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如何改變生活?

FinTech,就是科技金融,大概是這幾年裡面最熱門的一個詞了。很多人覺得這不是華爾街大佬管的事,科學院院士說的話題嗎,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我告訴你,這跟我們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真的是息息相關。因為它代表了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在改變,它會對我們的職業選擇,對整個社會形態發生重大的改變。

一、科技金融到底是什麼?

1. FinTech=Fin X Tech

科技金融FinTech,當然也有人叫它TechFin,是指什麼呢?其實,你只要記住:

FinTech=Fin X Tech

為什麼用X(乘)呢?因為是技術和金融,產生了一個化學反應,這是一個相乘的效應,而不是簡單相加。

你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Fin X Tech。

第一個維度:傳統的金融企業用技術進行改造。比如說現在的平安集團、工商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這些傳統的金融集團用大數據等新的技術手段,對自己的服務進行升級和改造。

第二個維度:從技術到金融。比如你很熟悉的螞蟻小貸、京東金融、微信理財通,這些原來的技術公司,由於具有強大的觸達能力,在觸達客戶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數據,繼而開始為自己的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這兩個維度,就構成了科技金融,所以它是發生了一個“X”的效應。

2. FinTech的三個內容

FinTech目前有三個方向是重點突破方向,第一個是移動支付,像微信支付、支付寶、阿里,還有蘋果支付。

第二個我把它叫做“智能合約”,螞蟻小貸、京東白條,花唄、P2P這些都是屬於智能合約的範疇。

第三個,特別高大上,叫做“區塊鏈”。

移動支付、智能合約以及區塊鏈,就構成了我們目前FinTech行業的三大模塊,更深層次地說,這三大模塊其實對應著三個關鍵詞:即時觸達、活數據和信用重構,這三個詞可以串成一條線,結合成了FinTech,會對我們的生活進行非常大的改造。

二、即時觸達——移動支付革命

我們先來說移動支付。

很多同學可能覺得移動支付沒什麼了不起,我天天在手機上用,不就是掃二維碼,原來的現金變成信用卡,信用卡又變成現在的移動支付嘛?

其實遠不是這樣,甚至很多科技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件意義多麼重大的事——移動支付是一個特別被低估的金融創新。

你先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形態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改變的?2011年或者準確地說是2013年,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滴滴、美團、餓了麼、易到,包括你現在正在使用的得到,都是那以後逐漸興起的。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什麼——移動支付。

在移動支付出現之前,這些新的業態,這些所謂的獨角獸企業,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那為什麼只有移動支付出現以後才會有這樣的業態的改變呢?這就是我跟你要講的——即時觸達。

1.數據時代的“端口”

你想過沒有,其實絕大部分構成整個人類社會的關係,都是通過“交易”來鏈接完成的,像你和公司之間,甚至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之間都要通過交易。

而交易一定就要有支付行為,所以支付行為其實是構成整個人類社會網絡的“端口”。

有句話,叫“想要富,先修路”。現金就像原來大家都住在大農村裡,路都是泥濘的小路,互相也不通;信用卡就等於鋪上了柏油路。移動支付呢?就是通了高速公路。當有了高速公路以後,人可以進城了,到處四通八達了,整個社會的網絡結構變得更大了。移動支付也是這樣的,它把人和人、人和機構的距離無限地拉近了。

原來是現金支付,導致這個“端口”是離散的,然後慢慢地過渡到信用卡,現在過渡到移動支付。可以說支付其實是整個社會關係、整個社會網絡的基礎設施,從現金到信用卡,再到移動支付,是基礎設施的升級。

不僅如此,有了移動支付這麼一個觸達手段之後,你才會發現人的數據會不斷地累積。

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數字化時代,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數據源——你所有交易行為的背後,都是你這個人的偏好、行為邏輯。有了移動支付以後,它就像一個端口,通過這個端口把這些數據不斷累積。

