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献计未果,怀恨在心,千百年后被一人指出错误

今天小编歪歪想和大家聊聊,三国时期子的午谷奇谋到底行不行,对于这次献计在历史上也是备具争议。也正是从此次献计没有结果,魏延对军师诸葛亮一直怀恨在心,以至于最后谋反,被马岱所杀。

魏延献计未果,怀恨在心,千百年后被一人指出错误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典故,军师诸葛亮在出征祁山讨伐魏国的时候,蜀国大将魏延曾向他建议,提出将蜀国大军兵分成两部分,一路由诸葛亮率部队主力讨伐魏军,另外一路由自己带领五千个精锐士兵从子午谷中穿出去,直奔并夺取长安城,最后两个部队在长安汇合。但当时魏延献上这个看似有效的计谋却遭到军师诸葛亮的反驳。其理由就是这条计谋虽然好,但是未免太过凶险,最后的结果可能是魏延与其带领的部队全军覆灭。

魏延献计未果,怀恨在心,千百年后被一人指出错误

后来一些学者对这件事情评发表了另一种看法,称诸葛亮根本就不会什么妙计,带兵也很是小心谨慎,所以现在一部分学者认为他根本不会用兵!但是小编想说,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可以从中知道,当时,诸葛孔明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对的,自因为古以来大军作战都是以粮草为先,魏延虽然有5000人马,各个都是精兵奇兵,但他们进军如果顺利还好,如果不顺利,中间会有突发因素的话,要么是被魏国军队团团围住退不回来,要么是因为粮草消耗殆尽最终战败,就算有蜀军主力的支援,什么时候才能与他们会合这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魏延献计未果,怀恨在心,千百年后被一人指出错误

有人说诸葛亮的本意是想要先占领魏国的西部,然后慢慢的蚕食魏国的领土。我们要知道当时,蜀国当时内部并不稳定,国内分成了许多派别,荆州派、益州派等,它们彼此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很大程度上说诸葛亮北伐,表面上是要出兵魏国,完成主公交给他的遗愿,实际上,确是为了稳定内部,可问题就在于以蜀国的实力想消灭魏国并不容易,就算是大将魏延占领了长安又能怎样呢,以蜀国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派出更多大规模的军队迅速的占领魏国领土。更何况魏国内部团结一心,想打败他们也并不能从内部攻破,所以难度太大。、

魏延献计未果,怀恨在心,千百年后被一人指出错误

关于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几千年来一直都争论不休,一直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末期,明末起义军的例子告诉了人们,军师诸葛亮当时没有采纳子午谷奇谋的做法是对的。明朝末年民变领袖高迎祥起义,一心推翻明王朝,但他却遇到了明王朝的将领孙传庭,两军几番交战后,高迎祥的军队竟然还处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地步,于是他就想到了子午谷奇谋中进入陕西的捷径。从这条小路不仅隐蔽,还可以绕开汉中,直取长安城,只要计划成功,他就能一举攻克西安,占领陕西,然后大功告成。但他和当年蜀国大将魏延一模一样,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子午谷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他原本计划的几天就能走出去,却走了15天才快走出去。这个时候物资损失惨重,丧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别提战斗了。

魏延献计未果,怀恨在心,千百年后被一人指出错误

经过漫长艰苦的行军,高迎祥终于到达了黑水峪,只要再通过这里,前方就是平坦之路了。不料,他却在此处遇见了明末的将领孙传庭。孙传庭也料到高迎祥会用这个方法,于是便派大军在此等了15天,早早就布置好了陷阱。在这之后结局早就被我们知道了,虽然高迎祥指挥起义军发起了奋勇突击,但是由于子午谷狭窄陡峻,走了不远就被赶来的追兵追上,最后一代闯王的军队被包围,从此就此覆灭。高迎祥被杀后,起义军复推李自成为“闯王”。

魏延献计未果,怀恨在心,千百年后被一人指出错误

最后歪歪小编总结一下,从古至今不管做什么事,“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前提,子午谷奇谋就是没有考虑到这三个前提,才酿成大错,在狭窄的山谷中,由于气候湿润且多雨,道路太过泥泞,好不容易走出去的时候,粮草也就消耗的差不多了,士兵们也累的筋疲力尽,这时候别提打仗,就连站起来继续向前走的力气都没有了,难道还想再退回去吗?粮草消耗殆尽,路依然难走,没有快速有效的支援,也没有任何奇迹发生,最终只能是被困死,累死,饿死在举步维艰的子午谷。本文由狂讲历史的老胡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