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道》有感:论智玄大师,丁元英,韩楚风三人的段位(一)

看《天道》有感:论智玄大师,丁元英,韩楚风三人的段位(一)

五台山论道

这里我们先做个比喻,如果把求道比作爬山,山顶为真经,而山路上有很多凉亭,每一个凉亭我们比作在求道途中需要经历的劫数,凉亭的大小表示劫数的难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山,我们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攀登,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未意识到爬的是山,从这个层面来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又可以有精神层面的解释。若苏轼的这首诗本义在写精神层面,那后人思虑未及前人只能说是文化的悲哀。

这里先说丁元英和韩楚风的段位高低,相信大家没有啥异议,丁元英段位是比韩楚风高,具体高几个凉亭我们这里分析一下,韩楚风因为是丁元英同学加好朋友的关系,所以有条件和丁坐在一起喝酒论道。

(1)从正天集团选总裁的事件可以轻易看出,韩楚风比丁元英的段位低最少1到2个凉亭;

(2)韩能明白丁不说话不言语就是告诉自己这个总裁位置不能争,这是朋友间的默契,并不能说明段位的实质问题,能说明实质问题的是,知道了丁的主张是“不争”却百思不得其解,就有了韩和丁在酒店喝酒的高谈阔论,用丁自谦为“泼妇骂街”,这方面来讲韩比丁的段位又低了1到2个凉亭;

(3)在五台山论道中,看了丁的《悟》之后,原著中这样写:

他心里无解,他再心理是真正的提问: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他觉得此种诸如“休言”“勿取”“痴人说梦”之类的用词过于激烈了,不太妥当。但此时他更关心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里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是韩无法写出这样的《悟》,第二是即使有丁的《悟》,他也无法得出答案,这一来二去的韩比丁又差了十几个凉亭。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既然韩能轻易看出《悟》里面用词不当的部分,丁元英难道看不出来吗,那么只有一种解释:丁是刻意为之。为何刻意呢?就是丁只是想用《悟》来作智玄大师的敲门砖

综合上面的分析,韩与丁差十几个凉亭,而关于凉亭的大小,也就是说差几个劫数呢,我认为至少差两个,劫数很抽象,我们借用《悟》来说,韩差的第一个劫数是能先得有《悟》的答案,第二个劫数是,在有了答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写出《悟》这样的境界

。(这里只分析这两个劫数,鄙人认为不止这两个,就韩的学问和阅历已经超越了普通人很多凉亭,这里仅仅与丁作对比)。

鄙人皆为原创,有需要转载的尽情转载,就说是你写的,希望对原创感兴趣的朋友点个关注。(手动抱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