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52:与孙坚求和不成董卓败走洛阳

孙坚大败董卓部将胡轸,斩杀都督华雄。本想接着进攻,却因为袁术断了自己的军粮不得已回到鲁阳劝说袁术。和袁术取得共识,赢得袁术信任之后,孙坚回到阳人准备继续往洛阳方向推进。


十八路诸侯52:与孙坚求和不成董卓败走洛阳

图1、董卓派人与孙坚求和(《虎牢关》)

这时候,董卓方面却派来使者来劝降孙坚。董卓派来的人名叫李傕(jué),这人在董卓死后是会是个重要角色,但此时在董卓军中只能算是一个二线将领。董卓给孙坚开出了非常优厚条件,希望和孙坚结亲,同时拉了个孙坚子侄的清单,许诺拜这些人为刺史、郡守。但孙坚二话不说就拒绝了,孙坚的回复是:“董卓做了那么多悖逆天地的事,我恨不得诛灭他三族,然后诏示四海,不然我都会死不瞑目。这种人,我怎么会和他结亲呢?”拒绝了董卓的劝降之后,孙坚带军进军距离洛阳只有九十里的大谷关,直逼董卓驻军的洛阳。


十八路诸侯52:与孙坚求和不成董卓败走洛阳

图2、李傕

董卓这时候为什么会劝降孙坚,想来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如果真按史书上的记载,目前为止董卓军队唯一吃的这场败仗也不过是一支五千人的队伍,有那么一点点损失。可董卓为啥就如此紧张,居然给孙坚开出了这么优厚的条件去求和呢?不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演义都认为董卓所带的西凉军久经战阵,战斗力不弱。可为什么遇到玩命的孙坚,以往说一不二、蛮横不讲理的董卓怎么就这么怂了呢?

洛阳无险可守可能是一方面,但此时的董卓,可能才刚刚感觉的身在朝堂最高处的孤单,才是他对孙坚胆怯的主要原因。废帝、迁都惹来的风波,一定超乎了董卓的意料。从最底层的百姓,到自己手下的士兵将领,再到各世家大族,加上关东层出不穷的对抗,让董卓感到了之前从没有过的压力。反叛已经够多了,能平息一起是一起,特别是这个还挺能打仗的孙坚,如果能用最省事的和亲解决了,何乐而不为呢?


十八路诸侯52:与孙坚求和不成董卓败走洛阳

图3、孙坚赶跑了董卓的使者(《虎牢关》)

董卓是不是这么盘算的不知道,不过他希望和孙坚和亲的想法是失败了。面对已经进逼到洛阳边上的孙坚。董卓只能亲自带领大军与孙坚军队对抗。关于董卓和孙坚交战的史料很短,只说“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然后董卓就败了,退守渑池。孙坚继续向洛阳开进,和留守洛阳的吕布大战,吕布也败走,于是孙坚占领洛阳。

孙坚是猛将,可孙坚真的这么能打吗?一下子就将之前不可战胜的董卓军队击溃了吗?从史书短短的描述看,洛阳败走,更像董卓的一次战略性撤退。已经将洛阳劫掠一空的董卓军队,更大的可能是拿着从洛阳掠夺来的财富回家。

之前我们说过,董卓不是一个有全局眼观、有大视角的人。董卓是一个更在乎眼前利益的军阀。正是因为这样,他能轻易的决定迁都,在迁都的时候还带领手下大发横财。如今裹胁了巨额的财富,董卓最好的去处就是回到更易守难攻的长安去。已经是一片灰烬的洛阳,谁稀得和你争。孙坚你猛,那你就来吧。


十八路诸侯52:与孙坚求和不成董卓败走洛阳

图4、董卓

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了《山阳公载记》记录洛阳撤退前的董卓和属下的一段对话。我们看看在洛阳撤退前,董卓都说了些什么。和董卓对话的这个人,名叫刘艾,写过《灵帝纪》、《献帝纪》,当时的职位是长史。

董卓这样和刘艾说:“关东的叛军几次大败,到现在都畏惧我,都没什么作为。只是这个孙坚有点小戆,而且挺会用人。要告诉诸位将领,堤防此人。之前我和周慎在西北金城征讨边章、韩遂的羌人叛乱。我和当时的主将张温建议,让我带兵做周慎的后援,可张温不听。之后又让我单独带兵去讨伐讨先零叛羌,我知道没什么胜算,但又不能不去。于是我留下别部司马刘靖带兵四千驻扎在安定,作为呼应。我大军向前,当羌人想截断我归路的时候,我只要稍微冲击就能冲开拦截,因为羌人害怕身后驻扎的安定的刘靖。羌人以为在安定我们有上万人的军队,不知道只有刘靖一支部队。当时孙坚跟随周慎,也和周慎提了一样的建议。孙坚请求周慎让自己带兵一万,作为先锋去攻击金城,而让周慎带两万人作为后援。边章、韩遂因为害怕周慎的大军,绝不敢和孙坚的军队交战。而有一万人的孙坚也足以切断叛军的粮道。想一想当时如果周慎采纳了孙坚的建议,西凉的羌乱可能从那开始就平定了。可惜像张温没采纳我的建议一样,周慎也没采纳孙坚的建议,最后大败而归。想一想当时孙坚只是一个军司马,就能和我一样有一样的见解,确实是一个可用之才。”

董卓如此长篇大论和刘艾回忆了西北平定羌乱的往事,言语中不由透漏出的对孙坚的赞誉欣赏。对于孙坚,董卓还真是“惺惺相惜”。这也许就是他一听说手下将领败在孙坚手上,就马上去招抚的另外一个原因吧。


十八路诸侯52:与孙坚求和不成董卓败走洛阳

图5、孙坚

不过接下来,刘艾可能是为了讨好董卓,说了一些孙坚的糗事:“孙坚当时虽然能想出那样的点子,可终究比您手下的李傕、郭汜还是差一些。听说在美阳亭北,孙坚带领上千骑兵和羌人大战,把印绶都丢了,自己也差一点送命。”

听刘艾这么贬损孙坚,董卓还替孙坚解释:“当时孙坚带领的义从都是些乌合之众,比叛乱的羌人差不少。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说到山东造反的这些人,真没一个比得上他的。”

之后,刘艾接着恭维董卓,贬损孙坚,董卓说出了和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一样的一句话:“然,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此时,天下能入到董卓法眼里的只有袁绍、袁术、刘表、孙坚四个人,其余三个都是一方诸侯,只有孙坚此时还依附在袁术之下,足可见董卓对孙坚的抬爱。

《山阳公载记》是记载逸闻传说的文字,但这么一段小故事里,董卓对孙坚的欣赏溢于言表。确实和东汉的那些士族大家比起来,同是军旅出身的他们,彼此之间嗅到对方身上有自己味道,然后发出赞赏也是正常。

不过不论董卓是有意撤退,还是迫于孙坚军队的压力。董卓的军队全线西撤了,而孙坚则能够带领军队进入到已经被董卓迁徙走大部分民众,焚烧了的洛阳城。进入洛阳城的孙坚会有哪些举动,而西撤回长安的董卓又会作何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