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世界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够快吗?

2018年开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一方面,国家各项利好政策驱动企业快速布局;另一方面,以往的好成绩,也让众多企业看到了其间的巨大潜力。对此,业内出现了两种声音,乐观派继续扩大布局,通过技术创新抢占行业制高点。观望者开始提出质疑:巨大空间衍生出的行业“跟风潮”是否有利于良性竞争?发展之船行驶过快,是否会有人借政策名义行扰市场之举?在笔者看来,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藏着一把“双刃剑”,唯有在驱利的同时不断设置管控之门,才能长远,新能源汽车领域也不例外。

连续三年世界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够快吗?

发展快不等于全面

1月30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透露:目前我国已拥有比较完整的新能源车产业体系,有四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前10名,新能源客车已经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连续三年世界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够快吗?

图一:新能源汽车全球专利申请趋势

纵观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个发展轨迹:从“十一五”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到2009~2010年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再到如今新能源汽车得以广泛应用,在需求端,公众对节能、环保的需求不断升温,掀起绿色热潮;在供给端,整车制造、充电桩、动力电池等细分板块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从全球的相关专利申请量趋势可以看出,随着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的增长,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长,中国的相关专利的申请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在全球专利中的占比也逐步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累计保有量达到18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

连续三年世界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够快吗?

然而,快,并不代表全面。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分为六大技术领域,包括三个整车技术领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三个关键零部件技术领域——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系统、整车控制及附件。我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整车控制及附件方面,而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方面的专利申请较少,说明中国在关键部件研发方面投入较大,但对整车专利布局较少。此外,从海外布局来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布局不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数量上,与日本、德国和美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相关的专利申请主要还是在国内,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想要走出去抢占全球的专业市场,仍然还存在阻碍。

政策打伞助力发展

尽管不全面,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强劲势头毋庸置疑。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目标产量,每年要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量将达到500万辆,到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比例将达到20%左右。国家政策的驱动力在其中扮演的十分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实施涉及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充电接口、充电基础设施等各类标准100多项。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一年,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下发、七个行业示范项目如期开工……政府给出的这些强烈信号,为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1月21日,在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作出预测。他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4年实现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高额补贴、牌照限行优惠以及在物流车、出租车等领域政府直接干预”这三大政策的促进,而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要在电池技术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考虑互联网公司对汽车的重新定义,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进行进一步优化。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警醒,政策只能作为肃清环境和加大推力的有力砝码辅助行业的发展,而非“救命稻草”,唯有政策+市场+技术的三轮驱动导向,才能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真正明朗,进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动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