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十月太陽曆是陰陽的發源地

摘要:彝族十月太陽曆是陰陽學說的源頭。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陰陽的源頭在哪裡?人們一直無法解釋清楚。劉明武教授,從歷史、文化和民族責任的高度,對陰陽學說的源頭作了長期不懈的研究和探索,終於弄清了陰陽的源頭在彝族十月太陽曆,這是對中華文化和彝族文化的重要貢獻。陰陽五行解釋清楚了,中華文化就有了源頭之水。陰陽學說是解釋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基礎理論,是解釋時間與空間的基礎理論。藉助彝族十月太陽曆,有助於重新認識源頭的中華文化。

關鍵詞:劉明武、陰陽發源地、彝族十月太陽曆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彝族在中國歷史上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成就,讓世人矚目。在二十世紀中國天文學界,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現,是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國內外各大新聞媒體都爭相作了報道。人們藉助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現和研究,終於揭開了中華民族的源頭在哪裡這個謎底。在這方面,劉堯漢教授功不可沒。劉堯漢教授做了一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即彝族文化學派以“牽”彝族歷史文化之“一發”而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全身”。[1]

正當我們大家高興並期待作進一步研究出更大成果的時候,彝族文化學派隨著劉堯漢教授的仙逝而沉寂了,無聲無息了。種種跡象表明,彝族文化歷史研究正在不斷走下坡路。這種傾向如不迅速而有力地加以扭轉,彝族十月太陽曆曾經一度閃耀的新星,在理論上達到最成熟、最有民族自豪感的傳統文化,將成為過時的東西漸漸的被人們所遺忘。筆者希望彝族同胞應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氣壯地弘揚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絕不能把自己的寶貝當垃圾忽視甚至丟掉。

令人高興的是,繼劉堯漢教授研究彝族十月太陽曆之後,廣東珠海劉明武教授步劉堯漢之思路,對彝族十月太陽曆作了十多年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有幸於四年前結識了劉明武教授,並於2015年12月和張之道先生一起專程到廣東拜訪,雙方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劉明武教授也專程到楚雄來了兩次。在劉明武教授的指導下,我在彝族十月太陽曆等方面也作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發現彝族十月太陽曆是一個巨大的“寶藏”,確有“牽”彝族歷史文化之“一發”而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全身”的推動作用,以彝族十月太陽曆為基礎研究中華文化,會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彝族十月太陽曆論陰陽:

能完美完整解釋陰陽五行的,中華大地上只有彝族文化。[2] 彝族同胞保留了一種漢族已經失傳了的十月太陽曆。這種十月太陽曆中出現了陰陽五行,出現了天干地支,在這裡均可找到答案。

(一)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

十月太陽曆一年分前後兩截,前一截為陽,後一截為陰。兩截之分以冬至夏至為界:冬至到夏至,為前一截;夏至到冬至,為後一截。如果說苗族古歷的陰旦、陽旦,量化出的是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兩個點,那麼,彝族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兩截,量化出的是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兩條線。點,既是空間點,也是時間點。線,既是空間線,也是時間線。十月太陽曆中的陰陽,既可以在空間中驗證,也可在

時間中驗證。

(二)陰陽的四大特徵:

發源於太陽的一陰一陽,具有規定性、循環性、永恆性、常青性四大特徵。

1、規定性:

規定性,是一陰一陽的第一特徵。規定性,體現在五個地方:

其一,空間中的規定性。中午的日影,一歲之中變化在長短兩極。影長一丈三尺五寸,這是日影長極的長度。一尺六寸,這是日影短極的長度。極點之極,就是空間中的規定性。日影的長短兩極,是一陰一陽在空間中的嚴格的規定性!

其二,時間中的規定性。從冬至到夏至為六個月,從夏至到冬至同樣是六個月,六個月的時間長度,《周髀算經·七衡六間》的記載是18258天。[3] 太陽迴歸的兩截之分,是一陰一陽在時間中的嚴格的規定性!

其三,節令定名之中的規定性。日影最長點,冬至。日影最短點,夏至。至者,止也。日影到此為止也。冬至夏至的命名,一個“至”字,體現的是不是嚴格的規定性?!

其四,南北兩條迴歸線的規定性。冬至,太陽直射於南迴歸線;夏至,太陽直射於北迴歸線。太陽與兩條迴歸線之間兩點一線的對應關係,不會出現一絲一毫,一分一秒的差錯。南北兩條迴歸線,體現的是不是嚴格的規定性?!從兩條迴歸線抽象出的陰陽,是不是具有嚴格的規定性?!

