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写给煦良先生的手卷

手卷宽十九点三厘米,长二百二十四厘米。内容是先生自己的诗作。全卷楷行相间,节奏流畅;大小对比清晰,错落有致,聚散疏密变幻自然;行列断续起伏,宛转相承;墨色则浓淡干湿相得益彰,气韻灵动;全局以观,林林总总,蔚为壮观。全卷有七言诗二十一首,每首后面有小字说明。卷尾有先生自己的题记,内容丰富有趣。这二十一首诗反映了“反右”斗争前上海画坛状况;上海画院二十三位画师,在江苏旅游写生中的情景、趣事,以及先生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解放后至“反右”斗争前的岁月,是先生一生中最自由、最幸福,最意气风发的日子。他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改造旧思想,跟上新时代。他对新中国充满着希望和期盼,对新社会充满着情感和热诚,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这段日子也是先生健康状态最好的时期。用他在卷尾的话:“余不歌颂共产党,待歌颂谁来?”来看,可见一斑。

此卷窃以为是先生的上乘之作。因为放松,自由,意气风发,恰好切合孙过庭前辈论及“五乖五合”中的第一合:“神怡务闲”,而且应属大合。为友人而作正付第二合“感惠绚知”。手卷书於一九五六年六月三日,初夏时节,不冷不热,相当舒适,正付第三合“时合气润”。至于第四合“纸墨相发”,先生在卷尾也有提及:“墨故佳品,纸亦不恶”。最后的第五合“偶然欲书”,鄙人无从考证,只能不计。另外先生书此卷时,用的是日本制作的“明畅”笔,号为“明畅”,但其品质用先生在卷尾题记中的话来说:“如驭劣马”,因此,应算作一乖。五合之中能占三合以上,可算作较好状态,不可多得。其实,笔与纸墨都很重要,不知何故,孙前辈在“五乖五合”中未提及笔,破费思量。是疏忽?抑或是孙前辈能驭任何“劣马”?但愿是后者,因为在鄙人眼中,孙前辈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至今难以逾越的丰碑,后人的理论只能作为《孙过庭书谱》的注解和补充,始终未能跳出他的手掌心。在我心目中,他在书法理论上的建树,等同于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曲水归帆几点浮,大桥坚卧傍园洲。长龙出峡嘘云白,欲上江干百丈楼。

六和塔即景用赖少其韵

印章:朱文,生肖章羊,丁未。先生农历丁未年生,属羊。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24 x 18.5厘米

明月不胜寒,黄蕊堪餐。今年花好共谁看。魂锁重门飞不到,梦见犹难。秋思一般般,几个能欢。别来清泪向人瞒。墙角风吹悲病叶,顾影成单。

卖花声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35.5 x 27厘米

释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102 x 26厘米

释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蕉先生所书杜甫绝句一首,癸未(二OO三)清明智龛拜观并记时寓申浦。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67.5 x 29厘米

释文

汉高祖既败楚军,项羽自刎,楚悉平,即皇帝位。一日谓群臣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运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擒)也。”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24 x 18.5厘米

释文:

满园衰草夕阳殷,人物尽堪看。路随树转,叶因风起,云与心闲。休将世事说悲欢,长笑独无言。影同日淡,寒侵衣角,烟锁池湾。

秋波媚顾家宅花园秋晚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126 x 29厘米

释文

如果我的整个心灵沉入火光中,我不能平静地半梦半醒的生活。没有战斗,没有暴风雨,我也不能生活。我想探求艺术,上帝们最好的馈赠。整个世界正准备以理智和感情的力量笼罩,为了不使在空虚的苟且的偷安中生活得碌碌无为。来吧!我们一起走向困难的遥远的途径。我们不能再可耻的怠情的羁绊下来度过贫困的世纪。再勇敢无畏和渴望中,

人是全权的万能。

马克思作于一八六三年

复生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23 x 54厘米

释文:

