”

為什麼學習成績會不好呢?快樂學習,為什麼不快樂呢?學習帶來的不是快樂 更多的是得不到肯定。為什麼呢?

卓越的家長和孩子會在怎麼做呢?瞭解三個問題(我是誰?我現在該做什麼?我現在該怎麼做)

在家庭中,孩子的安全感是來自於母親,而關於“我是誰 我是怎麼樣一個人”自我概念類的問題則來源於父親。

愛的缺失怎麼處理?(過分溺愛的帶來的壞處?過分冷漠帶來的壞處?)

案例一:愛的缺失:

父親關注不夠,孩子產生“克父”想法,並且抑鬱產生,導致時長有自殺傾向。

案例二:孤獨關注(溺愛)

父母關注過多,孩子自我空間缺失,出現自我封閉等狀態。

第四點:三點一線,家庭--孩子--學校

給孩子力量 孩子為中 父母為前 老師為後 力量不是父母給的也不是老師給的 而是我們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的力量源 然後激發出來,讓孩子學會 我能……

父母的行為影響孩子的行為。父母是榜樣,孩子往往照著父母的樣子和生活方式去做自己。

案例三:模仿

有一個案例,母親強勢,父親內向,孩子小時候特別討厭母親,發誓一定以後要好好地愛護自己的孩子對待自己的丈夫,之前找我做諮詢,我就說了一句話“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你越來越像你的母親”來訪者沉默了一下,當場痛苦。

案例二:模仿

父母要求嚴格,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變得非常優秀,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失眠,持續了好幾年,看了很多醫生,沒有辦法,找我諮詢,該個案表現抑鬱、焦慮,有嚴重的逃避心理。諮詢三次,開始嘗試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路線。

案例三:同性戀加抑鬱

行為表現,在家兩年沒有出過門,之前每次回家母親都會說,你回來就是為了訛詐我的錢,後來在長沙跟對象,(同性)合住,兩年抑鬱不出門,後來找我,我們討論,五次諮詢開始正常上班,八次的時候她對象告訴我,她現在一天很開心,完全跟以前不同,已經能夠挽著同事的胳膊一起逛街,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問題來源於家庭,單親,愛的缺失和得不到肯定。

第五點:孩子性格的形成 來源於父母 根據幾個常聽到的話

“你怎麼這麼笨呢?我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笨蛋,太丟人了!”

“你怎麼學的,同樣一個老師教的,你看看人家XXX,多厲害啊,這次又拿了好幾個A,你呢?就給我考這點分?”

逃避和強化 性格改變, 內向產生的原因 外向產生的原因。如何解決 網癮產生去。

第六點:造成的更大的後果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瞬間都將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請給她獨立的生活。

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複製品。

永遠不要拿孩子過去的錯事說事兒,但是可以拿孩子之前做的好的事情跟現在做對比。

第七點:做的好的家長的案例

案例一:桌子碎了,先處理情緒。

遇到事情,先處理情緒,在處理事情, 孩子只有在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候教育才有用。反之沒用 那麼何必在做無用功呢?

案例二:馬拉松賽 一名父親帶著自己的孩子光腳參加,教育就是從小事做起,一起參與進來才是教育,否則就成了“說教”

案例二:一名老闆,我們談起親子教育告訴我,他從來不給自己的孩子在寒暑假報任何課外班,他帶著孩子出去玩,寒暑假就是休息的,為啥還要去剝奪孩子的這點權利呢?出去玩不是重點,重點是早點認識社會,增加閱歷,這才是他想做的。

第八點:誇獎的方式:如何去誇最有效?對於不擅長的家長:

準備一個小箱子,名字叫 好行為箱 放下一個固定的地方,每次家長注意到孩子有良好的行為時候,就寫下來,放在箱子裡,選擇合適的機會,一週?半個月?一個月,都可以,然後在孩子晚上睡覺前跟孩子一起查看箱中的字條。然後及時肯定鼓勵,強化行為。因為這個時候處於貝爾塔腦電波正好是最清醒專心保持思考的狀態。

對於孩子的成癮行為 千萬不能夠再次給予更大的壓力,因為心理壓力能夠很大程度上面促進加重成癮行為。

第九點:其實當前社會情況 很多時候被電子產品困擾著 如何在遊戲中給孩子種植信念呢 也就是激發他內在的力量呢?

有一個很好的方法:

跟孩子一起玩遊戲,不是拒絕 是一起去玩。

第一盤 讓孩子贏了。及時誇讚。

第二盤 孩子贏了,立刻誇讚。

第三盤還是孩子贏了 立即讚揚。

第四盤 孩子輸了 只要孩子產生情緒立刻說 你看 你都贏了這麼多盤了 也該讓我贏一盤了對吧? 孩子肯定會高興起來。

第五盤 孩子依然輸了 問孩子 你有什麼感覺呢?然後告訴孩子,任何情況下你都可以贏 也可以輸,現實生活中 任何人也都可以贏 也可以輸 所以 我們能夠做的是什麼呢?接受任何的結果。

很好 其實現實生活中還存在一個問題 就是給孩子粘貼負面標籤,其實在催眠中可以這麼看我們每次的強調一件事或者一句話 會發生催眠現象,然後平時給孩子粘貼的負面標籤正好就是一個催眠的過程。

我在我的催眠書籍中就說過:請千萬不要讓負面情緒催眠自己的孩子,催眠孩子很容易,但是將孩子從這種負面情緒中喚醒是非常難得。

第十點:所以說,最好的父母,不是孩子的導演,而應該是孩子的粉絲。

李子勳《你在為誰而活》有一種哲學思想說,規矩天生就需要有人來破壞,如果誰都不破壞,規矩就不再成其為規矩,破壞與重建是人的行為本能。

不要看孩子會做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

北大教授趙豐在讀懂青年一文中說:

思想教育的反思,一代人努力奮鬥的一切,被另一代人看的平淡無奇。

過去,孩子不知道家長的事,如今,家長不知道孩子的事。

為什麼:

環境不同,塑造的人不同。

第十一點:教育忠告:

1、別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對比,你需要自己催眠自己和肯定孩子,自己的孩子就是最棒的!比較會產生更大的焦慮和壓力,而教育和壓力的產生能夠加重孩子跟家長的背離感。

2、將鼓勵代替懲罰,學會誇讚孩子的優點,及時提醒孩子的缺點。

3、如果某一件事讓雙方都感覺良好,那麼請將發言權交給您的孩子,您只是孩子的觀眾,可以提建議,但是千萬不要給孩子做決定,要讓孩子養成“我能!我可以的良好習慣”

4、不要否定和忽略孩子的情緒感受:比如:如果…………你覺得怎麼樣呢?這樣非常好,但是我們若是……你覺得會不會更好呢? 假如這件事我們……你覺得好不好呢?

5、及時強調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並且給出回應:

比如 花瓶被孩子打碎了,打碎了肯定無法還原,這時候指責孩子只會加重孩子的負罪感,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你怎麼樣呢?有沒有劃傷手呢?爸爸媽媽知道因為你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心情很不好,但是不要緊,爸爸媽媽也經歷過這種事情,所以,我們非常能夠理解此時此刻你的感受,我們一起把花瓶的碎玻璃打掃了好不好呢?

讓孩子參與進來,然後孩子肯定會記住這件事,如果後面還接二兩三的打碎,那麼每個家長都應該注意了,這是孩子在為了引起你們的注意,你們是不是這段時間對孩子的關注太少了呢。是值得反思的一件事。

第十二點:溝通語言

我想……可以嗎?

早上好……一天愉快哦!

回來了,今天過得挺開心對吧?

晚上好,有個好夢。

你在……這件事上面做的非常棒,爸爸媽媽非常的高興,你是最棒的!

第十三點:快樂教育

請在孩子快樂的時候進行教育,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才會記住,否則只能做無用功,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調動所用的身體機能和情感去控制情緒,沒有更多的精力去聽教。

如果成為最好的父母?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父母認為最好的孩子。

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相信,彼此尊重,彼此欣賞,彼此信賴的。

第十四點:良好習慣的建立

前面我們說過一個棒棒糖的故事。

孩子想要一個棒棒糖 不給

孩子繼續爭取 不同意

孩子開始哭鬧 父母開始妥協

孩子得到勝利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孩子認為 自己哭鬧是能夠得到自己的需求的 然後在以後發展中 會經常使用這招 不管是對誰 而正確的做法是 這個時候 要麼一開始就直接乾脆的答應孩子或者跟孩子討論得到糖的好壞 一旦不同意 OK 直接說明 不管對方如何哭鬧都不行。

好習慣包括:光盤子 刷池子 復位子 靜機子 疊被子

家庭合約的建立不僅是為孩子有一個約束,更是給父母一個約束,放開手,調整自己的狀態,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第十五點:案例分享

案例一:過度溺愛,父母離異,父親對11歲孩子有求必應,孩子開始反叛,學習成績下降很嚴重,請了家教,沒什麼效果,但是還是堅持要讓孩子參加。

這種情況叫做過度補償,孩子的失去也許暫時並沒有對她帶來負面情緒,但是過度補償的產生 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孩子產生逃避的心理。我的第一條建議是,暫時把這個補習班取消,快樂學習,不快樂 翻盤,逃避的時候再加入壓力更大的活動,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好處,只會產生更大的逃避心理。處理問題先處理情緒,當前問題是如何讓孩子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定位。

案例二:同性戀,男性(同性戀一部分來源於遺傳還有一部分來源於後天環境的影響)。該男性是演藝界的一名經紀人,最近產生的問題是工作壓力大,自己承受能力不足,產生抑鬱。我們討論起原生家庭得出的結論是,從小自己就跟父母的關係不怎麼好,所以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所以從小到大就很焦慮。

案例三:長期跟隨的案例,母親在家裡比較強勢,父親內向,孩子11歲,挑釁心理很強烈,目標感不足,自我概念沒有形成,挑釁只是為了引起父親的關注。父親對此沒能認識到,所以長期批評。

諮詢過程中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母親常說的是,只要你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那麼我會獎勵你一個什麼。我問孩子,你能夠理解這句話嗎?情緒很大喜怒哀樂懼都是情緒,具體怎麼做呢?點在哪,孩子並不知道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問題展開,具體事情商量出具體解決辦法,孩子的成績有了很好的提升,每週都會得到老師的表揚。

案例四:上半年做的諮詢,孩子叛逆心理很強烈,網癮少年,有一次由於一件小事,跟父母發生爭執,出現跳樓、離家出走等狀況。瞭解相關信息後得知,小時候沒有跟父母一起生活,直到上了小學才一起的,所以隔閡很重,父母又每天忙於各自的事業,對孩子關注不夠,背離感更強烈,孩子每次的過分表現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案例五:今年五月份遇到的案例,男,23歲,由於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自己在家排行老二,關注度不夠,所以努力學習,改變自己,但是潛意識存在的問題並沒有完全改變,承受壓力的能力沒有建立起來,終於在五月份跳湘江。很遺憾的一件事,之前並沒有找過我談過相關情況,我知道的時候已經選擇了這條路,隨即我為此做出一份七八千字的心理分析。但是終究已經沒有什麼用了,所以關注孩子,要從小關注,適度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