其五,日出方位的規定性。日出東方,這是一日的規定性。日出變化在東南、東北兩個方位上,這是一歲的規定性。

“日出一南萬物死,日出一北萬物生”。這是漢楊雄在《太玄·玄摛》留下的論斷。[4] “日一南”,指的的日出方位從東北向東南的變化。“日一北”,指的是日出方位從東南向東北的變化。日出東北,冬至;日出東南,夏至。從冬至到夏至萬物生,從夏至到冬至萬物死。萬物隨太陽的迴歸而變化,變化體現在萬物一生一死上。從日出方位中抽象出的陰陽,是不是具有嚴格的規定性?!

2、循環性:

無限循環性,是一陰一陽的第二特徵。第二特徵,體現在四個地方:

其一,寒暑的循環性。冬至,寒;夏至,暑。一寒一暑,是循環變化的。“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描述寒暑的循環性,《周易·繫辭下》留下了如此至理名言。[5]

一寒一暑的循環,是無限循環。無限循環,亙古不變。寒暑論陰陽,從寒暑抽象出的陰陽,是不是具有無限循環性?!

其二,日出方位的循環性。太陽迴歸,除了日影長短兩極的循環,還有日出方位東南、東北兩方位之間的循環。[6] 日出兩方位之間的循環,是無限循環。無限循環,亙古不變。從日出方位抽象出的陰陽,是不是具有無限循環性?!

其三,萬物枯榮的循環性。“離離原上草”為什麼會“一歲一枯榮”的循環?其根源在於太陽在南北兩條迴歸線之間的無限循環。“離離原上草”的枯榮循環,是無限循環。無限循環,亙古不變。從草木枯榮循環這裡顯示出的陰陽,是不是具有無限循環性?!

其四,陰陽二氣升降的循環性。陽升陰降,是中華先賢認識到的自然哲理。《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7] “升降出入”,說的是陰陽二氣的循環運動的形式;“無器不有”,指的是勃勃生機的萬物。

陽氣何時升?陰氣何時降?何時出?何時入?陽氣上升的時間點在冬至,陰氣下降的時間點在夏至;陽氣露出地面的時間點在春分,陽氣沉入地面的時間點在秋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時令點,決定著萬物生長收藏的四種狀態。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時令點,一年一循環,年年如此,從遠古到永遠。升降出入的陰陽二氣,是不是具有無限循環性?!

3、永恆性:

永恆性,是一陰一陽的第三特徵。第三特徵,體現在地球與太陽的兩點一線對應關係上。

地球,屬於太陽系。地球形成的年齡,世界地質界普遍接受的數據是46億年。[8] 地球從形成的第一天開始,與太陽之間就構成了兩點一線的對應關係。一陰一陽,就形成於地球與太陽的對應關係之中。在運動中形成的地球,形成之後的繼續運動。地球運動有三種形式:一是公轉,二是自轉,三是地軸的傾斜。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有日影長短兩極的變化。地球公轉一週,就是一個太陽迴歸年。整個公轉的過程中,產生了兩個點:近日點與遠日點。這兩個點,是日影長短兩極的根源。兩點之間的間距,即彝族十月太陽曆“一年分兩截”。由近日點到遠日點,天氣一天天變涼變寒;由遠日點到近日點,天氣一天天變暖變熱。這裡是彝族十月太陽曆“兩截分陰陽”之說的奧秘所在。北半球的遠日點,即太陽曆中的冬至;北半球的近日點,即太陽曆的夏至。遠日點與近日點,是苗族太陽曆中“陽旦陰旦”的奧秘所在。陽旦陰旦,界定出的是兩個精確的時間點。“兩截分陰陽”,界定出的是兩條精確的時間段——地球公轉中的遠日點與近日點,是一陰一陽的第一發源地。

地球自轉一週,有日影的有無變化。地球自轉一週,形成了晝夜。從現象上看,晝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日往月來。從實質上看,晝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地球自轉。地球自轉一週,產生兩個方面:向日面與背日面。向日面,白晝;背日面,黑夜。白晝黑夜,形成地球的自轉。向日面為陽,背日面為陰,這裡是一陰一陽的第二發源地。

日往月來,是視覺中的現象;晝往夜來,同樣是視覺中的現象;背後的決定因素是地球的自轉。地球與太陽之間,始終是動態的兩點一線對應關係。太陽曆的節令,日影長短兩極的變化,均產生於動態的兩點一線關係之中。46億年以來,動態的兩點一線關係,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這一關係的永恆性,體現的是不是一陰一陽的永恆性?!

4、常青性:

常青性,是一陰一陽的第四特徵。第四特徵,體現在四個地方:

其一,太陽迴歸,年年迴歸。去年有,今年有,明年還有。源於迴歸的一陰一陽,展示出的是不是常青性?!