甲申(一九四四)仲冬,玄畅、散木、白丁、君寔、启明适饮愚楼,时值初雪,以丁冠颜为韵。余分得颜字,玄畅、散木同作。

别膓有荣朽,酬言惧叩关。悲喜杂疑信,忽焉涕泪潸。郁勃酒分谤,时复朱其颜。过从二三子,相惜在痴顽。初雪济高会,天意良未悭。平生飞动意,相看鬓已斑。饮此莫复道,

得路亦多患。胜事那可易,兵在岁月艰。玄畅耽文字,散木镌斑烂。白丁栽桃李,肠热心自憪。高生故俊彦,四美相追攀。河清云可俟,归耕乐贫闲。怜彼相柳氏,九首食九山。

复翁待定稿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文凡处事须视小如大,又须视大如小。视小如大见小心,视大如小见作用。

散犯书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23 x 68厘米

释文

百兰草堂白蕉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看竹何须问主,寻村遥认松萝。小车到处是行窝。门外云山属我。张叟腊醅藏久,王家红药开多。相留一醉意如何。老子掀髯曰可。

白蕉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故友白蕉先生所书毛泽东《沁园春(咏雪)词》,为炳昌弟所藏,睹物思人,倍感凄婉。华亭郑为于古美书屋。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白蕉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一九五六年五月上旬,上海国画作者孙雪泥、贺天健、钱瘦铁、沈迈士、江寒汀、唐云、吴青霞、俞子才、张守成及西画雕塑家张充仁等二十三人,去苏作旅行写生。日程为去天池、华山、灵岩、天平及诸园林名胜。洞庭东西山则以雨阻未果。去先后七日,统计得素材二百余幅。予得十绝句。

解放初期,陆俨少作者以所作山水索题,予漫题一绝云:“廿年以后许寻山,相见何人无好颜。今日仔肩如石硬,松风呼我不能还。”诗未留稿,它日作者应野平,以所作台湾阿里山风景横批索题,寻思之顷,野平为予诵之,欲即题此诗,予言:“廿年估计错了,改为十年写上。”今四个月中二度看山,凡所闻见,迥非畴昔,距改诗之时仅三年。余不歌颂共产党,诗歌颂谁来。六月三日,休沐理旧箧,试蕉林书屋梁章钜、景室真香盛昱选烟两种,写记游句,为煦良同志温噱。墨故佳品,纸亦不恶,使日制明畅笔,如驭劣马。

白蕉并记

章 朱文:云间下士、 白蕉印信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松坡翠衬夕阳斜,山外青山水外沙。画稿眼前并董巨,吟怀策下竟谁家。

琴台后山晚眺

小中见大幽且深,胸中丘壑想若人。回头似见倪高士,长叹一声 狮子林。

观汪义庄假山

花草精神见是翁,小园丘壑正无穷。何家老子亦难老,要看新华变画风。

紫罗兰馆访周瘦鹃 即赠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佛门生事眼中呈,檐溜声和落纸声。好是上人能作法,雨围东阁夜张灯。

题余子才作僧众农场,丈二中堂。将往莫厘,雨阻灵岩。妙真方丈酷爱艺事,请诸家作画并谓雨落天留客,固老衲昨宵所曾祷也。故第三句及之。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东阁扶栏向两方,几人戴月出僧房。苏城灯火珠横贯,一线遥看放夜光。

飞云挟势在遥山,大笔淋漓欲写难。吴下才人谁复在,高台负手不知还。

灵岩寺东阁看日出书所见

天平山骨故相高,拔地苍松气更豪。选坐自亲苔石绿,静中初味爱松涛。

灵岩后山走天平山麓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走尽花街思不穷,园林此地甲吴中。故知步步经营意,自具千秋落落胸。

拙政园 园林路绿化,俱属花树,俗称花街。

天壤何年卧大牛,雷轰雨打只埋头。江山何处无奇境,爱向天池做冥搜。

天池寂鉴寺华山之阳绝幽深,画师心事殊古今。山巅大佛三丈六,望见今朝新农村。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来时方拓路,归日两行树。新事何处无,相惊吾和汝。

归途放眼忽感异样,则路别三日,宽拓工程竣工。两旁已遍植一人半高树苗,首尾二百里。口占一绝。

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九日,上海美术工作者三十三人,专车去常熟虞山写生。前后四日,得素材二百余幅,予有诗十首纪行。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雪后荒园想像中,司农常熟记瓶翁。虞山白酒风吹醒,也叫何生一脸红。

江寒汀云:“虞山土白酒,喝几口上面,风一吹就醒,是个特点。”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岸动船移塘水清,剑门回首在天根。

