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定远县永康镇十景

董书冰

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定远县永康镇为“永安镇”。明代《定远县志》记载:“镇凡四,藕塘镇,县东;长乐镇,县东南;永康镇,县西,俱六十里。北炉镇,在县西九十里。”相传,永康地名源于西晋惠帝永康年号(公元300年),清代道光《定远县志》“杂记”记载:“县西七十里永康镇,西晋惠帝曲阳城也。乾隆年间,土人掘地得古砖,铸有晋惠帝永康年号。”又记:“永康镇,县西六十里。永康集,县西六十里。”建制后的永康镇包括永康、青山、靠山三个区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迹丰富,人文景观众多。现简略介绍永康镇十大人文景观:

一、阴陵忠义王陈铎祠

在永康镇古城村有汉阴陵忠义王陈铎遗祠。1995年黄山书社版《定远县志·文物名胜》引清末版印《陈氏宗谱》记载道:先祖陈铎偕妻、妹三人在田中耕耘,值项羽穷追刘邦。邦至此求救,先祖见其诚厚,指道枯井,邦乃下井。项羽问先祖见人否?先祖指向前。项羽追至河边未见,返回问先祖,不答,搜枯井。见井口蛛网甚密,盖无从下人,杀三人后离去。刘邦得救。刘邦就帝位后,以先祖有功,乃封之为阴陵忠义王,封其妻为一品夫人,封其妹为忠贞姑,建祠以祀。祠前照壁有敕文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祠的正门头上有:“福、寿、迎、登。”陈铎享堂塑像两旁抱柱有对联曰:“忠心贯日,义气参天。”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陈铎祠-砺成小学

二、中九华寺

中九华寺址在永康镇外代行政村小寺湾村庄北。《读史方舆纪要》记述:“槎牙山,亦在县西七十里,以山势槎牙而名。”槎牙山又称“槎桠山”,根据明代嘉靖《定远县志》“县境图”标出“槎枒山”位于定远县西部,为众多高山的突出代表,其他山未标出。据此推测,“槎枒山”泛指今天定远西北七十里的大衣山、霸王寨、狼窝山等一带的高山,并非确指某山。明《定远县志》记:“槎桠山,山巉岩顶,有三叉,奇拔可爱。方行有诗。县西七十里。”方行《游槎枒寺》诗曰:“北极高临复道低,金银台殿与云齐。山中日月开新霁,海内文章忆旧题。西涧水深龙已化,东峰树老鹤同栖。清游更擬陪诸子,绝壑天风散杖藜。”

朱明王朝时,在槎桠山南麓的大衣山与珠山交会处有一口仙人洞,在洞西岭下兴建了一座名扬天下的禅寺——“圆通禅寺”,清代时改名为“中九华寺”,又名为“五峰禅院”,民众称之为“中九华寺”。明嘉靖《定远县志》载:“槎桠寺,洪武十六年,命在京天界寺僧宗泐等募缘创建。二十二年,敕赐额‘圆通禅寺’。前有石塔二,石棋枰一。在县西北七十里。”“对池亭,县西北七十里,相传宋元丰理丞赵倚所作。池,即槎桠寺白莲池也。”“三龙亭,县西北七十里,槎桠寺东。”“发迹定远”的明太祖朱元璋,为自己“屯御地”槎枒山下中九华寺亲赐匾额:“圆通禅寺”,以示对故地的褒扬与尊敬。寺还遗有二座古代石塔,一方古棋盘,北宋贤宦赵倚在此建有古亭“对池亭”和“三龙亭”。在洪武时代,圆通禅寺的规格盛誉与宏大规模,远远高于今天“天下第一亭”醉翁亭和琅琊寺。

