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平天國時悍不畏死的清軍將士,為何面對西方列強變得不堪一擊?

AstroC


清軍和太平軍的戰爭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前期清軍不堪一擊,完全被太平軍吊打,包括湘軍在內;後期湘軍、淮軍的實力有所增強,太平軍實力下降。再加之太平天國內部混亂,雙方已不在一個層次。至於清軍為什麼在西方列強面前不堪一擊,放在最後再說。



太平天國早期,清軍戰鬥力之渣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比如咸豐五年的武昌之戰,西征的太平軍攻打武昌。當時武昌城內的清軍只有兩千多人。情急之下,曾國藩命令湖北布政使胡林翼、湖北副將王國才分別率兵三千人回援武昌。但是胡林翼見太平軍人多勢眾,行軍至漢陽沌口就不往前走了,武昌城內的湖北巡撫陶恩培召其入城協助,他拒不從命,坐視武昌戰局的成敗。王國才倒是勇敢的趕到了武昌,然而等他趕到城下時,武昌城早已經被太平軍攻下,但是這位老兄卻渾然不知武昌此時已經易主,還大搖大擺的在城下叫門入城。城裡的太平軍都懵逼了,驚歎這是哪來的傻帽?結果自然是不出意外,太平軍將王國才的三千人馬團團圍住,這位老兄拼了老命才突圍而出。駐紮在漢陽的胡林翼見王國才慘敗,立馬撒丫子跑路。

僅從這一戰就可以看出,當時清軍的統帥素質和太平軍根本沒法比。一個畏戰不前,坐視友軍被殲滅;一個盲目行動,事先也不派探子試探情報。清軍靠這樣的統帥,能打勝仗就是活見鬼了。



相比於清軍,當時的太平軍起碼要高出一個層次。在運動戰能力和紀律性方面更是高出清軍幾個層次。就拿太平軍北伐來說,區區兩萬太平軍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不畏艱險,硬是攪的清朝北方數省不得安寧。其中圍攻河南懷慶府城(河南沁陽)一役,讓清軍的臉皮都丟乾淨了。

當時北伐軍攻懷慶,欽差大臣訥爾經額固守城池,拒不出戰。北伐軍是輕裝步兵,沒有攻城的重武器。雙方在僵持一個月後,北伐軍發現增援的清軍越聚越多,形勢開始對己不利。於是北伐軍拔營退兵,悄然撤出了懷慶,而後轉戰進入了山西境內。這一整個過程,城內的欽差大臣訥爾經額一點都不知道,他還以為太平軍在圍城呢。一直等到增援的清軍試著向懷慶城下靠攏之後才發現太平軍早就走了,而且已經在八百里之外了。

並且更讓清軍丟人的是,北伐軍在河南渡黃河時,有一支負責殿後的部隊沒來得及過河,被清軍阻截在了南岸。這支小股北伐軍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從清軍的包圍圈中跳出,最後連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安然的撤回了安慶大本營。


實事求是的說,太平天國確實有很多讓人吐槽的地方,但就軍事角度而言,早期太平軍的素質比清軍真是高出不止一個層次。別說是綠營兵,湘軍也是屢戰屢敗,打的曾國藩幾次跳水尋死。這種吊打一直持續到了天京事變之後才有所緩解。

天京事變時期,太平天國高層變動頻繁。先是太平天國最有戰略眼光的楊秀清被殺,緊接著韋昌輝、秦日綱兩大幹將被殺,最後石達開負氣出走。雖然洪秀全後來提拔了李秀成和陳玉成兩位新人,也打了一些漂亮的反擊戰。但是新人畢竟是新人,

太平天國的內部沒有一個居中調度的統帥,新人之間各自不服,導致太平軍的兵權不能統一。每次打什麼地方,都要由李秀成、陳玉成等太平軍將領開會決定,打起仗來也是各自指揮自己手下的兵作戰。這種各自為戰的模式,在大勢上就已經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反觀清軍,它跟太平軍是倒過來的。早先的清軍沒有統一的指揮,各省綠營兵各自為戰。後來曾國藩被任命為代理兩江總督,得到了統一指揮東南軍政的大權,清軍便終於有一個統一的指揮。

