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期,騎兵在作戰時身後為什麼揹著一個紅色大口袋?

幻之獅


在部分日本電視劇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畫面,日軍中有些騎兵或步兵會在身後背一個巨型的由竹子撐起來的“大口袋”,表面是紅色或其他顏色。這個“口袋”看起來非常龐大、臃腫,矮小的日本士兵揹著顯得有些滑稽搞笑。他們為什麼要背這麼個東西?不會覺得累贅嗎?

這個類似雞籠的“大口袋”,其實叫“母衣眾”。它的前身是叫“懸保侶”。

懸保侶是作戰時的輔助防護工具,長相類似如今的長披風,由各種顏色的布條拼接而成,最早出現在平安時期。由於那時候日本作戰還不興短兵相接,都是騎馬相互射箭,所以隨風飄揚的綵帶很容易對敵人造成干擾,找不到目標。而且那時候的弓箭殺傷力不大,就算被射中了,懸保侶還能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到南北朝時期,戰場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大,短兵相接的場面也越來越多,懸保侶就真的變成了“累贅”,一旦被敵人拽住,就很容易會被拉下馬,步兵更是跑不了。所以出現了一種新防具取締裡懸保侶,那就是“母衣眾”。

母衣眾也不是一般人能背的,只有身份地位較高、隊伍中最厲害的那部分人能背,而且這部分人被稱為“母衣武者”。母衣眾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減弱弓箭射過來的威力,躲避攻擊;二是在戰場上傳達軍令;三是防寒。


老照片


京劇裡武將後背插的四杆靠旗是幹什麼用的?好看、拉風、裝13用的!沒有任何實際用處,在古代中國戰場上也沒有原型。

日本戰國時期有的騎兵後背揹著一個大紅口袋,是幹什麼用的?道理亦如是。

這個大紅口袋叫母衣,背上它們的人叫做母衣眾,它的主要結構就是外邊的布料加里面的竹篾骨架,撐起來一大蓬,尤其是飛馳在馬上,進風之後愈發鼓脹,完全可以假裝自己是在貼地飛行的樣子,也給對手帶來極大地視覺衝擊——這孫子太二了。

一般騎兵是不會用的,這玩意兒帶來的空氣阻力太大,所以母衣眾都是大名身邊騎馬的武裝侍衛,大名要是出現在戰場上,這幫哥們就得簇擁在身邊。

冷箭來了,他們馬上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保護大名,敵人殺到跟前兒,保護大名向後撤退,這些母衣眾仍然可以擋箭,也能保證你跑路的速度趕不上大名。

除了擋箭牌的作用,交戰雙方還有不成文的規定,其實那就是你自己本人的殮屍袋,為了表達對你的尊重,你戰敗後,你的腦袋會被割下來,放入你自己的母衣中,讓你的家人收走。因為出征的母衣眾的母衣,往往是家裡的老母親親手製作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她一定認得自己的做工。這時的“
母衣”,就具備了母親的子宮的引申含義,哪裡來的,回到哪裡去了。

如果你不是母衣武者,你的後背插的是指物(靠旗),那麼你的腦袋就會被包裹進靠旗。

要是母衣引,恭喜你,看它的尺寸,你興許可以留全屍了。

母衣未必是紅色,織田信長的兩支母衣衛隊分別是赤母衣眾和黑母衣眾,豐臣秀吉的手下則是黃母衣眾,他們的職責主要是在戰場上傳令。

母衣的確是有擋箭的作用,但在戰場上,它往往為你擋住了十枝箭的同時,又為你吸引來新的一百枝。


歷來現實


凡看過日本大河劇或戰國劇的朋友一定會見到這麼一個場面:在雙方發生戰爭時,有一種特殊的騎兵或者步兵,他們在身後揹著一個紅色或者其他顏色的“大口袋”,這個大口袋看上去非常臃腫龐大,就跟裡面灌了氣一樣。騎兵騎在馬上還好一些,而矮小的步兵揹著這玩意衝鋒則顯得有些滑稽。

很多人不明白了,這是個什麼怪東東,為何日本人要在戰場上使用這麼一個玩意兒,這東西看上去顯然有些累贅。既然有疑問,那就讓大獅為各位解答一下吧。

這種“大口袋”叫做“母衣眾”(日語:母衣眾)。而揹著這種“母衣眾”的步兵或騎兵,被稱為“母衣武者”。不要小看了這“母衣武者”,這些都是整個隊伍中的精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背上這個“大口袋”。

相傳“母衣眾”最早起源與日本平安時代,當時的武士和騎兵擁有一種叫做“懸保侶”的輔助性防具,“懸保侶”類似於現在的披風,只不過要比披風小,以五顏六色的長布條組成。騎兵在作戰時,打馬飛馳,這種“懸保侶”隨風飄揚,煞是好看。並且可以對射來的箭矢起到緩衝作用。而且“懸保侶”在混戰時,還會起到干擾敵人瞄準和射箭的作用。因為日本平安時期還不時興大規模兵團作戰,因此短兵相接的事兒很少見。更多的時候是利用弓箭互相射擊。而日本的弓箭射程又短,而且殺傷力不足,因此“懸保侶”起到了一定防護作用。