康熙《定远县志》卷二记载:“中九华寺,县西北六十里,僧宗本创建。”《定远县志•佛教》记载:“南北朝时在凤阳山南麓一带有寺庙120余座。其中,闻名全国的就有能仁寺、莫邪寺、中九华寺……方圆几十里,寺庙排列错落有致,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胜地。中九华寺是诸多寺庙群中规模最大,风景秀丽的一座古刹……《中国寺庙大全》记:中九华寺,又名‘五峰禅院’,系南北朝时宗本僧修建,因毁于兵燹,宋时重建。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改建了山门,后毁于战乱。”革命战争年代,在定远与凤阳交界地带古莫邪山——建立了凤阳山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魏文伯、谭震林等人,同战友孙传家、杨孝椿、黄岩、周依冰、郑锐、张绍文、臧德新等革命志士,领导新四军游击队在凤阳山坚持游击战争,与日本鬼子、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激烈战斗。1940年5月之后,定远县与定凤怀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机关移驻靠山、方家花园一带,大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游击队员常常在中九华寺等很多山间的破旧禅房中宿营,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2014.07.17考察中九华寺山腰幽洞

三、项羽庙和虞姬祠

项羽庙和虞姬祠在中九华寺中。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项羽庙,在县西六十里。古老相传云,项羽既败,迷于此地,后建祠。”明《定远县志》载:“西楚霸王庙,县西六十里,即阴陵。”民国《定远县志》载:“五峰山寺,在县治西北七十里,五峰山上。山共五峰,曰:大衣、火星、九华、清风、正午,中峰九华有项羽庙及虞姬祠。后人以为廻峰禅院,又名中九华。清邑人王溥、王衷有诗。”从方志中可知,在大衣山中峰九华山下,于“虞姬死所”“霸王别姬处”,建有霸王庙与虞姬祠,南北朝梁朝时,又创建中了中九华寺。后人沿袭古人习惯仍然把大银山叫作“北庙山”。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霸王别姬

四、马勉、徐凤起义旧址

《定远县志·大事记》载,东汉顺帝建康元年至永嘉元年,九江郡(治所在靠山古阴陵城)范容、周生等率众起义,攻取城邑。阴陵(永康镇古城集村)人马勉、徐凤闻风响应,筑营于当涂山(今定远县城西北七十四里凤阳山中)中,攻占郡县。第二年三月,九江郡都尉滕抚率师镇压,杀皇帝马勉与范容、周生等1500余人。大将军徐凤率余众攻烧东城,杀西曲阳、东城二县县令,后遭下邳人谢安宗亲兵伏击,兵败被杀。《资治通鉴》与《后汉书》有多处记载。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五、汉画像石

永康镇境内多古墓,经专家从已发现的古墓中鉴定,最早的为汉代古墓。定远县博物馆展出的汉画像石,大多从靠山、永康汉墓中发掘、征集而来的,填补了中国史学界“淮河以南无汉画像石”的空白。永康地区北部山脉源自于大别山,经淮南延伸到靠山、滁州。阴陵城邑,早在春秋楚恭王时期就是战略要地,秦汉时期为九江郡阴陵县城,还是东汉九江郡治所在地。当时九江郡相当于今天的省级政府所在地:南平长江,北到淮河,西至江西,东到大海,跨江西、安徽、江苏四省江淮之间的广大区域。阴陵城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阴陵城在当时是相当大规模的城市,有多位王侯在此生活过,这里聚集一批高官与王侯贵族。所以,这里拥有高等级的汉墓群。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省、市、县文物专家们来永康镇考察阴陵古城、古墓,以及对汉画像石进行拓片和征收,使永康镇古阴陵历史文化被发掘出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永康出土汉画像石