眼前画稿谁家富,色午相看证屐痕。

二日记事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信美河山写此行,何郎老去愧无文。

微云淡日虞山道,一队画师入剑门。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胜地应夸冠此乡,破山寺貌想齐梁。绿肥红瘦它时路,策杖还须雨后来。

偕张充仁等去联珠洞,得大片赭石,天晴未见瀑流。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细草如兰有不同,虞山二月接天风。卢生癖似何生癖,各拾西峰一片云。

眼明选石桃源涧,归路浑忘是夕阳。窄径乌靴循乱石,下山舞势看周娘。

桃源涧觅赭石,同行江寒汀、唐云、周链霞。周链霞穿革质乌靴,半途坐等,下坡时提心吊胆,同人笑谓创造了一种舞蹈姿势。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一舸平堤下,横湖载几人。浅春浮绿意,初日泛银鳞。去住千家异,崇卑万瓦新。河山重整顿,寰海满歌声。泛湖。

一九五五年春,送殡黄宾老后留杭三日,有诗四首。同行赖少其、江寒汀、贺天健、唐云、林风眠、赵延年诸家。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延年脚力出珠珍,细雨晴池景亦殊。地下文章似晋宋,人间观赏足清娱。玉泉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古木多姿潭意静,初阳曲径鸟声幽。画师接景寻前事,要为夫人计后游。三潭印月戏赠贺天健

白蕉其人其书

白蕉其人其书,书作拾遗

释文:

曲水归帆几点浮,大桥坚卧傍园洲。长龙出峡嘘云白,欲上江千百丈楼。

六和塔即景用赖少其韵

1907年11月3日,白蕉出生于上海金山县张堰镇。1919年,白蕉12岁时,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政局陷入混乱,所以在学生时代,他积极投入报国爱国的热潮,曾担任重山县青年部长,并与进步同乡创办进步刊物《青年之声》,宣传爱国思想,同千百万工农群众去迎接北伐军。 1923年,白蕉16岁时,告别故乡,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通过同学蒋丹麟结识徐悲鸿,与徐悲鸿、周练霞、徐建奇,和戚石印夫妇一起加入蒋梅笙组织的诗社。稍后,白蕉又结识于右任,现存白蕉最早作品即1926年与于右任合作的书法长卷。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内政局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白蕉因此失学。后应鸿英图书馆董事长黄炎培之邀,到图书馆任《人文月刊》编辑,抗战爆发,图书馆基金告罄,拟遣散馆员,陈宝鸿建议推选白蕉为馆主任,白蕉做了大量工作,使图书馆赖以维持。在任图书馆主任期间,白蕉写成《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一书,影射蒋介石不要重蹈袁世凯之覆辙,受到黄炎培、柳亚子、叶楚伧赞赏,此书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资料。内战时,难民饥寒交迫、陈尸街头,上层统治者却花天酒地,白蕉愤然作《悲上海》诗,痛斥当局的腐败。

1937年,抗战爆发,白蕉避难上海,执教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与高逸鸿、唐云、张炎夫等组织“天風書畫社”,并以诗书与郭晴湖订交。同时,积极参与徐悲鸿举办义卖画展,为难民募捐。1938年,日军侵入金山咀,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当局热衷于内战,实行不抵抗政策,白蕉目睹家乡生灵涂炭,悲愤交集,在作诗痛斥之余,与挚友邓散木一起举办“杯水书画展”,为抗战募捐,并将书画捐赠慈善机构,救济难民。1940年,白蕉父亲去世后,母亲病重,白蕉回乡探望,拒绝日本军官邀请。1941年,白蕉34岁,与金学仪成婚,徐悲鸿赠送《双青毛竹图》中堂,白蕉作诗“代简一首”寄徐悲鸿以表谢意。 1948年秋,国内局势大定,白蕉回乡探望母亲。伪县长为拉拢知名人士宴请乡绅,亲自邀请白蕉赴宴。白蕉坚辞不得,被强之以去。席间,伪县长发言中污蔑共产党,为当局涂金,白蕉当场驳斥之,众皆失色。事后白蕉被怀疑为地下党员,上了黑名单,因及早解放,未遭毒手。1949年5月上海解放,白蕉夫妇积极参与居民委员会工作,支援人民军队。这年,白蕉与邓散木合写《钢笔字范》,对于促进钢笔在中国的推广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土改时,白蕉特地回乡动员姐弟将全部地契交给政府,并受县委邀请作土改动员报告,宣传党的政策。柳亚子回国后,曾邀白蕉陪同去苏州无锡等地观光视察。白蕉返沪,柳即给他写信,并附一信给华东局领导,推荐白去华东局工作,白蕉不愿借重柳氏重名,故此信并未寄出。后上海市委请沈子瑜、沈志远出面,聘白蕉到上海市文化局工作。在填写工资要求的栏目中,白蕉考虑到国家经济困难,只要求八十个单位的生活费。任职期间,他为上海图书馆的恢复、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创建、以及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筹备做了大量工作,并参加了恢复党的一大会址的筹备工作。

