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峽榮登《世界日報》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最美永靖

美在歷史深處|| 李輝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2018年10月11日,在《世界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最美永靖 美在歷史深處》的文章。這是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副主任、高級編輯、記者、著名作家李輝同志所寫,李輝同志在今年5月份來永靖參觀了位居我國六大石窟寺之一的炳靈寺石窟,而後欣賞了花兒民歌等等,對永靖黃河三峽的旅遊資源給予了高度的讚譽。

《世界日報》是一份創辦於新世紀到來前夜的、面向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免費發行的綜合性網絡版報紙,服務於全球3億讀者。

最美永靖

美在歷史深處

文|李輝

山水之美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第一次走進永靖,這一天,2018年4月29日。

終於第一次站在黃河劉家峽水電站的大壩前面。沒有想到,黃河水如此之清,清得如同藍天。坐在快艇沿庫區前行,前往炳靈峽谷,那裡有炳靈寺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永靖老縣城本來在三塬鎮,修建劉家峽水電站,縣城被淹。修建水庫,是個悖論,多少美麗景色因水淹而消失。譬如陝西漢中的石門水庫,諸多碑刻精品淹沒水中。三峽大壩建成,過去著名的夔門等峽谷因為水位上漲而變得平緩,過去奇崛陡峭峽谷,一個連一個湍急的漩渦,從此不再有了。延續幾百年的長江號子,自然也就漸漸消失了。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永靖新城區遷移到大壩附近,一個嶄新的縣城漸次形成。永靖縣人口不到30萬,城區人口大約5萬,清清爽爽、漂漂亮亮地呈現眼前。從此,因劉家峽水電站的落成,永靖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之一。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這裡的人,將這一帶稱為“黃河三峽”,與長江三峽相提並論。庫面綠水幽幽,大橋橫跨峽谷,最大的水面寬達幾十平方公里。可是,當我坐著快艇,漸漸走進炳靈峽谷時,兩岸聳立的峽谷,在我看來它們更像桂林山水,興奮不已,拍攝一個又一個風景。

坐在快艇上,迎面是一座山峰。陪同我們的孔令霞姑娘說,這是五個禪師峰。打開窗戶,拍下來,果然有一種不凡氣勢。上岸前行,遠處一片山峰聳立,山的倒影映在水面,如同一幅水墨畫。

我們運氣不錯,峽谷裡水面倒灌,與樹林融為一體,成為拍攝景物的最後背景。兩座山峰緊緊相依,被當地人稱為姊妹峰。姊妹峰與水面樹林相映成趣。站在高坡上,峽谷下面的橋樑與山、與水、與樹渾然一體,壯觀又清幽。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返程,在庫區旁的一家農家樂吃飯,一位漁民搖著小船,在我面前盪盪悠悠穿行,趕緊拍下。漁民、小船、水面,如此畫面,簡直就是山水怡情圖……

山水之美,盡在永靖。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終於來到炳靈寺。為“炳靈寺”題匾的是趙樸初先生。為炳靈寺石窟題匾的是舒同先生。兩位大家的書法,與將近兩千年曆史石窟共存。

查閱資料,得知炳靈寺的來歷: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寺”,是 羌語“鬼窟”之意。後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後,取 藏語“十萬佛”之譯 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佈在大寺溝兩側的紅沙岩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旋而上。

炳靈寺以下寺為主,創建於西秦,歷經 北魏、 西魏、 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現存窟龕183個,造像近800身,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其中169窟開鑿於一天然石洞中,規模最大。炳靈寺最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藝術,與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三大石窟。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我們攀越上去的第一個地方,曾是佛家所在,後來成為道家之地。匾額“道法自然”,老子姓李,我也姓李,哪能不去拜謁?拜謁之後,發現後面擺放一個清代道家練功石,上面醒目地寫道:“清代道家練功石,原二石其中一石毀於文革。”

