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饼人》丨多数灵魂并未流离失所

《姜饼人》丨多数灵魂并未流离失所

J. P. 唐利维

爱尔兰裔美国小说家、剧作家

多数灵魂并未流离失所

文|巴金斯老爷

首发于|滨海时报

我常去的书店挂着一幅照片,是几个立在被轰炸后的废墟里的书架,有几个穿着正装的人正在架上寻觅书籍。战乱与衣冠楚楚和精神追求以不协调的和谐存在,象征文明不死。但战争毕竟残酷,纵然不能让精神居留地绝技,伤害也会以巨大的形态存在,从文学来说,这种伤害在一战后催生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迷惘的一代,二战后则催生了《姜饼人》这样被视作“邪典”的经典。

《姜饼人》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唐利维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退伍士兵在都柏林、伦敦等地的生活。此君读着圣三一学院却总想通过作弊混过考试,结婚生子然而一贫如洗不事生产,靠着父亲每月的支援过日子,钱全都买了酒,能当的东西也都当掉换成杯中物,还借债、欠钱、偷东西、说谎话。妻子忍受不了离他而去,他却如释重负般地在其他女人身上花言巧语,忽悠吃食,当然最主要是忽悠来一笔笔酒钱,间或还会获取性——这些都是颓丧生活的必备元素。用现在的话形容,这就是一个“渣男”,不过在小说的环境里,他的“渣”不是人品造成的问题。

“姜饼人”取自圣诞故事,按书里的译注说法,形容的是命运不济但又充满活力去抗争的人。只是从主人公身上很难看到后者,他的颓废连叛逆都算不上,并不是与“该死的人生”故作对抗,而是深陷在沉沦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命运不济倒是真的——尽管没有明言,小说的蛛丝马迹仍显示了战争的伤害。主人公无意中嘟囔出的“炮弹休克症”显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存在,精神性的伤害来自无法掌控的二战,命运的不自决性换来的就是绝望。即便他有退伍军人奖学金,家族条件也足以维持他一定的生活水准,即便他有上流口音和对文艺的追求,也都无法将他从泥淖里打捞出来。主人公对孩子的厌恶、对所学法律专业的逃避,其实可看作在经历杀戮后的对生命繁衍、秩序维持的不信任。围绕在他身边的酒鬼、骗子,几乎都和他一样是退伍老兵,所以这种不信任同样有泛化成“一代”的趋势,并且他们的沉沦比起迷惘的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两天有一只流浪猫死在我家中院子里,处理那具僵硬且招了苍蝇尸体的时候我有点小崩溃,不禁想起此前读的集中营与二战战场回忆录,那些讲述人在面对无数具尸体的时候,精神会坍塌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以“同情的理解”去看唐利维笔下主人公的话,就不能持以完全的鄙弃。意识流式的呓语贯穿全书,暗示了主人公神经质一样的状态,在这样情绪下度过的每一天不可能阳光四射。他一直在强调“体面”,而体面则离他越来越远,也许在战争波及到他本人的那一刻开始,体面就已经不可能存在,因为战争是对权利、尊严的践踏,剥夺了这些还何谈其他呢?不过逻辑上虽这样讲,但从地狱里回来的人,对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破罐破摔的心态,我们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真正理解,只能随着其意识的跳跃去看他的生活究竟如何破碎成尘。

然而以我“事不关己”、没有包袱的心态来看,对文明与秩序仍是不能轻言放弃的。就像开篇提到的那张照片里的人,我相信有人是在书架上寻找宁静以平复伤痛,也会有人在文明的余烬中寻找可重燃的希望,更会有人在其中寻找减少悲剧再生可能的方法。是的,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一次次出现,但是文明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前进——破坏——停滞——自省——前进,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循环,许多人的确在循环里沉沦下去了,可更多人的灵魂并没有流离失所。

小说最后写道:“上帝怜悯姜饼人。”对深受战争伤害的人,他者能给予的只有怜悯,至于救赎这件事只能由他们自己去完成。

(完)

相关图书推荐

《姜饼人》丨多数灵魂并未流离失所

《姜饼人》

[爱尔兰] J. P. 唐利维|著

侯毅凌|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