1953年,秋,白蕉赴京开会,和徐悲鸿相聚,邂逅南社重臣姚鹓雏,书《敬步鹓雏诗老原韵》,并在徐的陪同下看望了齐白石,齐老为白蕉作《芭蕉图》。白蕉在徐府逗留一周,临行,徐送白蕉近作一卷,翌日,徐悲鸿突然逝世,白蕉作挽诗悼之,寄与在京友人艾青,嘱其交治丧委员会。

1955年3月,白蕉为黄宾虹送殡,留杭三日,同行有赖少其、江寒汀、贺天健、唐云、林风眠、赵延年诸家。1956年2月29日,上海美术工作者三十三人专车去常熟虞山写生,前后四日,5月上旬,与上海国画作者孙雪泥、贺天健、钱瘦铁、沈迈士、江寒汀、唐云、吴青霞、俞子才、张守成及西画雕塑家张充仁等二十三人去苏州旅行写生,日程为天池、华山、灵岩、天平及诸园林名胜、洞庭东西山,则以雨阻,未果去,先后七日。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逝世,白蕉写了“悼人民艺术家白石老人”,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在赞扬白石老人的同时,文章分析了“有些画家到了生活去,为什么没有创作”的原因。这年反右斗争开始,白蕉被错误地划成“右派”,受到降级、降职、降薪的处分,下放到画院图书馆管理图书,被剥夺了创作及政治权利。但是,白蕉对国家的前途和信心未变,曾于1959年5月上海解放十周年之际,作《行草自作词“清平乐”二首》和《“山高惯伍”草书自作诗》歌颂祖国,10月份国庆十周年之际,又作《颂人民公社诗》,并作《节日夜游》书赠翁史焵。 1961年,白蕉摘掉“右派”帽子,4月8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白蕉即下大力气进行工作和创作。1962年,他与任政等一起,在由沈尹默先生创办的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执教,积极协助沈尹默、潘伯鹰先生作书法的普及、挽救工作,为新中国的书法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此时,白蕉的书法艺术水平达于颠峰,于1963年写下《兰题杂存长卷》(时间尚存疑)和行草手卷《杂书题写兰旧句》。 1965年春节期间,白蕉应安徽省博物馆、合肥师大、省文联邀请赴合肥讲学,继续为普及、挽救书法事业努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久病初愈的白蕉被莫名其妙地批斗、抄家,被冠以“摘帽右派”等许多莫须有的罪名,白力图澄清,被定为“翻案”,受到体罚、批斗,关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写交待材料,铲油画调色板,洗笔等,连请病假的权利也被剥夺,因此耽误治疗。后被“从严处理”,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每月只发给三十元生活费,并取消了他的公费医疗。1969年2月3日,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凌晨,饱受折磨的白蕉含冤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白蕉在短暂的六十年间,经历了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斗争及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可谓阅进人间冷暖。白蕉的一生,是学者、诗人、书画家的一生,但也不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一生服膺于晋人的人生观念,超然物外,平淡冲和,但是,又不乏“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在勤奋俭朴,甘于淡泊,默默地完善自我人格尊严的同时,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也能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文字和行动支持抗日,歌颂祖国,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崇高人格。

二、

白蕉自称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传统文艺修养相当全面。他善画兰,在上世纪之三四十年代﹐他和徐悲鸿、邓散木被称为“艺坛三杰”,且有“白蕉兰﹑(申)石伽竹﹑(高)野侯梅”三绝之誉。白蕉作画惟兰,却是深见工夫的,当时人评价也很高。

