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金庸-现实版的六脉神剑-段誉

原来是写汽车文字我,但是作为金庸小说迷,我必须写这篇文字,祭奠您-尊敬的先生!


我看金庸-现实版的六脉神剑-段誉

金庸,真名查良镛,1924-2018年,94岁,世界著名的武侠小说泰斗。著有《天龙八部》等作品

2018年10月30日,昨天,金庸逝世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我是看着他的武侠小说长大的,可以说他的文学著作对我影响非常大。虽然明知高龄易逝,但依然心胸疼痛。

金庸名著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14本书最为为人所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全部说出这些书的全名。作为金庸的武侠迷,我们亲切的称之为“查大侠”。因为他创作出的豪情万丈的大侠形象深入人心,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较大的营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有纷争的地方就有大侠。

但是,金庸其人却并无大侠那种豪情万丈的气概。记得有一次记者问他自己像小说里面的哪个任务的时候,他回答道:如果让我在我的小说中选择一个角色做,我愿做天龙八部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我看金庸-现实版的六脉神剑-段誉

陈浩民饰演的段誉

段誉其人:有绝顶武功,朱哈神功基本没用,就喜欢用凌波微步来逃跑和对敌,用六脉神剑来饮酒作弊。出生高贵皇族,但善良固执、博学多才、风流倜傥。这些跟金庸先生确实非常相似。

我看金庸-现实版的六脉神剑-段誉

金庸与演员的合影

金庸原本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以皮革出名的江南小城。祖上是名门望族,不但善于经商,而且出了很多学识渊博的名人。

金庸祖先查瑜为徽州婺源(现属江西省)人,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因避战乱迁居浙江海宁袁花赫山房。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

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穆旦)等均为其族人。

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

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时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

金庸祖父查沧珊在江苏丹阳任知县时,因为“丹阳教案”镇压不力被革职,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曾引用了光绪《东华录》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载,对此金庸引以为荣。

他在小说《连城诀》的后记说:我祖父查沧珊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无理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位利禄而杀害百姓,他伟大的人格令我们故乡、整个家族都引以为荣。

金庸出生时,查家有3600亩田地,租户有上百户,因此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地主。据说查枢卿受过西洋教

育,属于那种过渡时代的中西混杂的人物。

金庸生母名叫徐禄,19岁与金庸的父亲查枢卿结为夫妇,先后生下五子和二女,金庸是老二。

1937年,日寇侵入,全家逃难,徐禄得急症病亡。当时,13岁的金庸尚在嘉兴读书。

关于这一点,在所有介绍金庸的书籍和文章中都绝少提到。这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初,金庸的父亲、大地主查枢卿被地方人民政府判处死刑——枪决了。

后来,海宁县委、县政府与嘉兴市委统战部、市侨办联合组织调查组,对查枢卿案件进行了复查,遂由海宁县人民法院撤销原判,给予平反昭雪。

金庸得知后,专门驰信海宁县委领导:“大时代中变乱激烈,情况复杂,多承各位善意,审查30余年旧案,判决家父无罪,存殁俱感,谨此奉书,着重致谢。”

我看金庸-现实版的六脉神剑-段誉

金庸小说人物


金庸从小酷爱读书,据说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有一次他父亲带他出去放风筝,结果一转头,发现金庸不在了,父亲以为被人拐走了,发动全村人找,结果回家才发现他躲在书房看书。

爱看书,也导致金庸思维活跃,诞生了他第一本书《给初中投考者》。没错,金庸的处女作不是武侠小说,而是这本中考的参考书。祖上的影响使得金庸也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商人。

虽然成绩好,但是金庸却不是个乖乖孩子,他的学生时代被开除过两次,一次是在浙江联合高中因写诗讽刺训导主任被开除,一次是在重庆读外交系的大学期间,再次因为直言敢说被开除。你看,金庸大学都没毕业。

我看金庸-现实版的六脉神剑-段誉

金庸小说人物

金庸的事业起点是在1946年秋天,成功进入上海《大公报》,1948年,被派往香港。那个年代的香港还是黑道横行的年代,但是经济已经飞速发展,给了金庸大展拳脚的机会。

这个时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陈文统。但是大多数人肯定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喜欢武侠小说的肯定也记得这个笔名-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都是他的作品,经典流传。

那时候梁羽生正在《新晚报》连载《龙虎斗京华》,写完后,突然遇到瓶颈,不知道写什么了,于是就找到金庸,让他接过了连载的任务。于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记》问世,一时间《新晚报》脱销,金庸名声大噪。

我看金庸-现实版的六脉神剑-段誉

金庸

后来,因为看不惯香港的社会风气,金庸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共同创办了《明报》

由此开始,金庸开启了他匡扶正义,侠义救天下的道路。

金庸的小说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他是在通过小说持续发声,向社会发声,号召大家一起匡扶正义,为家为国,很多小说都是反映当时香港的政治及社会现实问题。

最佩服的是他以81岁高龄申请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金庸先生仙逝,吾辈哀伤,承其志气,行侠仗义,仗剑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