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下的便利蜂,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711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便利店,近日终于爆出新消息。据雷帝触网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便利蜂近期获腾讯与高瓴资本大笔投资,估值16亿美元,腾讯与高瓴资本分别持股8%。对此,便利蜂表示不予置评。

行业人士则认为:"无论从腾讯和便利蜂的战略布局和业务需要,还是从高瓴资本的投资策略来看,这笔交易的可能性都很高"。而便利蜂称得上是新零售时代便利店的代表之一,确实有被资本相中的实力。

资本运作下的便利蜂,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711

首先,资金充足。便利蜂由去哪儿网的创始人庄辰超于2016年12月创办,首期储备资金10亿美金,以开设24小时便利店为主。在庄辰超操盘之下,便利蜂开始入侵我们的生活,但它的玩法着实令人咋舌:开店速度激进,店铺大小不受限制,同时还试水了无人货架、共享单车、共享雨伞、以及共享充电宝,那年爆火的风口,便利蜂皆没有错过。便利蜂给人一种"有钱任性、肆意试错"的感觉。

其次,创始团队来自711。当然,光有资金是玩不转便利店的。据资料显示,便利蜂的创始人团队是以王紫为首的前711管理层,他们在离开711后,还开设过邻家便利店,运营经验相当丰富。而在原711管理层的运营之下,便利蜂身上有着711的影子。

资本运作下的便利蜂,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711

与此同时,把控供应链。供应链对一家连锁便利店来说,非常关键。为此,便利蜂买断了北京711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这使得其在商品尤其是鲜食类商品上具备了独特优势。而且,便利蜂也在自有商品的研究上,不断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便利蜂把上游供应链掌控在自己手中,在商品选品方面话语权充足。现在便利蜂有早餐套餐、热食餐点、特色小吃"萌煮"、店内现磨咖啡、自有品牌"蜂质选"等一系列特色商品。

资本运作下的便利蜂,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711

此外,追求数字化。传统便利店与新零售时代的便利店,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数字化应用方面。便利蜂内部人士称,便利蜂是要用数据化重构整个便利店业务,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是零售网络。目前,便利蜂门店管理运营的所有系统都是自己研发,包括鲜食整个流通环节和保证门店终端销售智能化系统都为自己研发。

而在数字化运营网络的支持下,便利蜂跑起来更轻松,门店越开越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便利蜂在全国共有310余家店,门店覆盖5个区域,其中北京约200家,南京38家,天津37家,上海32家,廊坊9家,预计到2018年底便利蜂的店铺数量将达到700家。便利蜂门店在数量上直接干倒便利店之王711,据了解711花了14年才在北京开了不到200家店。

资本运作下的便利蜂,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711

在外人眼里,便利蜂开店速度这么快,总会有扯到蛋的那一天。但其实,"疯狂开店,以规模取胜"是出于便利蜂的模式需要。便利蜂不支持加盟,这样一来,消费者端是营业收入的大头,只有不断扩大门店,更大面积的接触消费者,才有可能盈利。

总而言之,便利蜂在行业人的震惊中不断进击,而由于模式清晰,资本甘愿给钱也不无可能,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7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