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福寿图

仇英(1498-1552) 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居住吴县(今苏州)。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平民百姓出身的画家,并与诗书满腹的沈周、儒家风范的文徵明、风流倜傥的唐寅齐名,成为画史上“明四家”之一。后来周臣赏识其才而教之,其画亦受陈暹(字季昭,周臣之师)影响,遂得以享大名。仇英之画技多得自宋人画迹之临摹,往往可以乱真。山水初学周臣,而工整过之,尤善仕女及界画,有院派之画技,复与吴中当时名流旦夕游处,尤富文人画之士气。仇英与周臣、唐寅有院派三大家之称。后人又益以文徵明而称明四家。仇英早期作品,以绢本为多,画面空白较大,用笔细腻,刚中带柔,圆中有方,设色浓重。中晚期作品,构图渐趋满纸,用笔愈见刚直,运笔则自然而流畅,用色渐淡,有时亦作白描。仇英画迹流传有限,题年款者更尠。现传仇英作品,多为后世之模本,皆市井职业画人伪托之作,而有仇英之款印。故欲求仇英真迹极为困难。摘自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仇英》。故宫博物院所藏仇氏桐荫清话、蕉荫结夏、秋江待渡、汉宫春晓、春游晚归、松亭试泉、水仙腊梅、林亭佳趣、园居图、东林图、雪溪仙馆、松阴琴阮、仙山楼阁等,为其代表作。

双子福寿图

古碑“福寿图” (《百寿图》《百福图》),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

该碑系阴阳碑,即一块碑的正反两面,分别刻有100个“福”和100个“寿”字。珍贵之处在于每个字各有千秋、字体各异、无一雷同。其中楷、隶、篆、行、草、甲骨文等无所不有,寿(福)上方还注明文体出处。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周鼎文、汉鼎文等;以地域分(古代称国名)有鳍隶、燕书、西夏台书等等;以字体论有易篆、古隶、古斗金文、飞白书等等;以书法家而言有程邈、怀素、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文体等等。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等等。在桃形点的“聚宝文”内还有如珊瑚、象牙、犀角、珍珠、熊掌、玉圭等等都是惟妙惟肖,琳琅满目。

该碑还吸收、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的典证。图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等则颇具神话传奇;“瑶池宝意”、“四利佛书”、“西方梵书”等又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西夏台书”又是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飞章符”、“皇极篆”、“青黄君书”、“玄隶”、“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的气韵;在“聚宝文”内的珊瑚、珍珠、象牙等还可依稀见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在“百寿图”的铭章中有“徐百公”、“许教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花葵夫人”等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书法家都可称名家手笔。可惜书海茫茫、踪迹难觅。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女书法家、除在《百寿图》、《百福图》中仅留其少数芳名外,其他国内外更是鲜见其芳迹了。

《百寿图》、《百福图》合称“福寿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官方和民间都喜爱的吉祥珍品。

双子福寿图

相传郑和下西洋时,有人携《百寿图》拓品随船队出海,突遇惊涛骇浪,五船仅剩领头船。原来,危在旦夕之时,领头船筐中传出耀眼的光芒,船头即刻风平浪静。狂风巨浪过后,人们发现,刚才闪光者,乃《百寿图》拓片。自此后,《百寿图》名扬四海,尤其在日本及东南亚影响极大。深得官方和民间喜爱,被认为能辟邪驱恶、防病消灾、延年益寿、保佑平安。当年,蒋介石五十大寿,桂系军阀黄旭初携《百寿图》拓片,作为寿礼送给蒋介石。后来这份精美的《百寿图》拓片又作为政府礼物,赠贺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之寿诞日。1958年,周恩来首次出访非洲,适逢摩洛哥国王寿诞,周总理以《百寿图》拓片作为礼物相赠。

另传,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封妻子叶氏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百姓家贴福字,以驱赶穷神,寓意“福到我家”;条件好的,挂一幅《百福图》,祈求平安、岁岁幸福;当官的,挂一幅《百福图》,保佑官运亨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飞黄腾达;经商的,挂一幅《百福图》,以求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四方来宝、八路进财。当年,孝庄太后病重,无药可治,康熙帝把“福”字刻在一块大青石上,并背着该石跪在祈年殿拜天祭神,为孝庄祈福。上苍有灵,孝庄皇太后身体很快奇迹般康复。康熙将“福”字碑请回宫中供奉,成为故宫镇宫之宝。

艺术价值

洛阳市发现该碑,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十三朝古都)不无关系。可惜,该碑出土时,正值“文革”,被丢弃在某文教局院内,任凭风吹日晒雨淋,被人砸去的一小部分遗失至今。“文革”后,该碑被文物部门发现珍藏。

该碑致残,像维纳斯断臂一样,更加珍贵,更具文物、学术、艺术价值。“福寿图”,拓片摹刻本,有青年碑刻家苗水彦拓制摹刻。用于收藏送礼,贺寿祝福,装点厅堂等等

双子福寿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