谢稚柳说:“云间白蕉写兰,不独得笔墨之妙﹐为花传神﹐尤为前之作者所未有。”“以书法写兰﹐粉蝶翠荷﹐不入前人一笔。”

沈禹钟说:“(白蕉)书法逼二王﹐画兰也无敌。”

唐云说:“万派归宗漾酒瓢﹐许谁共论醉良宵﹔凭他笔挟东风转﹐惊倒扬州郑板桥。”

白蕉的兰花,题绘皆堪品味,故一生中屡次书写自己题兰的文字。

白蕉诸艺,以书法最高,一般判定:他主要在魏晋唐宋间用功,尤其致力于晋人,但根据资料看,他晚年还受到日人藤原行成的影响。从其代表作《兰题杂存长卷》、《杂书题兰旧句》、《自书诗卷》看,他的书法,的确是得到了晋人的神髓。二十世纪帖学阵营的代表书家,沈尹默长在风格多样,吴玉如长在跌宕奔放,白蕉则长在萧散洒脱。白蕉的学生孙正和曾说:“沈尹默先生传羲之书风如鉴湖之风,澄澈明净。马公愚先生传羲之书风似会稽之酒,芳香醇厚。邓散木先生传羲之书风如越王之台,严峻高耸。白蕉先生传羲之书风如兰亭之竹,潇洒脱俗。”这是十分有见地的。

白蕉书法,从早年到晚年,基本上经历了“楷书——行书——行草——草书”的过程,早期多为楷书和字字独立的行书,越往后,草书的成分越大,晚年方有纯粹的草书作品。而且,他的书法一步一个脚印,也是“暮年方妙”,到了1961年后,才达于颠峰,令人不可企及。

白蕉的楷书,学习欧阳询、虞世南、钟繇《荐季直表》、《宣示帖》和二王等。有史料称:白蕉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将临本的字和宋拓本上的字在太阳光下比照,能重合起来,一时传为美谈。这足以说明白蕉楷书积功之深。

白蕉行草书,固守帖学的“书写性”,最有书卷气。但是,说到纯粹凝练、萧散脱略,恐怕要在1947年写《出蜀旌旗自作诗二首行书扇面》以后,或者还要稍晚一点,如1955年写给翁史焵的信札。

白蕉早年的作品,多为刚刚解散楷法的行书,或者没有多少变化的二王书法,如1940年作《桃花源记》,字字独立,结字竖长,一方面来源于欧、虞楷书,一方面来源于王羲之《圣教序》等法帖,还很少有“自我”存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字、“落”字、“英”字等,基本是欧、虞的楷字;“先世避秦时乱”的“乱”字,“此人一一为具言”的“此”字,“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的“林”、“数”、“百”等字,基本都是王字的原样。白蕉这时,虽然没有摆脱前人的笼罩,但是在“与古人合”方面,做得已经很到家了。

白蕉作品到了1955年左右,可说真正找到了“自我”,如1955年写的《致翁史焵信札》(一、二、三)和1956年 6月3日写给作家、翻译家周煦良的《自书诗卷》,个人面貌已经十分突出,尤其是墨韵墨变之妙,绝不在林散之之下。到1961年后,白蕉已经打通帖学史,作品如《兰题杂存长卷》(约书于1963年)《杂书题兰旧句》等,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胡传海云:“(《兰题杂存》)疏宕处采用了《平安•何如•奉橘帖》的安详舒逸的布局方法;流畅处表现了《得示帖》、《鸭头丸帖》势如转珠的转承技巧;跌宕处嫡传了《二谢帖》顿挫有致的用笔方式;俊逸处汲(按:应为吸)收了《丧乱帖》气势开张的结字方式。”又说:“白蕉也不是一味地再现二王的面貌,细细品位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白蕉用笔更追求起落无痕迹,折笔相对减少;结字求简;行笔速度更快些;字距安排也力求变化。可以说,白蕉在二王的基础上还运用了一些现代的用笔技巧。从而避免了他的作品一味崇古的嫌疑。……白蕉在书写中或行取楷意,举止投足顾盼有致;或行融草法,行色匆匆不失态度,于此可见,白蕉真可谓是一代高手。”(胡传海《挥洒魏晋风流》,上海书画出版社《白蕉兰题杂存》1999年3月版跋语)