六、戚继光故居

戚继光故居在永康镇西头老街,原永康中心小学旧址一带。戚继光(1528年—1588年),祖籍定远,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诸,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据史载,戚继光自述道:元朝末年战乱频繁,六世祖戚祥随先祖戚公“从外氏避乱濠梁,居定远之昌义乡”,后迁居于定远县千秋乡永康镇西头老街居住。戚继光本人客居在先祖军籍与宦游初始之地山东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戚继光一生南征北战,抗倭守疆,屡建功勋,曾任总兵官进升左都督,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太保,终又晋封为少保。由于受到逝世后被调查的首辅张居正案株连,自万历十年起,戚继光先远调,再罢官,终夺俸。戚继光罢官后,回到永康老宅,整修了老宅南月牙塘东畔的祖坟,修建了祭祀祖先的祠堂。为表明对大明王朝的忠贞不二,戚继光将家中多眼石板井盖,改换为凿有圆孔与月牙孔图形的双眼石板井盖,组成大大的“明”字形图案,以表心昭日月,忠君报国。为了防止朝廷祸及家族,遇到不测,也为了报答和纪念对皇封定远戚氏家族有大恩大德的大娘张氏,戚继光将生活在定远老宅的戚氏子孙全部改随大娘张氏姓张。最终,被大明王朝冷漠、虐待,郁郁寡欢的一代英豪戚继光,不幸于万历十五年底与世长辞,终年60岁,也被他的子孙们静静地安葬在定远县永康镇月牙塘东的戚氏祖茔中,谥号武毅。

抗日战争时期,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永康镇西头老街的张绍文曾多次在新四军二师《新民主报》《抗敌报》等机关报纸上撰文,申述自己是戚继光的后代,呼吁民众团结起来,学习先祖戚继光抗倭报国,坚决抗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据永康父老乡贤回忆,日本鬼子侵占定远永康镇时,总是慑服于连祖先倭寇都惧怕的英雄戚继光,不敢路过永康月牙塘东畔戚继光坟墓前,不敢去永康老街西头张家老宅(即戚家老宅)骚扰,不敢喝戚家日月井里的水。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抗倭英雄戚继光

七、石头古村落黄家圩

黄家圩石头古村落位于永康镇靠山集西河沿上,处巍峨的黄山东南麓,村口有一条山溪从门前穿过,村旁留有马湾潭、少十步等古老的传说与遗迹。黄家圩村庄,距今已逾600年。黄氏先祖依照明代兴盛的风水术,卜筑而居。他们踏遍江淮大地很多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定远西部,风阳山南,山清水秀,符合中国古代理想居所的地方。龙虎凤龟俱全的黄家圩村庄,类似于古南京城的风水格局,是定远县境内少见的符合古代风水规范的古村落。村庄遗存的三街八坊、古巷、古井、古门楼与古围墙,它们骄傲而荣誉地向世界解说着石头古村落立体的历史。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黄圩古村落-围墙

八、千年古刹莫邪寺

坐落在定远县城西北六十里,永康镇友爱行政村北部深山中磨盘山下的莫邪寺,同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收录的《干将莫邪》传奇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它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反抗强暴的悲壮故事:春秋时,铸剑大师莫邪在凤阳山中铸剑三年,磨成神剑二把,他在临献雌剑给楚王时,交待已经怀孕的妻子及将来的儿子寻找他收藏的雄剑:“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后来莫邪被楚王杀害,儿子眉间赤(两剑眉之间有朱砂肤色)按父语索剑,出门南望,不见有山,只见廊檐下有石鼓基石顶着粗大的廊柱。眉间赤心领神会,破开木柱,得到雄剑。后遇有壮士相助,杀了楚王,报了杀父之仇,留下了三王墓。萧梁之时,朝廷在莫邪教子处修建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莫邪寺。如今定远西部民间还保留有:称小孩打架闹事方言为“莫邪(yá)割角”、“莫邪(xié)”。干将莫邪的故事也诠释了定远西部人民强悍骁勇,不畏强暴性格成形的深层文化渊源。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莫邪寺小石庙里的唐代菩萨

