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財富|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破壞者、霸道者、被討厭者。

01

沒有孩子天生是“熊孩子”

前段時間,網上到處瘋傳一個妹子的親身經歷,說有親戚家的熊孩子來了,把懷孕四個多月的嫂子猛推下沙發,並說“我想看看她會不會流產!!”

這件事一揭露出來,很多人從教養、熊孩子行為,熊孩子背後的父母等角度做了許多分析,但孩子有這樣極端的行為,父母不得不做深刻的反思,如果嫂子真的流產,這次悲劇該如何收尾,孩子的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在熊孩子惡作劇和好奇心的背後,是孩子責任感的匱乏。在責任感匱乏的背後,是太多錯誤的教養方式。

這不得不引起家長的深思。

一個孩子摔倒,膝蓋硌痛,哇哇大哭起來。奶奶急忙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對孩子說,“

這塊地把我孫子碰痛了,真壞,我們踢它幾腳”,然後就裝模作樣的在地上蹬幾腳,孩子看著奶奶那樣子,似懂非懂的停止哭泣。

看起來奶奶好像幫助孩子止住了哭泣,但實際上卻是將孩子摔倒這個責任轉移,轉移到了“這塊地”上。

荒謬的邏輯,令人啼笑皆非的表演,卻給孩子帶來太多的疑惑。

本來孩子摔倒,他已經感受到走路不小心需要承擔的自然後果——“疼”,如果沒有人為干涉,他自然明白,原來人的腿擱在地上是會受傷的,他下次一定會小心,保護好自己。

可奶奶的這番解釋,誤導了孩子,他摔倒,是這塊地的責任,和他沒關係,人為剝奪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桌子碰痛了我,是桌子的責任,我把桌子砸了。椅子撞傷了我,是椅子的責任,我把椅子砸了。

熊孩子就是在一次、兩次、數次,不斷被家人寵溺的過程中,失去了承擔責任的能力,甚至完全不懂得責任的含義,以及他需要承擔的後果。

生活中,沒有人喜歡熊孩子,看到熊孩子會本能的遠離,但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是崇尚壞的、不好的。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破壞者、霸道者、被討厭者,TA只是缺乏面對問題、面對困難、面對成長所需要的能力——承擔責任的能力,便是其中一種。

財富|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02

我們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自然健康的長大,未來成為一個成熟而又有擔當的人,去創造屬於他們的人生輝煌。

擔當,是需要他們的肩膀足夠的寬大結實;擔當,更需要他們心裡常能顧慮到別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的告訴孩子,你需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任

所以,他知道,摔跤了要小心,火燙不能摸,電很危險,去圖書館要安靜,坐公交車要排隊,玩別人的汽車模型需要尋求別人的許可,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玩了玩具要歸位,不小心撞到了人要說對不起......

熊孩子不知則不畏,在家庭裡得到尊重和引導的孩子內心即使不知,至少他會學著思考,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別人會不會受傷。

心裡有別人,尊重別人,就意味著他在內化責任。這必然是父母榜樣的力量。


財富|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父母需要將孩子的責任和自己的責任分開,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在生活中,家庭中,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是把孩子能夠做的事交給孩子,父母不過度代勞,也不完全包辦。

讓孩子在參與家庭事務時保持有發言權,同時,隨著孩子年齡的不同,承擔不同程度的家務勞動。

兒童自己從父母那裡“捕捉”了成長所需的東西,這種東西是尊重、理解、共情、和諧的家庭環境、秩序、公平正義,也包括孩子面對社會面對他人所不可或缺的責任感。

把培養孩子責任感這件事想清楚,你不必是熊家長,你的孩子也一定不是熊孩子。

財富|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站著愛包辦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