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造價年限與價格對等:守住質量,才不會在價格上「拖後腿」

“低價災情”下的行業聲音

防水造價年限與價格對等:守住質量,才不會在價格上“拖後腿”

為推進高標準建築門窗工程、防水工程、地源熱泵工程的應用,滿足工程計價需要,住建部組織編制並印發了《建築門窗工程、防水工程、地源熱泵工程造價指標(試行)》(以下簡稱“《指標》”)。

《造價指標》執行以來,有人發問:單位造價如此高的防水工程,你做過多少?你拖了全國人民多大的後腿?

根據《造價指標》,不同部位防水造價以種植屋面防水造價為最,最高達217.12元/m2;在不同部位中造價成本相對較低的室內防水造價,最高達49.77元/m2。

儘管指標要求詳盡而具體,實際答案卻出奇的一致,超越了地域和不同部位節點本身異同的限制——往往在每平方二十元徘徊。

可以看到,行業大量使用非標產品現象依然嚴峻,“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的事情屢見不鮮。對此,業內人士紛紛發聲。

價格與年限對等:守住質量,才不會在價格上“拖後腿”

眾說紛紜之下,我們再回過頭細看《造價指標》第七條第二條,關於防水工程有這樣一句話“防水工程按照30年的使用年限編制造價指標。”

也就是說,《造價指標》中提到的價格是和年限對等的,一味看到價格的做法是片面的,只有守住質量,才不會在價格上“拖後腿”。

同時,造價也隨著各地地域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整體來看,常見的防水部位中,各個地區地下室防水造價以西北地區為最,最高達202.77元/m2;室內防水造價以東北華北地區為最,最高達71.94元/m2;外牆防水方面則以西北為最,造價最高達136.42元/m2。

此次《造價指標》出臺的意義在於,加快工程建設標準定額改革步伐,建立新型標準體系的同時,持續推進工程造價改革,健全工程造價治理體系,健全市場決定工程造價機制。

另外,對於防水行業來說,能夠有效統一工程消耗量定額,打破地區、行業壁壘,支撐全國統一建築市場的形成。此外,改革定額人工單價構成和信息發佈制度,為建築市場提供及時準確的人、機、料價格信息。

目前,防水行業現狀和《造價指標》仍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不外乎材料、施工和技能三個層面。防水材料作為防水施工時無可替代的基礎內容,防水材料的性能及質量對防水工程產生極大的影響。選用施工所用的防水材料要從工程的需要出發,對各種類型的防水材料要高標準嚴要求。防水在於材料,也在於施工,只有從業者保持專業、心懷尊嚴,才能確保施工質量,才能提高建築防水質量,才能營造全行業和企業重視施工人才和施工質量的氛圍。如此一來,《造價指標》才能真正落地,才能對於促進防水行業施工水平的提升和工程質量的提高產生深遠意義。

綜合來看,防水造價指標的真正落實和材料質量、施工質量和技能質量密不可分,從業者不能一味灰心,既要看到當下的價格差距,也要重視防水材料質量、施工質量和技能質量的提升,如此才能立足行業、真正改善行業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