所以你會發現,在有移動支付之前,整個使用數據的這些業態是起不來的,因為沒有數據累積。

所以我說移動支付用即時觸達的方法,形成了我們人類從一個時代走向下一個數據時代的“端口”。

為什麼我對中國整個後面的業態抱有特別大的信心?也是基於這個理由,因為中國雖然不是移動互聯網特別發達的地方,但是移動支付的鋪開特別快,所以說這個基礎設施打得非常好。

2.“網絡”概念的推進

除了這一點以外,其實移動支付把人還往前推進了一步。

大家都知道,現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線下打得很厲害,到處去搶掃碼的地方。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你們可能以為它們這是搶移動支付市場,不,實質上,它們是在爭奪從物理世界到線上世界的控制權。

這是什麼意思呢?你去想一下,你掃一下碼,通過這個行為,你的物理世界和線上世界就合二為一了。

比如說你家裡買了一個體重秤,買了一個檯燈,你掃碼以後,你的用電量等一切行為都在線上了。商家會得到什麼信息呢?比如說通過知道這個小區的人的體重,會知道這個地方的人的健康狀況,通過用電量可以知道財富狀況……這些數據都意味著巨大的財富,對於精準商業來講,這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你發現了嗎?通過移動支付這一個端口,網絡從原來純粹的線上概念,已經開始把離線和在線結合起來了。換句話說,從移動支付開始的這場革命,把我們人類社會的網絡結構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這種推進,爆發出來的能量是幾何級數的增長。

所以從這一點上講,移動支付的重要性是遠遠被低估了,而且從線下到線上的這一個過程還正在持續地進行中。

這給我們一個什麼啟示呢?首先對於企業來說,一定要有這種從離線走向在線的意識,缺乏這個意識的企業很可能會被淘汰。因為這是一個趨勢。

另外,個人的職業選擇方面,如果一個人在一個行業裡,發現這個行業還是純物理世界的、純線下的,我覺得基本上這應該是一個向下的趨勢了。這就像在工業革命時期,當時汽車出現了,雖然技術還不成熟。

但如果你在全世界最豪華、最大的馬車工廠當高管,還毫無危機意識,覺得自己很爽。這就非常不應該了。

三、智能合約與普惠金融——基於活數據的金融

現在你明白了,有了移動支付以後,我們所有的人才成了數據端,甚至所有的物體才成了數據端,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數據、吸取數據。也正是這樣,才有了真正的大數據,而且是真正的活數據,才有了現在大家在談的數據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時代。

1. 活數據與普惠金融

這裡面有兩個詞,給你解釋一下。一個叫“大數據”,另一個叫“活數據”。

什麼叫大數據呢?比如說原子對撞機撞出來的數據,大概全世界的計算機都算不完,這是大,但是對你沒有什麼用。

什麼叫活數據呢?就是可以“實時更新,形成閉環,支持決策”的數據。什麼意思呢?比如說谷歌地圖,你每一次點擊,它都會反饋到這個產品本身。然後這個產品本身就使得你的這個點擊行為形成這個產品的數據,等於在一個閉環上,反饋到這個數據裡面,然後這個數據又能夠支持你的決策,你的決策又會變成數據返回回去。

活數據這個概念不管在哪個行業都特別火,因為大家都想用活數據來改造自己的行業,使它能夠服務更多人,應用在金融行業裡,就是全世界都在講的普惠金融。

什麼叫普惠金融?這跟金融的天然缺陷有關。我在第一課裡面就講過,金融的“初心”應該是幫助人類去克服未來不確定性的。

克服未來不確定性的這個過程中,要服務不同的人,一定會有成本,也有風險。金融作為一個行業,也要賺錢,所以它必然要有一個成本收益的考量,你也一定有一個風險控制的考量。這就使得目前的金融只能夠服務部分人群——相對比較富裕的人群,和相對比較有能力的企業。

我們都知道,過去這一個世紀裡面,資本回報率遠遠大於經濟增長率,這意味著什麼呢?能夠獲得金融服務,能夠運用好金融工具的人,就一定能夠富者越富。這就是馬太效應。

這是金融的內在缺陷,也叫金融的“二八法則”。在金融的發展過程中,所有金融企業都想克服這個事情,所以大家都在提普惠金融。

但在技術不成熟的時候,冒然推廣普惠金融,結果就是我曾經和你見過的美國次貸危機。當時美國為了刺激經濟,讓那些支付能力稍稍差一點的人,也能夠使用金融工具買房,給他們發放房貸,最後就變成了次級貸款的災難。

