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德道经》校正今本《道德经》,下篇《道经》第五章

心本《德道经》校正今本《道德经》,下篇《道经》第五章

前言:心本《德道经》的编写,主要依据高明先生的著作《帛书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采用历史文献学对上百种世传版本进行勘校,同时结合历代名家注释,得出一个结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是至今后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传众多版本经后人篡改已经严重失真,世传王弼本《道德经》最接近帛书《老子》原貌。

高明《帛书老子勘校》勘校说明:

1、本书以王弼注本为勘校帛书老子之主校本,另取敦煌卷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计三十三种作为参校本。按照帛书老子篇次,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参照今本章次,分别句段,顺序勘校。

2、按帛书甲本、乙本与王本之先后次序,将三者经文分别句段抄录与下,以便相互勘校和比较。如帛书老子因埋藏而被损坏之字,甲本残坏则据乙本补;乙本残坏则据甲本补;甲乙版本共同残坏则据王本或其它今本补。补文一律用【 】形括弧括起。帛书老子原有之衍文脱句等错误,录文不删不补,仍照原文写成今字,只在后文予以辩证说明。

3、帛书甲、乙本经文中均有假借字和古字,勘校时除将按原形写出后,在其字下注明当用之本字和今字,皆用( )形括弧括起,以示区分。

4、老子今本经文颇多差异,故本书除了用王本作主校本外,另选三十三种不同版本作参校本。任何参校本凡经文与王本相同者不录,仅录其经文异于王本者,以便了解今本经文之分歧,及其与帛书甲、乙本之异同。

5、世传老子版本种类很多,本书选用主校本与参校本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版本之经文内容,还有经文特殊或独异今本而近于帛书甲、乙本者,亦详录其经文,而书名出处可见参考书目。

心本《德道经》校正今本《道德经》,下篇《道经》第五章

甲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圣)人不仁,以百省(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淈(屈),蹱(动)而俞(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乙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的繁体字上部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淈(屈)勭(动)而俞(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王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校正内容:(校正依据见《帛书老子校注》原文)

1、此处争议最大的是今本最后一句“多言数穷”应订正为“多闻数穷”。

2、“不如守中“”应订正为“不若守于中”。

王弼注释: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圣人与天地合其徳.以百姓比刍狗也.橐排橐也.钥乐钥也.橐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 橐钥也.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慧].事错其言.[不慧]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 橐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心本《德道经》校正今本《道德经》,下篇《道经》第五章

心本第五章整理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义:口袋)籥(yuè,义:一种似笛子的乐器)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白话文翻译:天地没有"仁”的概念,对待万物就像没有灵魂的纸制狗”,不偏不倚。圣人心中没有“仁”的概念,看待百姓不以自我为中心,公正公平,看待众生如同没有灵魂的纸制狗。天地之间,就像大自然的心房呼吸一样?虚而不穷屈,动而不枯竭。以博学去探知无穷的未知,还不如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

心得体会:

1、天、地、万物都没有“仁”的概念,所以天长、地久、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大自然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有呼吸,有五行。

2、知识是有限的,有差别的,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因为未知是无限的,谁敢保证自己所认为的知识就是真的呢?谁能用有限的知识描述无穷的未知的呢?老子认为不如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达到无知无欲,这才解决一切冲突的办法,才能快乐逍遥地生活。

本章中心思想: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综上所述,本章老子用纸质的狗形容天地对待万物和人的态度,大自然无情、无思、无欲,可是人和万物却有序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天地不生不灭,万物生生不息。又用风箱(人的心脏)比喻大自然的状态,呼吸有序,中空却不倒塌,无限运动却不停止,人类却用有限的知识,却追寻无限的未知,可谓是痴人说梦,而且会发生冲突和相互伤害,还不如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健康长寿,像天地一样天长地久,或许能感悟到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