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凖有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

寇凖有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


寇凖有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


北宋的宰相都很有个性,寇凖的个性绝对能排进前三。他有时极富魅力,有时又极其恶劣。他的上司(包括两任皇帝在内)、他的朋友,甚至连他的敌人都对他又爱又恨,难以自拔。寇凖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咏华山》)据说,这一年他八岁。从小就养成了天老大我老二,除了皇帝老儿,我谁都不鸟,实际上,很多时候他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寇凖考中了进士。那年他十九岁,按照古人的标准还没有成年。

太平兴国五年这一科非常牛逼,出了很多后来做到宰相级高官的人物,“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凖、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宋龚鼎臣《东原录》)

这年因为寇凖太嫩了,有人劝告他说,皇帝用人喜欢年长稳重型的,你何不把年龄报大一些?寇凖正色表示:“凖方进取,可欺君邪?”正因为如此,赵光义反倒对这个不搞歪门邪道与花花肠子的小子特别欣赏。

也许寇凖不肯谎报年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本身对十九岁举进士这个成就非常得意。譬如:寇凖在有的诗题目下面,会自己给自己加个注。他加的注都是什么呢?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春日怀张曙》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六岁”,《书山馆壁》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九”。而十九岁以后写的诗他就再也不加年龄注了。

自信蓬勃的寇凖,少年胸怀大志,干什么都要比别人强,甚至做官就要做到连皇帝都得乖乖听话!后世对寇准的评价是:“左右天子为大忠。”寇凖“绑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线,挽救宋朝社稷于倾覆之中,这就是他永远铭刻在史册上的功勋,哪怕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数次强暴了皇帝的意志。

寇凖的自信既让他光芒四射、耀眼无比,却又给他带来了致命的性格缺陷。

他坚信“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有一说一,更是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这些人中不仅仅有王钦若、丁谓那样的小人,还有很多和他一样对宋廷有所贡献(其实严格来说王、丁二人也不是对朝政全无贡献,只是过大于功)的能臣。

他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

就因为寇凖这么个锋芒毕露的性子,所以大家一面欣赏他的才华,另一面又对他身上的毛刺儿非常头疼。

当时的明白人都让着他,比如太宗朝吕端当初和寇凖一起做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来吕端先升了宰相,担心寇凖不服气,所以就主动申请让宰相和参知政事一起掌管政事印(本来参政是没资格掌印的),用以安抚寇凖。

再比如真宗朝想拜毕士安为宰相,毕士安却极力推荐寇凖,两人同登相位之后,他又在寇凖被诬告谋反(寇凖是经常被诬告谋反的体质)的时候保护他。可以说没有毕士安,恐怕就没有寇凖在澶渊之战中的精彩表现了。

因为吕端、毕士安年纪比寇凖大,入仕比寇准早,所以他对这两人还是相对比较服气的。到只比寇凖年长五岁,又和寇凖同年登科的王旦那里,寇凖性格里偏激、狭隘的一面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上篇《宰相王旦与寇凖识人眼光的比较》已述,本文不再赘叙)。

和寇凖同朝为官的毕士安,评价寇凖说:“寇凖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王旦评价他说:“(寇)凖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凖乃为己任,此其短也。”后辈范仲淹说:“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王安石说:“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寇凖就是这么一个每根骨头敲起来都铮铮作响,压不垮,折不弯的硬汉子。他在朝堂上再怎么不受欢迎,可是出京时照旧有百姓牵衣顿足,十里相送,这就是独属于寇凖一个人的荣耀。寇凖就是这么一个极具人格魅力,又有鲜明性格缺陷的非常有趣的人。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