其二,冬至夏至,一年一循環。去年有,今年有,明年還有。源於冬至夏至的陽旦陰旦,展示出的是不是常青性?!

其三,日影長短兩極,一年一循環。去年有,今年有,明年還有。源於“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與“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之說,展示出的是不是常青性?!

其四,地球公轉一年一循環,地球自轉一天一循環,源於地球公轉與自轉的一陰一陽,展示出的是不是常青性?!

(三)太陽曆的改革:

十月太陽曆,每月36天,每月兩個節令,18天一個節令,一個太陽迴歸年二十個節令。如此節令一不能準確地指導“何時下種”,二不能準確指導“何時收穫”,所以出現了“焦禾稼”的困境。《淮南子·本經訓》:“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十個太陽,烤焦了禾稼,於是出現了射日的大英雄后羿。十個太陽,射掉了九個。天上留下了一個太陽!“后羿射日”的真實意義,應該是太陽曆改革。這個故事漢族有,苗族、彝族也有。太陽曆的重要性,以及太陽曆改革的重要性,此處可見一斑。

太陽曆改革,改在了四個方面:一是十個月改革為十二個月;二是五季改革為四季,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改革為春夏秋冬四時;三是月的時間長度改革,36天改革為30天;四是節氣數的改革,二十個節氣改革為二十四節氣。春夏秋冬四時,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改革後的十二月太陽曆。

十月太陽曆所建立的五方空間結構是正確的,所以十二月太陽曆中,仍然保留著五行結構。如何保留?彝族文化用“兄弟分家”的故事做出了合理的解釋:弟兄五個分家,先分空間,後分時間。分空間:大哥分管東方,二哥分管南方,三個分管西方,四哥分管北方,五弟分管中央。分時間:春夏秋冬四時每一時90天,四個哥哥每人分得90天,分時間時忘記了小弟弟。小弟弟問:我的呢?四個哥哥連忙每個人拿出18天給五弟。這樣,五個兄弟每人分管72天。五兄弟分家的故事,是在彝族學者龍正清先生的大作《彝族歷史文化研究文集》中出現的。[9] 五行結構保留了四時十二月太陽曆,瞭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瞭解了這一點,才能合理地解釋《黃帝內經》。

(四)太陽曆產生的太陽法則:

太陽曆中的太陽法則,其重要意義歸納如下。

(1)太陽迴歸年的起始點與轉折點,即日影長短兩極,界定出了冬至夏至,抽象出了一陰一陽。

(2)太陽迴歸年的時間長度一分為四,界定出了春夏秋冬四季。

(3)太陽迴歸年的時間長度去尾數一分為五,界定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4)太陽迴歸年的時間長度一分為八,界定出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節。

(5)太陽迴歸年的時間長度一分為十二,界定出了十二月、十二律。

(6)太陽迴歸年的時間長度一分為二十四,界定出了二十四節氣。

結束語:

以太陽曆論陰陽,筆者找到了彝族十月太陽曆的論證依據。人文的道理在天文,人文的根本在太陽,這是需要人們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重新認識的。太陽的常青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彝族文化,中醫文化和彝醫文化的常青性。認識中華文化、彝族文化,必須從太陽曆開始,而且首先從十月太陽曆開始。

參考文獻:

[1] 楊和森,《圖騰層次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第24頁。

[2] 劉明武,《太陽曆與陰陽五行》,楚雄:《彝族文化》,2013年第二期,第48頁。

[3] 張蒼等編撰,《九章算術》《周髀算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298頁。

[4] 彭文輯,《百子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3年第一版,第2098頁。

[5] 蘇勇點校,《易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第87頁。

[6] 張蒼等編撰,《九章算術》《周髀算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322頁。

[7] 南京中醫學院編著,《黃帝內經素問譯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505頁。

[8]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上海: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第2卷第585頁。

[9] 龍正清,《彝族歷史文化研究文集》,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69頁。

作者簡介:王敏,漢族,1955年10月生,1978年雲南中醫學院中醫系本科畢業,主任醫師,雲南省名中醫,雲南省第二批省級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雲南省彝醫醫院、原楚雄州中醫院婦科主任,享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共雲南省委聯繫專家,雲南省民族民間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雲南省彝醫藥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醫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醫學院特聘教授,雲南中醫學院彝醫教材編寫組編委《彝醫婦科學》主編,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曾主編 《楚雄彝州本草》 《中國彝族民間醫藥驗方研究》 《王敏中醫婦科治療經驗集》 《王敏彝族醫藥論文集》 《源於太陽曆的神奇—楚雄彝族醫藥探微》,參加編寫《中國彝族藥學》 《雲南省中藥材標準》等。

原標題:彝族十月太陽曆是陰陽的發源地——試述劉明武對彝族文化作出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