不過這玩意兒隨著戰爭的發展,被“母衣眾”慢慢取代。因為戰場上出現了變化,開始出現了陣法、陣型以及“足輕”(步兵),需要短兵作戰。這時候“懸保侶”就真正成了累贅,只要被敵方的士兵拽住,披掛“懸保侶”的騎兵想跑都跑不了,直接被從馬上拽下來,一槍刺死。因此,為了保命,這玩意就被取締了。而隨之產生的就是這個特殊的大口袋---母衣眾。

母衣眾裝備於鎧甲後方,當武者騎馬奔馳時會因為風灌進而膨脹,除了可以防避弓箭的攻擊,也起到防寒效果。母衣武者除了作戰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奔馳於戰場之間傳達軍令(如武田蜈蚣騎)。

母衣一般長五尺八寸,顏色沒有特殊定規。一般將軍家的母衣,多為柴色。

母衣的意思是“蓬”,日本人認為在身後背一個高高的“蓬”就可以防箭。在母衣武者中,最精銳的當屬“赤母衣眾”,就是身著紅色母衣的部隊,是從馬軍護衛中精選出來的精銳武士。

日本戰國時期,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手下就有紅、黑兩個母衣隊伍,以此構成戰鬥力的核心。《太閣立志傳》中著名的前田利家在織田信長時代,曾是“赤母衣眾”的最勇猛者。河尻秀隆則為“黑母衣眾”最勇猛者。

一般來說只有身分地位相對比較高的武士才能用母衣,幾乎各家的武士,都有在使用。織田信長又設立親衛軍“馬廻”,如佐佐成政的黑母衣眾和前田利家、金森長近的赤母衣眾,是由部將(御馬廻)率領的足輕眾構成。

而戰國時期著名的“猴子”豐臣秀吉則設立黃母衣眾,“烏龜”德川家康則喜歡用花紋母衣。


大獅


你別小看了這個大口袋,這裡面可是滿滿的查克拉,遇到危急情況,只要手往後一掏,就能集聚能量於手心,往前一揮,能量巨大的千鳥就飛出去了,威力僅次於無名的萬劍歸宗,是戰場大殺器!

言歸正傳,這玩意的真名叫“母衣眾”,前身是一種叫“懸保呂”的長披風,誕生於平安時期(相當於南宋),那時候日本的戰爭還真是村長打架,人數不多,嘴仗多於真幹,真打起來大家也是騎著馬互相射箭,你愁啥,瞅你咋地,再瞅一眼試試?Biu,弓箭就射過來了,這“懸保呂”牌披風在馬上隨風飄揚,相當於是一件軟甲,對當時威力不大的日本短箭來說還是有一定防護性,而且飄來飄去的披風還容易讓人找不到目標,干擾射箭人瞄準。嘿,找不到我吧?沒有辦法,我就是這麼強大!

(母衣眾)

(懸保呂)

到了日本南北朝時期(就是天皇被趕到首都旁邊一個小地方另立了小朝廷,相當於元末明初),隨著日本人口的增加,武器威力的加大,正面幹架的機會越來越多,“懸保呂”這種東西越來越不受待見,一不小心被人扯住了就直接從馬上摔成狗吃屎了,小命都保不住,於是這玩意就越改越短,越改越短。突然有一天有一位哥突發奇想把這個“懸保呂”用竹子撐起來做成了個“雞籠”背在背上,別說,這玩意還真好使,箭射過來,直接就被卡在裡面,卡不住的威力也會減半,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被人偷襲啦。

但是其實它最大的用處還是“裝逼”,不知道大家見過河豚沒,他們遇到危險了,是這樣的。而所謂的“母衣眾”其實也是為了讓敵人看著很唬人的樣紙,實際上遇到真正的高手並沒有什麼卵用。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火器的大規模普及,這玩意防護效果已經成為了雞肋,“母衣眾”逐漸演變成了傳令兵的標識,後來在織田信長的示範下,“母衣眾”兵士又變成了首長警衛班的標誌,典型的有織田信長的的“黑母衣眾”和“赤母衣眾”以及豐臣秀吉的“黃母衣眾”,他們都是這些大名手下最忠誠和可靠的“魏和尚”。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覺得不錯的大爺們動動小手給主播一個讚唄!我不要一千四,一個關注就滿足了,謝謝!

0 贊 踩 評論
分享

軍史吐槽君


那玩意叫母衣,意即胎盤,和日本武士道文化相關……一般武士上戰場,則由家族內的已婚婦女幫助包紮母衣。當戰場上殺了敵人,就用母衣包裹被斬下的敵人首級,意為重歸母親子宮轉世投胎……當然自己被殺了也會被敵人包裹起來……

就是一竹籠子,沒什麼實際作用……各個家族的人也會塗上家徽,以示區別……


一千三百多個用戶名


1.日本資源有限缺鐵,沒有好的護甲,用充滿空氣的布袋抵擋弓箭。2.日本人矮,弓箭不可能太大太強攻擊力有限,布袋足夠抵擋弓箭。3.日本人矮,背個大袋子顯得強大。


電子達人diy


降落傘唄,拿來跳崖最好用了。而且裡面的空氣可以防止刀砍,和人水裡使不上力一個道理,馬跑起來,你砍一個真空的揹包砍不了,起保護作用。可以拿個真空塑料袋實驗下能不能砍破薄薄的袋子。


西西里的誘惑傳說


源義經在一之谷奇襲和屋島之戰中都用到過這種降落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