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书笔记第106本萧红《呼兰河传》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苍凉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

2018年读书笔记第106本萧红《呼兰河传》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苍凉

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善良却也愚昧,可恶却也无辜;那片土地 上,飘荡着无知和愚昧,也充满了苦难和悲凉。呼兰河虽不是回荡着悠扬牧歌的静谧田园,但那里的一缕缕炊烟,却是寂寞女子心底仅有的一点温暖与归属。

小说写了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故事,但没有主轴;七个章节,看似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萧红以成熟的艺术笔触造就了她“自传体”小说的巅峰之作。

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加上一个简单的“尾声”,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

2018年读书笔记第106本萧红《呼兰河传》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苍凉

书里的小城生活充满了声响和色彩,但又是刻板单调的。纵然时有繁花似锦、浓墨重彩之笔,亦掩不住其背后寂寞萧索的冷调。后花园那么美,家里的院子却是那么荒凉。火烧云翻着花样地变着形状,河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夏天的时候,蒿草长没了头顶,风一吹,呼啦地响,雨一打,蒿草顶就冒起了烟;冬天的时候,雪扫墙角,风吹窗棂,天寒地冻,湖面子裂了一道道的大口子。呼兰河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穿着棉袄来,脱了单衣去。年复一年的刻板生活,要说有什么点缀和花样,那无非是老胡家又跳大神了,小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讨了媳妇了,尽是嚼碎嘴子的事儿。

2018年读书笔记第106本萧红《呼兰河传》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苍凉

萧红写“生”与“死”,写生命的被漠视,同时写生命的顽强。萧红是寂寞的,却也正是这寂寞的心,最能由人类生活也有大自然中领略生命感呢!一片天真地表达对于生命、对于生存的欣悦——其中也寓有作者本人对于“生”的无限眷恋的,正是那个善写“人生荒凉感”的萧红。

萧红自幼丧母,父亲性情乖戾,19岁因不满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之后一生与贫困苦难为伴。爱的缺乏,造就了她寂寞的童年;漂泊的凄苦,注定了她一生的苍 凉。但在不到32年的短暂生命里,她留下了近70万字的作品,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别具一格,笔触细腻深刻、真挚动人, 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鲁迅称其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因为《生死场》,人们知道了萧红;因为《呼兰河传》,人们记住了萧红,也记住了东北边陲那个偏远却也动人的小镇。

2018年读书笔记第106本萧红《呼兰河传》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苍凉

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

------------------------------------------------------------------------

西塞罗说:“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愿在长路漫漫的人生中,读书成为你对抗岁月流逝的最好方式。

愿每一本书都是一道烛光,即便微小如豆,也能在漆黑的夜里,给你力所能及的光亮。

唯有读书,既让你及时审视内心,又让你抬头看到诗与远方。

只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喜欢的话语,快乐地活着,去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读的书越多,越发现自己懂得了解的越少。看别人的一生很快,过好自己的一生又很难;从别人身上发现缺陷很容易,自己却又很容易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还好,人生那么长,慢慢成长吧!

配图源于网络,感谢原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