統一之後的清軍基本上就按照曾國藩的作戰思路來,也就是所謂的打呆仗,結硬寨。不講戰略戰術,完全就是一根筋式的作戰方式。並且湘軍後期同鄉兵的優勢開始顯現,太平軍已不是湘軍的對手了。

備註:湘軍招兵基本上就是把整村、整鄉的老鄉都招進部隊,同一營的士兵的全是同鄉,這些人或是父子兄弟,或是親戚,或是師生,或是結拜兄弟,有很強的團結性。往往是死了一個人可以憤怒一村人,打仗來不要命。但是這種模式也有弊端,就是打起敗仗來,往往只要有一個人逃跑,就會有很多人跟著一起逃。所以曾國藩在前期吃了這方面很多虧,只要大敗仗必然是大潰敗,氣的曾國藩幾次想要投河自盡。



攻佔安慶後,此時的太平軍已經不是當初的太平軍了,湘軍也不是當初的湘軍了。儘管湘軍的兵力只有十萬多,但全部都是精兵強將。不僅裝備了洋槍洋炮,改善了軍隊的裝備,而且還不拖欠軍餉,縱容士兵公然屠城行掠,使士兵甘於賣命。而太平軍雖然動輒可以徵募五六十萬的兵力,但這些士兵大多數都是臨時徵集來的烏合之眾,完全不是湘軍的對手。早期從廣西殺出重圍的精銳太平軍,早就死絕了。

總的來說,真不是湘軍有多強,只不過是太平軍不行了,反襯出湘軍很強的假象。事實上湘軍的戰鬥力,曾國藩心裡最清楚。如果不給夠銀子,不讓士兵搶劫,湘軍別說抵抗西方列強了,就連太平軍也啃不動。

至於說當時清軍和西方列強的差距,不客氣的說,軍事上完全就是被碾壓。都不用拿八里橋這種著名敗仗舉例,就說歷史課本上津津樂道的中法戰爭來說,卜卜山會戰,法軍三千,清軍一萬五,並且還擁有山地堡壘的優勢,結果法軍一個衝鋒,清軍死傷三千多,法軍僅傷亡八十多人。著名的鎮南關大捷,一千多昏了頭的法軍被清軍包圍,結果法國兵居然靠著刺刀白刃戰硬是殺出了重圍。清軍並非畏戰,純粹就是打不過罷了。

當然了,與清軍作戰的法國兵其實也不是法國人,而是法屬阿爾及利亞殖民地的非洲土著士兵,這些士兵也是從亞非落後地方出來的,僅僅是受過西方軍事訓練而已。所以清軍為何不敵西方列強?是人種的原因嗎?非也非也,從表面來看,是輸在了組織能力和訓練強度。這兩點,湘軍沒有,太平軍也沒有,當時全中國的軍隊都沒有。

時代變化了,單純的不怕死已經不適應近代化的戰爭了。並且有些個清軍也並非不怕死,只是為錢而戰的部隊罷了。



比組織能力和訓練強度最缺乏的,是當時清朝整體的國力。一個國家整體的近代化水平沒有別人高,士兵再玩命也是白搭。

就拿克里米亞戰爭來說,同樣是西方列強的沙俄,現役部隊超過一百萬,預備役更是接近兩百萬,數量上在歐洲是無敵的存在。然而在克里米亞與英法聯軍一仗,沙俄的百萬大軍輸了個底掉天。

除了火槍、火炮落後於人外,英法聯軍所配備的有線電報、鐵路運輸、統一校表進攻、戰地醫院等等一切先進準備和先進的戰術,沙俄一樣都沒有。英法聯軍對沙俄的這種領先,並不僅僅是表現在一杆槍或者一門大炮上,面對這種整體的科技優勢,俄軍根本無所適從。這已經是不同維度的軍事戰爭了,沙俄豈能不敗?英法聯軍在打敗了沙俄後,立馬就調轉槍頭到了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把清軍揍的更慘!