現在有了技術,有了活數據,就可以改變這一點了。

我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很多同學可能都用螞蟻小貸、京東白條這種產品,這就是一種普惠金融。那為什麼這種產品就能做?因為它的背後是活數據支持的。

比如螞蟻小貸裡面有一個產品,是針對淘寶店家的貸款。店家只要遞交申請,幾分鐘就能審核完畢,精準對你服務。

這一切是怎麼做到的?因為它積累了很多你的數據,而且都是活的大數據。比如店家在上面做了多長時間,你的信用度是多少,甚至你的淘寶旺旺的即時反應的能力,即時反應的速度是多少……它通過一整套算法,準確對你進行畫像,對你進行精準的服務。

所以活數據支持的是數據智能,數據智能就支持著風險控制方式的改變,把金融服務做到按需分配。這才會從金融走向普惠金融。

2.傳統企業面臨“降維打擊”

我的學生曾經問過我:老師,我到底應該選擇傳統金融行業,還是FinTech?因為現在很多傳統行業還很好,要怎麼選擇呢?

其實這個決策很簡單,我給你舉個例子。浙江有一個做得特別好的小微銀行,叫做泰隆銀行。它也是一個地方性的銀行,專門服務當地的小微企業。

我們都知道,做小微金融服務,風險是很大的,但是它的風險控制得特別好。怎麼做到的呢?它派一個個信貸員去當地的小商鋪蹲點,人工計算你今天的客流量有多少,這一個月的客流量有多少,甚至貨架排列是什麼樣的,所以它也是做數據的蒐集和分析,做得特別好。

但是你想,它也就是在那個地方,再往後擴張就很難了。為什麼?因為成本太高,全是人工成本。好了,你把這個模式再和京東白條、螞蟻小貸來對比,你就會發現,如果這些店鋪現在通過掃二維碼都進入線上了,是不是這種FinTech的企業對它們提供的服務就完完全全能夠做到活數據支持下的智能金融服務?

螞蟻小貸這樣的FinTech企業和這種傳統的小微銀行企業的貸款模式相比,完全是一種“降維打擊”。

3.另類融資的困境:P2P與眾籌

說到這,你可能會想到,像眾籌、P2P也屬於智能金融,現在也有活數據支撐了,是不是它們的春天也來了?

理論上是對的,眾籌和P2P屬於另類融資方法。但我要提醒你,中國的P2P不是真的P2P,大家千萬要記住這一點。

真正的P2P是一個點對點的融資服務,平臺方是不能夠收取任何資金的,只能做信息中介服務。

而中國的P2P,基本上都是把你的錢收進去,平臺說它來替你投。這就是“非法集資”。

這是一個灰色地帶,不是正常意義上的P2P,所以我在課程裡也一直講在中國不要踩P2P的雷。

那如果在美國,P2P和眾籌的方式可不可行呢?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目前也不能完成。

因為這種智能合約的模式底下,一定要有活數據、大數據在支持。除非像Facebook、谷歌這樣的大互聯網平臺,否則很難形成大數據、活數據。沒辦法積累數據,無法形成數據智能,所以智能合約就只能是“愚蠢合約”,上當受騙。

眾籌更是如此。我們都知道,你要通過一個眾籌的方式來籌集資金的話,就要有一個信用的主體在這兒。那我憑什麼相信這個信用主體呢?你看,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在信用主體的信用累積方法上,這個問題還沒有能夠被解決。

所以這裡似乎出現了一個“死衚衕”,前方還有“曙光”嗎?

