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的春天,可能通過一次超速駕駛提前到來了

日前,德國大眾集團前CEO馬蒂亞斯·穆勒(Matthias Mueller)和大眾中國總裁海茲曼(Prof. Dr. Jochem Heizmann)在上海駕駛一輛比亞迪唐DM,因在浦東機場北進場近長途客運站進口路段駕駛速度超過規定時速20%,罰款200,記6分。

中國品牌的春天,可能通過一次超速駕駛提前到來了

中國品牌的春天,可能通過一次超速駕駛提前到來了

穆勒的名字,在汽車界如雷貫耳。穆勒在擔任大眾集團CEO之前曾是保時捷品牌CEO,在2015年大眾“柴油門”事件後臨危受命,帶領大眾集團度過危機,並連續兩年拿下全球銷量冠軍。今年4月卸任,但仍然是大眾集團內部最頂層的高管之一。

據悉,穆勒是專程來中國試駕比亞迪全新一代唐DM,照片中這輛車也是找朋友私下借的。不知道是因為唐DM600匹的馬力太過兇猛,還是因為在德國開車不限速導致的駕駛習慣,讓“老司機”穆勒出現了這種尷尬時刻。

這不是中國品牌第一次獲得大佬的青睞了,早在今年年初,在美國密歇根州奧本山市的克萊斯勒總部停車場,就發現了一輛比亞迪。以汽車製造業聞名的美國,專門跑到中國買的一輛中國品牌的車拿回去研究,著實令人意外。此外,對車子極為挑剔的日本人也沒放過中國品牌,10月8日的出關數據顯示,豐田從中國進口了6臺比亞迪唐,如無例外,也是準備回去拆解研究的吧。

大眾、豐田位於汽車界金字塔頂端,觸角為何頻頻伸向中國品牌?折射出的更多是傳統汽車製造商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變革時代的焦慮感。

科技正在席捲百年汽車產業,就在過去短短三年裡,電動化、無人駕駛、車聯網、共享出行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大多數傳統汽車精英的想象。特斯拉、蘋果、谷歌、華為、百度、阿里、滴滴、Uber等一大堆聲名顯赫的名字,進入了傳統車企把控了超過100年的汽車出行市場。汽車的產品正在發生變化,汽車的商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車企的組織架構和企業文化,正在發生變化……可怕的是,沒有人能夠預測出,變化的終局是什麼?

大眾在今年四月迎來CEO變更,赫伯特·迪斯臨危受命,肩負起帶領大眾走出迷霧的重任。而豐田,也將重新審視自身,向曾經嗤之以鼻的新能源、自動駕駛領域投入研究。彼時的權利巨頭,行業超級大佬已經紛紛推動變革,開始審時度勢,向電動車拋出橄欖枝。以電動技術領先於世界的中國企業,無疑首當其衝。

不管承認與否,中國電動汽車確實已經“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據瞭解,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3年居全球第一。據行業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達到180萬輛,佔全球市場保有量50%以上。

此外,在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TOP10中,中國佔據了四個席位,比亞迪、上海汽車、北汽新能源成功突圍。“國產車崛起”這句老生常談的口號,應該要被應驗了。

回想以前,在傳統燃油車壟斷市場的時代,提到國產車,更多的是廉價、低端、質量差等印象。雖然中國汽車產業產能接近全球一半水平,但是,中國的汽車產業基本上還處於代工狀況,核心技術、核心部件等如高端發動機、變速箱等技術仍還在追趕歐美日。而且多數高端車型也只在國外生產,國內主要生產了中低端車型。

但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讓國產車發現“換道超車”這個路徑是可行的。一方面電動汽車採用了全新的技術,國內外差距並不大,最核心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在國內正發展迅猛,其他如無人駕駛、車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也正在形成。最核心的硬件部分在過去的三、四年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動力鋰電池,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的生產和消費國,而且技術水平已經領先國外企業。鋰電池的安全性、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續航里程和使用的便捷程度等方面也已經在快速解決。

事實上,我國已是世界上新能源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無論是產業鏈完整度,還是產業規模都處在全球領先地位。

得益於技術的積累和政策的扶持,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換道超車”指日可待。也許正是看中了這一趨勢,穆勒把眼光投向了比亞迪唐,這輛現階段代表了中國最高造車水平的新能源電動車,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