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文献考古告诉你!瓷器鉴定真知堂鉴古一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文献考古告诉你!瓷器鉴定真知堂鉴古一


仲秋迎寒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中为“仲秋”,按照孟仲季分别指老大老二老三的古代说法,仲秋即秋季的第二个月,后来被称为中秋了。古人"中秋"与"仲秋"通用。在流传的文献中,应该是最早的《尚书·尧典》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宵中"指昼夜长短相等。在《礼记·月令》中记载 :“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意思是农历八月果蔬成熟,丰富,供养鳏寡孤独,可以多喝糜烂的肉羹和米粥等容易消化的饮食。

在《周礼》中,《天官·司裘》中有"中秋献良裘"的记载。"司裘"是管周王服饰的官员,和唐宋时期的尚衣监相似。农历八月,司裘官得献上一年的新皮衣,这也是古代的礼制之一。在《春官·》中有:"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之。"的记载,意思是农历春二月,白天要奏乐以迎接夏天的到来,到农历八月晚上也要奏乐以迎接寒冷的到来。这恐怕就是我国中秋节的真正来历了!

中秋节来历

但中秋节作为节日的出现则是要晚至初唐以后。

唐人白居易有中秋诗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清代俞樾曾说:“自唐以来,世间皆重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 ” 而《洪亮吉集·释岁》中也曾记载:“中秋节,唐初尚未盛行,故虞世南、欧阳询、徐坚等作类书, 《岁时部》皆未列入。”更早的咏中秋的诗句并不多见,可见唐代应该是我国中秋节形成的真正时间。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文献考古告诉你!瓷器鉴定真知堂鉴古一

若唐以前八月十五日见于史传者,惟《隋书·新罗国传》 ‘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各赏以马布’ ,及《武夷山记》 ‘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魏真人等会山顶宴集’数事而已。 ”

这里指出的八月十五日,已经明确指出《周礼》中的中秋夜是八月十五了。中秋夜迎寒击土鼓吹幽雅,到了隋唐时期就变成设宴,燕射奏乐之雅事了。

月饼

如此看来,中秋成为节日,起源于西周时期的礼制!或许是为了祭祀时节,祈祷丰收而设。演绎到了隋唐时期,就变成宴乐之类的欢聚梁晓。月饼这种中秋应景的美食,应该也出自隋唐之时,而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可见此时的月饼肯定也就是圆的了。和汤圆取团圆的谐音意思一样,月饼和满月,都取圆满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团圆之意。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

玩月

即赏月。南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

“八月十五夜, (苏颋)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 ’

中秋之夜赏月,对月饮酒赋诗,或许还开有雅集,如宋徽宗文会图所描述的文人集会盛事,可谓中秋之夜必有之雅事。雅集中出现不少中秋诗。如本文题头的白居易诗《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就是此类。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

“八月十五中秋节,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

《东京梦华录》亦提到中秋赏月时,“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登高楼,赏明月,与客俱欢。酒楼客满,不提前定位子估计是没地方赏月的。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文献考古告诉你!瓷器鉴定真知堂鉴古一

饮酒吃蟹

而为观月添胜的,自然离不开饮酒,所谓的“欢饮” ,才能“达旦” ,才可成“竟夕之欢”“至于通晓” 。 《东京梦华录·中秋》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 中秋节这天,从白天到晚上,百姓都争相饮酒,这酒不是今天的白酒类蒸馏酒,而是黄酒一类,中秋节这天从早上痛饮到晚上,可谓狂欢。

此日,“三秋恰半” ,正是丰收季节,各种瓜果时蔬上市,硕果累累,吃大闸蟹,各种瓜新鲜上市的瓜果,正和今天的风俗极为类似。“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 ” ( 《东京梦华录·中秋》 )

宫中自然更为丰盛:“禁中中秋赏月,有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辉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粲,竟夕乃止。 ” (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 )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文献考古告诉你!瓷器鉴定真知堂鉴古一

歌舞游湖

中秋这天全民游乐歌舞,也是必有节俗:“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 ( 《东京梦华录·中秋》 )

“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 (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通宵达旦,彻夜歌舞,竟然和大年三十晚上一样,这种风尚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 ( 《梦粱录》 )

中秋放灯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有趣习俗,虽不普遍,但亦可记上一笔。如现今盛行的放河灯,早在宋明时期即已流行:

“此时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粲如繁星,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 (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 )放灯乃是祭祀河神,后来演变为祈福,直至今天有幸地方仍有此俗。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文献考古告诉你!瓷器鉴定真知堂鉴古一

中秋尚白

《皇览·逸礼》 :“秋则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以迎秋于西郊。 ”这样的风尚现在已经没有,可见很多中国传统习俗已经遗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最后,让我们以最著名的李白诗句结束对中秋的考证吧!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乡的游子,面对明月总有思乡的感触!重阳将到,登高远望,再想起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我在他乡,你在故乡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