沙孟海《白蕉兰题杂存卷跋》:“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这件作品为白蕉分次完成,每有所感,辄补记之,然“不齐中有大齐”,总体风格十分统一,潇洒流落,气息萧散,其墨韵墨变之妙,令人叹为观止,这正是白蕉超过沈尹默、潘伯鹰、吴玉如、马公愚、邓散木诸人的地方。其书出于二王,却已大有独造之妙,此时,他已把二王的艺术语言化成了自己的血肉,象使用“自己发明的新词”一样,借古人的语言叙说自己的心声,融“晋韵”和宋明“意”、“态”于一炉而冶之,纵横有气,技巧圆熟而风格鲜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气势跌宕,酣畅淋漓,这在白蕉其他作品中是少有的。不但当时,置诸三百年帖学书法中间,亦是罕见的优秀之作。

白书晚年,似乎有大的变异,如行草《辛弃疾词•水龙吟》二种(约书于1964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到这时,白蕉书法似乎不那么文雅了,心绪也似乎有点乱,白蕉好象忘记了“技法”,所有笔墨都好象是“从脑子里流出来的”,所以,白蕉这时的作品,与饱受折磨后的哀伤和大祸即将临头的不安心理相表里,真正成了自己沧桑心史的记录。正如旅德的周师道说:此作“老笔纵横”,“从气象上接近宋明,情思郁郁,当写于64年林彪吹毛到66年文革初,写出了当时有识之士对大祸将临之预感及忧患,为时代书法空前杰作。”此时的白蕉,已具备创作更为伟大作品的条件,可惜1966年开始的文革,终于夺去白蕉的生命,于是历史给人留下的,只有一个大大的叹号了。

白蕉书法以行草为主,为适应行草书流畅婉转的要求,大量使用“弧形内白”和“弧形外白”。我们认为,这是行草书与楷书极不相同的特点:即孙过庭所谓“草以使转为形质”,“使转”是行草书极为重要的动力学因素,弧形内白和弧形外白分量加大,这是笔法上“转”多于“折”的缘故。楷书则不然,内白和外白多方形、三角形,故字型为“方块”,具有稳固的特点。白蕉的楷书取法欧阳询和虞世南,是正南正北的方块字,其内白、外白多方形、三角形,端若古佛之容。

白蕉早期行书《桃花源记》的黑白处理多为方形、三角形,流动性不是很强,趣味性大于抒情性,但到了《兰题杂存》,弧形内白和弧形外白增多,流动性增强,笔势圆通,《辛弃疾词“水龙吟”》二种更是如此,于白书中最为气使,善于“密者密之”,数画并施,密不透风,甚至数画集为一画、融为一体。密处更密,自然疏处更疏,于是轻重、节奏都产生了变化,收到了老笔任意的效果。

作为打通整个帖学史的书家,白蕉学魏、晋、唐、宋,而魏、晋、唐、宋皆不能牢笼之,相反,在他的创作中,体现了极高的“自由度”。他的书法,无论结字、用笔,还是用墨,都表现出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他的字虽然“势圆”,却并非一味缠绕,而是时出方折之笔,故流动中有凝重、有跌宕、有顿挫。作为杰出的画家,白蕉书法的用墨,成功地借鉴了绘画的成分,尤善运用渍法和淡墨,燥润相间、浓淡相杂,敢于运用渍法,任其渗化,故作品水气淋漓,一片化机。书法上对于淡墨的运用,世人多赞誉林散之先生,以之为林老独造之境,实际上白蕉的《兰题杂存长卷》,墨法的创造丝毫不让于林老,1956年的《自书诗卷》,更俨然在林老之上。

白蕉书画,建国前很有影响。40年代,他多次在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名噪一时。有人认为他写的王字为当今第一,可见白蕉学王水平之高。沙孟海《白蕉兰题杂存卷跋》的评价就是一例。白蕉书法突出的美学风格,可以概括成一个“逸”字。把字写得那么文雅醇炼,“纯出于人之气度涵养”,可说是艺术、学养、性情融会贯通的结果,大有王羲之“志气平和、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感觉。白蕉书作的“逸”,是和“淡”字连在一起的,白蕉的“淡”,不是“平淡”,而是“古淡”,淡而有古意,有品头,类似兰花的清香,不易察觉,一旦察觉,就会流连忘返。白蕉于书,能坐下身子,求其放心,行所无事,真正地“静”下来,不求速成,不欲人道好,名心既淡,火气全消,首先在心态上达到了晋人的境界,加之对晋人书法朝夕研磨,四季与之习处,所以能真正体会“晋韵”的内涵,并自如地在笔底流露出来。他曾经拈出“恒、兴、静”作为学习书法的三个条件,其实这三个字,没有人能做得像他一样好,近代书家,能写得象他那样轻松自然的,恐怕只有于右任、黄宾虹、谢无量等少数几人。