試想一下,相比於落後的清朝,沙俄已經算是很進步的國家了。這樣一個與英法差距沒那麼大的帝國尚且給毆打,何況是落後且封閉自大的清朝呢?所以清軍與西方列強的戰爭,本來就是不對等的戰爭,本來就是應該是不堪一擊的戰爭。士兵怕死與否,只能影響雙方的傷亡數字,但卻無法影響雙方的戰爭結果。



總的來說,清軍與西方列強的戰爭,其實並沒有形象中的那麼孬。但是結果就是幾千人的傷亡只換來聯軍幾十人的損失。清軍的失敗並非僅僅是武裝、士氣的差距,更多的輸在了古代式軍隊與近代戰術體制訓練出來的軍隊的維度差距。西方列強在殖民戰爭中體現的不僅僅是武器上的優勢,更是紀律、訓練、戰術思想等全方位的優勢

時至今日,科技水平又有了新的維度。現在已經不是動輒一萬架飛機,一百萬士兵作戰的年代了。而是一兩個航母戰鬥群就能吊打一箇中等國家的恐怖時代。一個國家如果在科技上與敵國有代差,被吊打是必然的。縱然軍隊再不怕死又能如何?落後國家除了自殺式襲擊、搞游擊戰、動員全民總體戰之外,還能有什麼有效的抵抗麼?令人遺憾的是,清朝連游擊戰和動員人民總體戰的勇氣和魄力都沒有。清朝被吊打,是必然的結果!


Mer8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白了,太平軍的戰鬥力和列強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第一,武器裝備差距

當時列強的武器裝備很好,人手一隻步槍,裝備大量先進火炮,海上還有強悍的戰艦。

然而,即便是太平軍精銳部隊,頂多只有四分之一人有槍,其餘還是要拿冷兵器作戰。

太平軍的火炮數量不少,但基本都是老式前膛炮,發射實心彈,和列強火炮不是一個時代。

至於水軍,太平軍水軍全部是民船,不過加上一些武器而已,和列強的戰艦也無法相比。

雙方武器裝備差異明顯,所以太平軍對付只是裝備新式武器的洋槍隊、常勝軍都感到吃力。

湘軍可以打敗太平軍,但列強的火力要強太多。

第二,戰術戰法差距

列強採用西洋正規訓練,強調火炮掩護,步兵發揚火力,最終進行勇猛衝鋒。

列強步兵和炮兵的戰術素養高,尤其是炮兵在當年絕對是技術活。

在很多大戰中,清軍還沒和列強步兵交手,就被炮兵一頓猛揍崩潰了。

但太平軍訓練和清軍差不多,都是中國傳統的方法。

火器的訓練有限,戰術訓練更少,大部分是舞刀弄槍的冷兵器。

說白了,不是一個檔次。

第三,兵員素質不同

列強派到中國的部隊,基本都是職業軍人。

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來的都是英國正規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都是久經戰爭的。

這些人作為職業軍人,打仗就是他們的生活,精通作戰技巧,士氣較高,經驗也豐富,敢打敢拼。

雖然清軍、太平軍裝備很多大刀長矛,但列強士兵仍然敢於頻繁肉搏衝鋒。

相反,太平軍初期廣西湖南兵很厲害,悍勇善戰。但中後期幾乎都是在江浙湖北江西等地強行徵兵。這些士兵都是被迫加入部隊,有的乾脆就是工匠、工人甚至農夫,不願意打仗也不能打仗,士氣低落,幾乎沒有軍事素養。