有,就是——區塊鏈。

四、區塊鏈與信用重構——未來新世界

信用主體的問題是有藥可救的,這也就是大家紛紛要投入研究的領域——區塊鏈。

1.分佈式的共識機制

區塊鏈沒有那麼複雜,一句話來說,它是一個關於跨越了時間的“共識機制”。

舉個例子。老師來做直播這個事情怎麼保證其“可信度”?也就是如何在直播可信這個事上達成共識呢——產生文件,不僅僅在我這裡,每個人的服務器上都產生文件。而且文件前後有順序,非常方便檢索。幾萬人的信息同步記錄存儲,按照時間順序,如果有人要改某個信息,就要把你們服務器上的文件全部改掉,只要有一個沒有改掉,就無效,也就是你們聽說的“不可篡改”。

這個事對我們有什麼用處呢?因為假設有了這麼一個區塊鏈的技術和機制,我們就可以查證驗證,信任就這麼產生了。參與到這個網絡中的人越多,這個賬本越大,這個“共識”越可靠。

我們想一下,原來的信用是怎麼形成的?比如說一家企業發行股票,我也不知道這個企業好不好,但是一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很牛,有它做保薦人,我就相信了。摩根的信用怎麼來的呢?從19世紀老摩根開始累積。

是的,信用是累積的,與時間成正比。我們說金融行業是做信用的行業,金融行業裡只有老字號,就是因為信用是積累的,它一直是一個時間維度上的概念,而且一定是中心化的,絕不可能分散。

而區塊鏈技術(分佈式賬本)改變了不需要時間累積,也不需要一箇中樞機構來背書,信任乃至信用就這麼產生了。我們創造了一種跨越時間的“共識機制”,創造了一種和以往不同的信用構築機制。

有了區塊鏈,眾籌、P2P似乎變得可行,可以解決信用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國外大投行、銀行、交易所都感到特別緊張的原因——金融行業一直吃“資深”和”“中心化”的飯,一個跨時間的、分佈式的信用機制出現,這對整個金融行業來講不是改造,是徹徹底底的顛覆。

2.算力和算法:目前的難點並沒有解決

你可能會說:老師,現在有人勸我去搞區塊鏈創業,我是不是該趕緊加入?我的回答是,不靠譜,為什麼?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還停留在一個思想革命或者說理論研發的階段,還不能夠落地。

比如剛才提到的直播可信度這件事,需要不斷地存儲文件,不斷地驗證這個過程,你想,要多大的存儲空間,多大的算力,多複雜的算法才能支撐?這還只是小事。

如果是千萬個人在這一個鏈上開始進行區塊鏈的操作的話,對算力、存儲、算法的要求,這個難度和複雜度不是一點點。

所以說,現在我們的技術還沒有突破這一點。很多項目都是在一個實驗性的階段。

3.對各界的衝擊

但是我又要提醒你,現在技術迭代的速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隨著區塊鏈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僅是金融行業,它帶來的是整個信用的構造。而人類社會的整個複雜社會關係、社會網絡的形成,就是一個信用網絡的構成。

所以說,如果這個技術的迭代足夠快,我們有足夠的算力,足夠好的算法來支持這個技術,我們的社會將會發生顛覆式的變化。

比如說一個百年名校的文憑,還有那麼重要嗎?得到大學在時間累積上是顯然輸給百年名校的。但是現在有一個橫截面上的共識機制,如果這個網絡鋪開得足夠大,參與的人足夠多,這個技術足夠成熟,你能夠形成一個足夠大的共識機制,就會產生足夠的信用,甚至可以和一個百年名校相比。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最聰明的大腦都在想辦法,都在往這個行業裡面湧,計算機、金融的專家,甚至政治家、企業家、經濟學家都對這個技術抱有很高的期望。

雖然這還都是我們的預想,區塊鏈也還處於一個思想上的革命的階段,但是我可以說,我們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它落地。所以你現在就得預先為它做好準備,尤其是做企業的人,誰佈局早,誰就更有勝算。另外,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如果未來一點區塊鏈技術都不懂的話,說真心話,這個時代拋棄你的速度比你想象的要快。

當然了,區塊鏈、智能合約、移動支付這些內容都不是我們今天一場直播能夠給你帶來的,所以在最後一模塊的五週課程裡,我會給你把科技金融的內容用成體系的、比較完整的邏輯串起來再講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