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府爲什麼把陪都設在重慶,而不是其他更有利的地方

抗日戰爭時期國府為什麼把陪都設在重慶,而不是其他更有利的地方

中國設置陪都的歷史十分悠久,甚至早在炎黃時期就已有之,炎帝都陳,而別營曲阜,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別置逐鹿。此後歷代都設有陪都,從周朝到唐朝一千多年裡如果首都在長安,陪都多是洛陽,反過來也是如此,明朝就變成了北京和南京的互換。有時候陪都設置有好幾個,如曹魏時就有4個陪都,宋朝東京為首都,西京南京北京為陪都。

抗日戰爭時期國府為什麼把陪都設在重慶,而不是其他更有利的地方

其實民國一開始陪都並不是重慶,而是西安,全面抗戰爆發後重慶才成為陪都。日本投降後,南京成為首都,陪都有2個,它們是北京和重慶。甚至國府轉進臺灣後國民政府的地圖上首都位置還是南京,所以說臺北某種意義上就是陪都。問題是,抗戰時期陪都為什麼設置在重慶而不是長安和成都?

抗日戰爭時期國府為什麼把陪都設在重慶,而不是其他更有利的地方

和古代陪都與首都的互補性質不同,民國時期的陪都西安和重慶都是因為日軍侵略而設置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第二年日軍進攻上海,南京和上海近在咫尺,日軍在上海的存在無時不刻不威脅著首都的安全,何況南京在長江邊上,日軍軍艦又強大得多,中國根本無法保護南京的安全。

抗日戰爭時期國府為什麼把陪都設在重慶,而不是其他更有利的地方

於是遷都就變成了必然,有資格成為首都的有重慶、成都、洛陽、西安、北京、廣州、武漢六個城市。廣州和南京一樣沿海不安全,日軍佔領東北後時刻威脅著華北呢所以北京也不行,武漢在長江邊上又是平原也不可以,四川的軍閥當時正打得激烈呢所以重慶和成都也不能。結果只剩下了西安和洛陽了,1932年1月30日國民政府遷往行都洛陽,西安為陪都。不過淞滬抗戰只打了幾個月,1932年5月5號中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戰爭結束危險解除。國府又觀望了幾個月後確定日軍沒有全面侵華的打算後於當年12月1號又從洛陽回到南京,歷時10個月。

抗日戰爭時期國府為什麼把陪都設在重慶,而不是其他更有利的地方

但洛陽和西安當時都算不上安全,定都洛陽和西安是倉促之下迫不得已的行為。淞滬抗戰的第二年又發生了熱河抗戰和長城抗戰,處於華北平原上的洛陽也隨時會淪陷於日軍鐵蹄下。綏遠抗戰雖然獲勝,但日軍鯨吞內蒙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在華北和內蒙兩線威脅下,西安也變得沒有那麼保險。縱觀全國,深處內陸西南大山之間的四川無疑是最為安全的,但是為什麼國府沒有選擇成都呢?要知道數千年曆史中成都一直都是四川首府,經濟最繁榮,有成都平原在也不缺糧食。

抗日戰爭時期國府為什麼把陪都設在重慶,而不是其他更有利的地方

我想原因有這幾個,①成都平原雖然經濟好但不利於防空,要知道抗戰爆發後重慶可是被日軍轟炸了6年,如果不是重慶的大霧和立體的地形根本無法承受這種程度的轟炸。②當時的成都雖然是平原但交通反而不如重慶,成渝鐵路沒有修成,東部大量的物資只能沿江運輸到重慶,各種工廠也只能遷徙到重慶。③抗戰爆發時四川王劉湘還在,將國府首都放在四川腹心的成都容易引起矛盾。④為了顯示國府抗戰決心,靠近前線的重慶肯定好點。⑤古代建都成都的政權都很短命,而歷次外敵入侵重慶都是四川最後淪陷的,如蒙古入侵四川和滿清打四川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