雙方兵員素質差別很大。

第四,軍官也有差距

英國職業軍官多是世襲貴族,軍校畢業。

這些人不但有能力,榮譽感也強,打仗往往以身作則,衝鋒在前,撤退在後。

相反,太平軍還算好,湘軍淮軍也湊合,綠營八旗的軍官都是不堪入目之流,聞風而逃。

即便是太平軍、湘軍淮軍,軍官也缺乏專業訓練和學習,最多是有作戰經驗而已。

但是,以經驗打仗是不靠譜的,一旦出現沒有遇到的情況,指揮就很容易陷入混亂。


所以,說來說去,列強部隊明顯強於太平軍和清軍。

清軍大體和太平軍一個檔次,互相打打是沒問題的,都不能碰列強的正規軍大部隊。


薩沙


並不存在“打太平天國時悍不畏死的清軍將士”。

金田時期一度負責清軍前線督戰周天爵曾在給朋友週二南的信中說“二月初一日出省,帶兵一百名,如駐馬嵬坡,皆不願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驛,未走先哭。留兵五十名、勇五十名守城,其一百名赴前紮營赴敵,皆失色”、“撼山易憾岳家軍難,不意如此”,咸豐元年獨鰲山之戰,清軍烏蘭泰部本已佔據上風,但7名太平軍散兵錯路衝入貴州威寧兵部署在山頭的陣地,威寧兵竟驚惶潰敗,太平軍用奪獲的大炮轟擊清軍主陣地,清軍全線潰敗,烏蘭泰等氣得“腳踢大罵”並親手殺死逃兵,但無濟於事。二破江南大營之戰,大營8萬多人馬被太平軍擊敗,持續幾晝夜的大戰只死了“三五千人”,其他將兵都“散下江南”。甚至所謂“勁旅”——僧格林沁部、湘軍和淮軍也有很多這類紀錄,三打武昌之戰胡林翼被石達開部擊潰,無論如何鼓舞不起士氣,胡氣得“索馬欲陷陣”,結果被左右拉了一起潰逃;湘軍最精銳的李續賓部在李續賓死後一鬨而散,號稱八旗最後勁旅的僧格林沁部在高樓寨之戰中三陣潰散兩陣,不少八旗兵被俘後貪生怕死,竟然投降捻軍併成為後者的騎射教頭。與之相比,清軍在和西方列強交戰時,在勇氣等方面並不顯得比對陣“長毛”時更弱,鎮江、八里橋、第二次大沽口、鎮南關、紀莊子-八里臺諸役中表現出連外國人都讚歎的勇氣,且多次表明在裝備落差不太大、戰場條件較有利的情況下,是能夠與外敵一戰並打出一定戰績的。

清軍之所以能戰勝太平軍,很大程度上並非清軍打得多好,而是太平軍戰略上犯了大錯,加上雙方武器、後勤保障等方面存在巨大落差,清軍絕大多數時候是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對敵太平軍;相反,在迎戰外敵時除了在清-太對決中清方通常佔劣勢的人數,清軍很難佔據什麼有利地位,戰略、軍事體制、軍事工業和技術等方面更是一塌糊塗,一次又一次,清軍都是在一種極為不利、且越打越不利的狀態下和已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列強軍隊作戰,雙方經常存在一個甚至幾個時代的落差——這就彷彿在南非迎戰一個英國機槍陣地的幾千祖魯長矛騎兵,輸贏關勇氣甚事?那些祖魯騎兵打俾格米長矛手時不也百戰百勝?能問“這些對陣俾格米人時悍不畏死的祖魯騎兵為啥碰上英國機槍就這麼衰”麼?


陶短房



因為清軍悍不畏死,所以太平天國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佔據了東南半壁江山,然後兩萬多人又從南京開始北伐到天津郊區,直逼京師。

嗯,沒毛病的,清軍真的是悍不畏死的。

太平天國能幾乎從最南邊打到南京,並且北伐到天津一帶,算中國由南到北的征戰了一圈。只是因為開飛機避開了悍不畏死的清軍了,不然那能打下那麼大的江山呢。

清軍是真的悍不畏死,這個題目我是信了!


宋安之


總的來說,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不過,能提出這個問題,卻標誌著還有人沒有放棄思考,不至於人云亦云,因此我比較有興趣來回答。

其實如果各位熟知古典中國和西方的差距,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清朝能鎮壓長毛,除了長毛自作孽之外,主要原因是長毛並非列強那個檔次得選手。對於清政府來說,洋鬼子打不過正常,但是剿滅長毛的這種傳統戰爭再打不過那就沒法說理了。

首先,士氣上長毛就不如清軍。長毛鼓舞士氣的方式,就是邪教洗腦,甚至還在士兵身上刺字,缺乏激勵制度。長毛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擄來的老百姓,他們被剝奪了自由,創造的價值又不是自己的,所以他們很難能對長毛有認同感,甚至大批逃亡到清軍陣營,很多逃亡的百姓打起長毛來比清軍還狠,如果拋開表忠心的因素,對長毛的痛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反觀清軍,軍餉雖然不多,還容易被剋扣,但是發多少都是自己的,還可以分享戰利品。立了戰功有銀子拿,還有上升的空間,因此自然會樂意賣命。