九、中共定远县第一支部——臧陈支部纪念馆

中共臧陈支部纪念馆位于永康镇友爱行政村中臧组前小山上。1928年春,在永康镇友爱行政村的臧家庄,绅士臧德新等红枪会会员去凤阳县山后街为其本家防匪,结识了共产党员方再暄。不久,经方介绍,臧德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定远县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臧德新回到家乡永康镇周边一带开展组织建设活动,先后发展了臧正兵、张汉民、王庆春、王仲亚、李明远、孙玉彪等人相继入党,成立臧陈党小组,由1908年生的臧德新同志任组长。1928年夏,中共凤阳县山后支部书记方再暄代表上级党组织,来到臧家村宣布:中共定远县臧陈支部成立,王庆春任书记。这是定远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1930年3月,组建的定西特委在臧陈村、河北魏、能仁寺、靠山集、枸橘梨王、西卅店、永康镇、凉亭等地组织开展抗债抗租借粮斗争,同地主富户进行说理斗争,吸血鬼们被驳斥得理屈词穷,全区发展党员四五百人。1930年11月,定西特委按照中共长淮特委关于组建工农红军,搞武装暴动,迎接红四方面军北上等指示,召开全区党支部书记会。会议部署创建红军暴动方案:由区委负责军事工作的胡寿芳统一指挥,参加暴动民众有2000多人,首先打掉国民党永康、炉桥区公署,夺取武器,再攻打定远县城。1931年夏,定西特委在永康镇臧陈村等多地训练赤卫队,准备捣毁当地的联保公所。后因红四方面军北上改变线路,暴动未能实施。1934年3月,定西特委成员翟长林叛变投敌,定西党组织遭到破坏,区委书记张汉民外逃到蚌埠被捕,后买通狱卒脱险。建国后,定远县委在臧家村前小山修建了“中共臧陈支部”纪念馆。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方家花园前红军纪念馆与方炳楠女婿周衣冰中将题词

十、古树绿荫

古树黄连木大树,生长在定远县永康镇友爱行政村东岗刘庄,有240多年树龄了。按照林学界“一百年以上为古树,五百年以上为国宝”的古树鉴定标准,东岗刘庄黄连木属于中等古老的树。

永康镇东岗刘庄黄连木以鲜活的二百四十多年的生命,见证了定远西部自清代嘉庆末年以来发生在永康镇一带的重要历史,有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陆遐龄起义、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目睹了四周民众遭遇的苦难与屈辱,战乱与逃难,国破与家亡。尤其是一九四七年农历九月,凤阳山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老鹰董村打伏击战,副司令周衣冰(中将、曾任中央委员)带领突击队,从村南三里的老鹰董村追击国民党军队到东岗刘村黄连木树下。敌军指挥所就设在黄连树下,敌营长站在黄连树上指挥作战。后敌人被击溃,死伤近五十人。老鹰董伏击战是凤阳山新四军游击支队组建以来,第一场规模较大的战斗,重创了“清剿”作恶多端的国民党顽敌,打出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支队的威风,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很大的贡献。

董书冰说定远:永康十景

定远青山东岗刘210年树龄--黄连木树

古老的黄连树有庞大而造型完美的树冠,它巍峨地矗立在约十亩见方的空旷广场中央,初夏开始就遮天蔽日。抬头仰望,空中尽是绿色的云,漏下的阳光如一颗颗星星在眨眼,绿荫泼满大地;人扶树干,酷似啄木鸟在劳作;树干旁立一石磙,犹如一只擂钵蹲在一口大水缸旁。黄连木的树干直径约二米,根部已生出多个碗口大小的“赖皮疙瘩”——树的“老人斑”,树干上钉有标识牌:“国家三级古树,编号:001,黄连木;漆树科、黄连木属;树龄:240年。定远县人民政府。二〇一六年六月制。”游客观赏至此,顿觉宇宙之大,天地之老,人生太渺小,应当及时努力;让人在回归自然之时,身心得以受到古朴、典雅、高洁与天人合一的美感强烈撞击:一个人,既来人间,就得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

作者简介:董书冰——定远县政协文史委员、安徽省作协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