三、

白蕉的理论著作不多,但质量很高,份量很大,主要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他的理论特色,与他出色的文风相得益彰,著名的《书法十讲》(散见与1996年-1998年的《书法杂志》)为1962年在上海所作一系列书法讲座的底稿,幽默流畅、清澈深入、娓娓道来、如拉家常,自然、轻松地阐释了许多大而复杂的问题,讲座的实况,比文章更为生动活泼。如论选帖,“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生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拿主意。”“如果你把选帖问题去请教别人,有时就好象旧式婚姻中去请教媒人一样。一个媒人称赞柳小姐有骨子;一个媒人说赵小姐漂亮;一个媒人说颜小姐学问好,出落得一幅福相;又有一个媒人说欧阳小姐既端庄又能干。那么糟了,即使媒人说的没有虚夸,你的心不免也要乱起来。”(《选帖问题》)如论执笔,“怎样去执笔,这问题又正和怎样去用筷子一样,简单而平凡。”又说:“(正确的执笔)三个月后酸痛减,一年以后便不抖,功到自有好处。”(《执笔问题》)谈运笔,说“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印印泥”、“端若引绳”、以及米芾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均源自蔡邕“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八字,“这样看来,后世各家的议论,尽管花样翻新,正好比孙悟空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却终难跳出如来佛的手掌。”(《运笔问题》)他还精到地分析了运笔的“力”、“永字八法”,纠正了对“八法”的迷信。论书髓,说“大概书法到了‘炉火纯青’,称为‘合作’的地步,必定具备心境、性情、神韵、气味四项条件。”并认为“四者除了天赋、遗传关系之外,又总归于学识,同时与社会历史的环境和条件也是分不开的。有天资而不加学,则识不进。”(《书髓》)并论证了“学识与心境的关系”、“学识与性情的关系”、“学识与神韵的关系”、“学识与人品的关系”,皆极精到,限于篇幅,不能细数,诸君不妨找《书法十讲》细细一读。论碑与帖,说“碑与帖本身的价值,并不能以直接书石的与否而有所轩轾,原刻初拓,不论碑与帖,都是同样可贵的”;“取长补短,原是游艺的精神,只有如此,才有提高有发展。”“碑版多可学,而且学帖必先学碑。”“碑宏肆;帖潇散。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书法宏肆而潇散,乃见神采。”(《碑与帖》)论神采,则说“作字要有活气,官止而神行,如丝竹方罢,而余音袅袅;佳人不言而光华照人。”白蕉对前人的批评,能牢牢地把握感觉,十分到位地说出来,如论康有为用笔,说“颇似一根烂草绳”;论包慎伯草书用笔,“一路翻滚,大如卖膏药好汉表演花拳秀腿。”这样的理论,现在实在太少了。

四、

白蕉在世时的影响,比不上沈尹默等人,近年来关注者渐多,人们发现,白蕉的书法,在很多地方要高于同时代的大家,200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限制出境的385名书画家中,白蕉被列为精品不准出境的107人之一。可说是对白蕉书法水平的肯定。对于后人的评价,这个饱受折磨知识分子如果地下有知,应该可以瞑目了。 (佚名)

参考书目:

(1)、 金学仪《白蕉与徐悲鸿》

(2)、 金学仪《忆白蕉——往事如昨,记忆犹新》(《中国书法》1988第3期)

(3)、《书与画》(2002第2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4)、《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已故著名书法家作品集》(199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5)、《书法》(1996——1998各期、1996第3期、2001第1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6)、 (《书法报》(2003年3月17日)

(7)、 戴自中《沈尹默年谱》。白蕉《兰题杂存长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8)、《书法艺术报》(1996年4月16日,1998年5月1日。)《书法报》(2003年1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