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村的“好大姐”——记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李玉兰

桥头村的“好大姐”——记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李玉兰

李玉兰与党员干部走访村民。 本报记者 赵睿 摄

桥头村的“好大姐”——记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李玉兰

李玉兰与村干部了解村旅游接待中心施工进度。

2015年10月,一位年近六旬的“第一书记”李玉兰,来到了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当时,村民第一次见到她时,心中丛生疑虑,甚至并不看好。

然而,这种印象在仅仅3个月后,就发生了根本性扭转。自那之后至今,全村在她的带领下坚定脱贫信心,开荒地,搞产业,学技术,树新风,使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桥头村424户村民全部脱贫,再见李玉兰时大家都热情地称她“好大姐”。

实干才会得民心

李玉兰到村里上任的那天,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进忠将她引荐给村干部们,现场稀稀拉拉的掌声和质疑的窃窃私语,让李玉兰心里凉了半截,也让她冷静地思考所面临的处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打开局面。“大家都觉得我是个女的,年纪也大了,肯定干不了村里的脱贫工作,我就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从那天起,李玉兰开始到每户村民家走访,以前在县农牧局办公的她脱下高跟鞋,蹬上运动鞋穿梭在村里,风风火火的架势令村民刮目相看。“村民们觉得李书记是真的来干事的,干劲一点不比小伙子差,非议就变少了。”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福,对李玉兰当年走村串户的情形记忆犹新。

3个月下来,每户村民家李玉兰至少去了3趟,贫困户家不下6趟,重点贫困户家更是不计其数。“我要知道,村里真正的贫困群众有哪些,他们需要的帮助有哪些,要让扶贫政策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她通过摸底发现,村里实际的贫困户并没有当时所统计的109户之多,她结合调查的结果,与村“两委”严格按照政策标准筛选,最终确定了24户,并在村内公示栏中公示。

看到这个结果,绝大多数村民都表示肯定,有的被取消贫困户待遇的村民有不满却没有争议。由此,大家见识了一个果决、公正的李玉兰,起初质疑的声音从此消失了。通过这件事,李玉兰发现村民脱贫的思想意识还有所欠缺,“扶志,是扶贫的基础,可是光宣讲作用是有限的,只有让他们相信真的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赚上钱才能强化他们的斗志。”李玉兰从确定带头人和引导村民两方面着手,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把所有村民引入致富路。

村民带着村民富

李玉兰常说,她来自农村又在农牧局工作,如果不能让桥头村富起来,就辜负了党的培养。深入调研村子的产业发展状况她发现,村里有近百年种植软梨的历史,很多村民都是种植能手,除了现有的40公顷梨园外,山上还有53.3公顷荒地。只要能解决发展的问题,选好适合的产业,这些都可以成为让村民赚钱的资源。

软梨的问题主要是缺少存储的冷库,荒地的问题是没有硬化道路、灌溉设施缺损、没有通电。李玉兰针对这些问题寻求隆治乡党委和相关单位的帮助,立即得到了多方面积极支持。她说:“这件事让我发现,乡党委的支持对我开展扶贫工作极为重要,我们村里道路、电路、水利的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使我们发展产业信心倍增”。

很快,村里一些有资本、有想法的村民就找到了李玉兰。41岁的铁令梅走入了李玉兰的视线,这位和丈夫在民和县城跑了10年出租车的村民,带着70万元积蓄要求成为李玉兰和村“两委”提议的村集体合作社社长,“当时我听了李书记关于在荒山发展种植业的规划,觉得很有前景,和丈夫一商量就决定拿着家里所有的积蓄来了。”以前全村只有几户村民在山上种地,种的都是玉米,几乎都用作饲料,没什么收益。2016年,铁令梅借鉴甘肃姐姐的经验,决定种葵花,李玉兰联系原单位给她提供最好的种子,第一年试种就取得了丰收,让铁令梅喜出望外。

桥头村光林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名气一下子响了,邻乡村民都想加入。“我们合作社首先吸纳本村人来务工,优先吸收贫困户,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全都来打过工,年底的时候还能参与分红,村里以前和我一样从没工作过的妇女,去年在这工资加分红都拿了一万多元,别提多高兴了。”村民王桂兰说起在合作社打工的经历感觉像做梦一样,连家人都发现她变得更加开朗,在家干活的积极性都高了。这种精神面貌的改变,得益于致富的奋斗经历,也影响着村子风貌的变化。

文明新风促民勤

有事可做,并且赚到钱,会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李玉兰要求村里所有在家的劳动力都加入到合作社,长工或零工不限,但都得以劳而获。这个做法起初是想让每个村民都自力更生,在实施的过程中,李玉兰发现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显著改善。

在工作的过程中,村民之间不自觉地就有了竞争意识,不但干活的效率提高了,每个人对自己的仪容仪表也注意了,加上“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广,各家都打扫得一尘不染,村里也不见了垃圾。“村里有两位智力障碍的贫困户,以前家里脏乱不堪,个人卫生也很差,现在都变好了,其中一位周存良一见我就让我看他的头,告诉我今天洗净了”。除此之外,李玉兰明显感到村民的荣誉感增强了,今年妇女节的“好儿媳”评选活动,竞争就前所未有的激烈。

去年,桥头村完成了所有危房的改造,8月持续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没有影响到一户村民。住上新居的村民深深感念这位“第一书记”的付出,经常在外的村民看到村里的变化也纷纷回乡创业。离乡近十年的赵福元在听说家乡变化后回来,决定投资建设村旅游接待中心,已在建的接待中心明年投用后,将会带动村民增收。

在欣欣向荣的桥头村,有的村民记不住李玉兰全名,却都亲切地称她“好大姐”,每次远远见她都大声呼唤。在他们的心里,李玉兰是为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党员干部,更是他们的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