沿途一個接一個石窟細細端詳,為一千多年之前那些工匠的技藝而感嘆不已。庫區下面,有的大窟只能淹沒水下,頗為遺憾。一個巨大的臥佛,在淹沒之前,被切割數段,存放於庫房。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終於在幾年前,將之修舊如舊,鏈接一起,如今安放在一個大大的建築之中。走進去,只能拍下臥佛局部。不管如何,臥佛能重現天日,再次與我們相對,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炳靈寺石窟,因為雨水沖刷,加之歷經戰亂、“文革”早期的“破四舊”等,有些頭、臂有一些損壞。但就整體而言,石窟保護相對完整,實屬難得。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巧合的是,這一天,《甘肅日報》邀請全國二十幾位畫家來到炳靈寺,請他們繪製石窟景象。每個畫家選擇的角度各不相同。我分別拍攝幾位畫家揮毫的景象。我想,在他們心中,畫布上的石窟,就是千年歷史之美與他們情感交織一起。不同筆觸,不同感受,體會歷史之美的心情,當然與我們一樣。

這一瞬間,將近兩千年的石窟之美,存在心底,揮之不去……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花兒”之美

永靖城區的漂亮讓我想象不到。

劉家峽庫區下洩的黃河之水,綠水悠悠穿越縣城,節日期間,這裡成為遊人如織的場面。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河邊,種滿來自荷蘭的鬱金香,各式各樣顏色不一。鬱金香與大樹相互輝映,人們紛紛與之合影留念。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永靖多年之前,意外發現恐龍遺址,1831個巨大恐龍足印,蔚為壯觀,前去參觀。遺址公園,丹霞地貌與之輝映。恐龍一號館在山上,二號館在修建之中。遺址公園前有條鐵路,直通縣城。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在與分管旅遊的副縣長陳晶瑩漫談時,她談到想在市區建立一個恐龍體驗館。我卻提了另外一個建議。恐龍令許多年輕人喜歡,體驗館修建在恐龍地質公園最為合適。旅遊的設計在於高端而非低端。

我建議他們不妨前往倫敦的自然博物館參觀,看看那裡的恐龍化石與各種演示等。二號館落成之後,將恐龍化石的原樣安放進去。好的體驗館需要高科技參與。我設想,如果將地質公園的鐵路利用起來,車廂上畫恐龍模樣,家長帶孩子、海內外喜歡恐龍的人,在城區乘坐火車慢慢悠悠駛進恐龍地質公園,該是多麼美妙?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花兒”也是甘肅臨夏的瑰寶。史料記載,“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後),是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共享的民歌小調。

“花兒”用漢語演唱,在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之所以稱作“花兒”,是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花兒”由此得名。

陪同我們的旅遊局長陳克義,是花兒的喜愛者。在船上,他與另外一位永靖著名“花兒”女歌手韓永燕女士對唱花兒,他們唱的真是好聽。他們對唱的第一首“花兒”,是《院子裡長的是綠韭菜》。其中“尕”是“小”的意思。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永靖只有一日行程,還有好多精彩地方未能踏訪。譬如:鹽鍋峽,稱作“隴上江南”;八盤峽,稱作“河湟勝景”。這兩處都修建水電站,與劉家峽水電站一起,成為永靖的三大水電站。譬如:藏傳寺廟、儺舞文化、民間工藝……

一個地方,旅遊資源豐富,如何整合卻至關重要。

與永靖兩位朋友聊天,將近兩千年的炳靈寺石窟藝術,融合在與桂林山水一般風景之中,兩者相互呼應,這應該是永靖最值得開放的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我愛旅行,總是發現不少地方的旅遊開發,大多在中低層設計之間來回打轉轉,缺乏將最重要的文化資源挖深、挖透的魄力。永靖之美,自不待言,但如何把千年之美的歷史文化,挖一個深井,使之成為更為吸引遊客嚮往的地方,這才是永靖未來旅遊的魅力所在。我覺得,有高層次的旅遊設計,有具有豐富經驗的旅遊顧問團隊認真、細緻的拓展,才有可能讓永靖旅遊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

原河西學院院長劉仁義,去年調至蘭州文理學院擔任院長。蘭州文理學院有一所旅遊學院,劉仁義與陳晶瑩兩人當場商定,永靖的旅遊開發,將與旅遊學院加強合作,爭取將永靖旅遊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彼此的雙向合作,值得期待!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最美永靖 美在千年

美在歷史深處!

《完》

感謝李輝老師的美文,在字裡行間,我們能深刻體會到李輝老師對永靖黃河三峽旅遊資源的深情厚愛。匆匆的行程,美麗的黃河三峽帶給了他愉悅的心情,留下的是對永靖的讚美和肯定。讀著這篇美文,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將會更加努力,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好,把黃河三峽的美名傳播好......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黄河三峡荣登《世界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