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形篇:將領的四條職業道德準則


23 地形篇:將領的四條職業道德準則

華杉

23 地形篇:將領的四條職業道德準則

重點金句解析

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謀害岳飛的不是秦檜,是趙構

這一講是《地形篇》的第三講,這一講我們來講一講將領的“節操”, 一個將領的職業操守,一個將領的自我修養。

什麼樣的將領才是好將領?他應該遵循什麼樣的職業道德?

答案就一句話: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孫子說了四條標準:

第一條“進不求名”, 不因為追求自己的名聲而貿然進攻或前進。

第二條“退不避罪”, 該撤退時就撤退,不因為會被國君問罪而不退。

選擇進退的標準是什麼?有兩個標準:

“唯人是保”, 一切以能保護民眾為標準。

“利合於主”, 一切以符合主君的利益為標準。這是要求將領“無我”,完全的無我,不能考慮自己的利益。

我將之稱為 將領節操的十六字方針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於主”。

對於古代的將領來說,他們要守住這個節操;對於今天在公司工作的我們來講,也要守住這個節操。

我用兩個人來講講有關節操的案例,一個是岳飛,一個是郭子儀。

大家都知道岳飛是“千古奇冤”。他到底冤不冤呢?他是不是符合《孫子兵法》裡這十六字方針講的“國之寶也”呢?

我認為岳飛嚴格來講恐怕不太符合這個要求。

岳飛可能符合十六字方針中的第三句“唯人是保”,保護百姓利益。但不一定符合第四句“利合於主”——符合國君的利益。 而且正是因為不符合第四條,所以他被殺掉了;因為他符合第三條,所以他到今天還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懷念。

“利合於主”是個很微妙的概念,因為國君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不完全相同。

當初岳飛的口號是“打到黃龍府,迎還二帝”,二帝就是兩位被金國俘虜的宋朝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如果兩位被俘虜的皇帝都迎回來了,那將現在的皇帝趙構置於何處?

所以北宋的滅亡,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不是金國,不是金兀朮,而是趙構。 因為他本來是沒資格當皇上的,但他現在卻當上了皇上,大權獨握。

如果金國在軍事上打不過宋國,不用岳飛花力氣打,金國自己可能就把趙構的哥哥宋欽宗送回來,從而給他製造一點政治危機。俘虜了敵國的皇上沒有太大用處,因為人家可以另立新君,而送回去反而可以給他添亂。

所以趙構最恨的就是“迎還二帝”這個口號, 他後來跟金國簽署和議,不僅不要迎還二帝,還要求金國把這兩個皇帝都扣留住。

宋徽宗和宋欽宗都寫信求趙構把他們要回去,說我們回來做一個平民就行了,其他什麼都不要。趙構就是不搭理,並且他只要求金國送回他的生母韋氏。

所以, 和平是趙構定的國策,而岳飛所取得的軍事勝利正是他獲取最好議和條件的時機,他要抓住這個時機簽署和議。 因為如果再打下去也不一定就能收復中原,也許局勢還會反轉。這是趙構的真實想法。

岳飛所取得的威望以及他對政治的參與慾望,對趙構構成了巨大威脅,所以他要殺掉岳飛。 要殺岳飛的是趙構,不是秦檜。秦檜在嶽王廟跪了一千年,實在是替趙構跪了。

所以“利合於主”的是誰?是秦檜而不是岳飛。 岳飛佔了個“唯人是保”,保護民眾;秦檜佔了個“利合於主”,他兩人各佔這個標準的一半。那如此說來,岳飛到底是一個好將領還是壞將領?

這中間有很微妙的區別,之前我們說了國君的利益和國家利益並不完全相同。孟子把忠臣分為兩種,一種是事君之臣,他只忠於國君個人;另外一種是社稷之臣,忠於國家百姓。 岳飛能夠成為人民懷念的英雄,就因為他是忠於社稷而不是忠於國君。

郭子儀是如何成為人生贏家的

聽完岳飛的故事,我們會覺得做忠臣和聖人真難,最後總是難以善終。那有沒有修成正果的呢?

我們來講一下郭子儀的故事,他不僅做到了“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於主”,然後還能符合自己的利益,整個家族都大富大貴。

郭子儀成功原因有三條:

  • 第一, 他本領過人,功勳卓著,是元老級人物;
  • 第二, 他對主君不僅毫無二心,而且對皇上從來不防備也不自保而且不怕被冤枉。他認為我的命本來就是皇上給的,皇上隨時想殺就殺了,那不是我應該考慮的問題。這樣一來,皇上還真就對他放心了。
  • 第三, 終他一生國家一直就沒太平過,所以他也沒遇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情況。這三個機緣巧合的原因,成就了郭子儀榮華富貴的一生。

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做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了史思明;後來又聯合回紇部落收復了洛陽和長安,所以他的功勞居於平亂之首,先是被晉升為中書令,之後又被封為汾陽郡王,功績過人。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84歲的高齡才告別戰場,天下因為有他而獲得安寧二十多年。歷史上有這種功績的不止一人, 但是他能夠做到“權傾天下而朝不忌,攻蓋一代而主不疑”,這是歷史上非常少有的情況。

郭子儀建功立業後權傾天下,位極人臣,但他坦坦蕩蕩,從來不對皇上設防。 當時有奸臣猜忌他說他要謀反,用計讓皇上召他來,說如果他不來就是謀反,如果他真來了正好把他拿下。郭子儀一分鐘都不耽誤,馬上就去而且不帶任何護衛,他來了就說我這腦袋本來就是皇上的,皇上要取拿去便是。

皇上的公主嫁給了他的兒子郭曖,有一天兩口子吵架,公主說我爹是皇上,你竟然還敢對我無禮!郭曖回應說皇上算個屁,那是我爹不想做罷了!我爹要想做的話,輪得到你爹嗎?公主氣得馬上就回皇宮向皇上哭訴,把這大逆不道的話轉告給了皇上。

這種事情在任何朝代都是滅門的死罪。 但是郭子儀聽說了這個荒唐事之後,馬上進宮謝罪,結果皇上說,哎呀小孩子家吵架亂說而已,咱們管他幹嗎?最後郭子儀回去把兒子打了一頓,這事就過去了。通過這件事就可見皇上對他的信任。

本講小結

總結一下我們說的“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於主”的十六字方針,我認為這十六個字既符合古代的將領,也對我們今天職場人的職業道德有啟發,主要有兩點:

第一,利合於主,強調你要始終站在老闆的立場來思考問題。

我們往往不能做到這一點。

我曾經請過日本的管理顧問給我們公司做培訓,他特別講了豐田的生產方式,強調你始終要站在比你現在的職位高兩級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你始終把自己當成公司的老闆,能夠站在老闆的立場來思考和做事,這是第一個職業操守。

第二個,“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當領導亂指揮的時候,比如說給我們定一些根本完不成的指標,那怎麼辦呢?兵法上說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如果在獨自做事的時候面對很大的風險怎麼辦呢?答案就是“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我曾經跟兩個不同公司的人聊天,他們跟我說過同樣一句話,叫努力工作,等待被開除。

我覺得這句話跟郭子儀的態度是完全一致的。郭子儀總說我的命就是皇上的,什麼時候皇上愛拿就拿去。而職場人在公司工作,你不應該考慮能不能拿到獎金或什麼時候能升職。你應該考慮的就是努力工作,等待被開除。

好,我們這一講就講到這兒,下一講我們講《孫子兵法》裡面著名的四個字,知彼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