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铜大克鼎

鉴赏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铜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之国宝重器——青铜大克鼎

大克鼎

年代:西周孝王时期

所属:西周孝王 /潘达于捐赠

类别:青铜

规格: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鼎内有290个字铭文

入选理由:它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简介:

清光绪年间陕西扶风县窖藏出土,同时出土的有小克鼎、钟等器,现分散在世界各地。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大克鼎的纹饰器形端正稳重,采用大量变形纹饰,耳旁的龙纹也与西周早期不同,颈部的兽面纹脸部轮廓变线条,仅留眼睛可辨,后称为“变形兽面纹”。腹部波曲纹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又称“环带纹”。大克鼎有290个字铭文,记录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膳夫(宫廷厨师长),名叫“克”, 除了大克鼎以外,还有小克鼎七件,用来盛放肉食等祭祀品。克作为膳夫,却享有诸侯级别使用的规格,可以确认在当时他极受周王重用,是一位权重一时的重臣。

鉴赏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铜大克鼎

大克鼎局部

延展故事:

咸丰九年

(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左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而大克鼎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后,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从此,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周朝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

抗战时,潘达于请家人和两个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藏到屋子底下,还藏好了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城陷后,她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却到底没有发现踪迹。

抗战胜利后,潘达于把它们藏在一间屋里,用旧家具破杂物覆盖,再将整进房屋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

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潘老卧室里,家具简朴,别无装饰,这张奖状,却一挂就是50年。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如愿入馆,使市民第一次饱览了这闻名半个多世纪的“国之重器”。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