再者,長毛把洋人也得罪了。清朝兩百多年,清軍養成了一個很不好的毛病,就是火力依賴症。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清軍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之後,就開始大量進口西洋火器,以淮軍為例,除了西式擊發槍之外,還有野戰炮、加農炮、臼炮、康格里夫火箭等西方火器,所以清軍每戰都是以優勢的火力發的長毛抬不起頭。而長毛呢,由於其篡改基督教教義,徹底得罪了洋人,而且洋人也認為只有清政府才能維持中國的穩定,所以列強就轉而支持清政府鎮壓叛亂,所以長毛很難獲得西洋軍火,只能花大價錢從香港走私,還容易被緝私船查扣。

而且,長毛即便是再勇猛,那也是建立在清軍武德衰退的基礎上,畢竟傳統戰爭領域清軍幾乎是全盛,有的是戰爭經驗,玩一個長毛還是比較順手的。

至於為什麼清軍打不過洋人,其實更簡單,農業文明能打過工業文明真是見鬼了,這其實是中國傳統文明落後於西方工業文明的必然。舉個例子,清軍從不缺先進的火器,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但是清軍最大的弊端在於軍事制度落後導致火器的威力打了折扣。

至於為什麼中國傳統文明落後?以前說過了,就簡單說一下,中國傳統文明的核心是崇拜,是人民對君主的無條件崇拜,是下級對上級的崇拜,是對權威的無條件崇拜。而西方文明則是建立在質疑、思考、實驗、契約的基礎上,所以西方才會在中世紀裡自然科學得到極大的發展,才會有文藝復興,才會有科學革命,才會有工業革命。而中國則在崇拜之下,越來越僵化,社會也失去了活力,甚至出現了更為極端的理學。所以鴉片戰爭之前的古典歷史沒什麼意思,都是千篇一律的東西,只有鴉片戰爭之後的歷史充滿了變革,才更有意思。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題主提的問題都有問題,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清軍嚴格的說不是正規軍,那是曾國藩等人奉清廷命令組建的地方團練,湘軍淮軍組建之初的名稱是“湘勇淮勇”,都不算是“軍”,只是清朝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戰鬥力太渣了,湘軍淮軍才成為在南方跟太平軍作戰的主力。湘軍淮軍在抵抗外宼入侵的時候可不是不堪一擊的,湖南人左宗棠主持打贏了中法戰爭和收復新疆,劉光才1900年在娘子關擋住了從北京打過來的法軍和德軍。李鴻章的淮軍出的民族英雄也不少,保衛臺灣的劉銘傳,在中越邊境擊敗法軍的潘鼎新,戰死於平壤的左寶貴,1900年為抵抗八國聯軍殉國的聶士成。湘軍淮軍普遍裝備了洋槍洋炮,戰鬥力並不算太差,幹不過洋人是國家體制出了問題,不是官兵們真的不堪一擊


立志成蟲


創業成功了,還玩命?你這不是搞笑嗎?打太平天國算創業,都是泥腿子,社會底層。打贏發了家,好不容易九死一生,還不好好享受,跟洋人玩什麼命?老佛爺都不在乎,軍門們幹嘛死拼?打天國,皇上許王爺做。打洋人,皇上可沒許啊!洋人們無非通商賺錢,弄個碼頭。又不是來搶皇上軍門的官位的,不至於拼命。搞完了,大家還是好朋友!就是這麼簡單!



迪特比斯巴達克威爾遜


第一,清軍從來沒有悍不畏死,湘軍主要靠結寨打呆仗。淮軍靠的是洋槍洋炮。肉搏都不是太平軍的對手。第二,太平軍內部問題,造成戰鬥力直線下降,後期廣西出來的老哥們消耗的差不多了,太平軍後找進來了,無產農民,城市地痞投機分子,戰鬥力更是渣的狠,已經不是漢族地主以鄉土親情維繫的地方軍隊的對手了。所以後期太平軍叛徒跌出不窮。第三,軍隊的戰鬥力1是信仰,2是組織結構,3,是裝備。太平軍後期是全方位下降,並落後的。所以敗給清軍是理所當然。而清軍又全面落後於外國軍隊。所以抗擊洋人也是戰五渣。


戴王21


太平天國洪秀全起兵造反,清廷的八旗兵和漢人綠營兵已經沒有戰鬥力了,大清文武官員貪汙腐敗己經不可救藥了,乾隆年間在視察八旗子弟兵的軍隊時說,八旗子弟兵已經沒有戰鬥力了,玩女人養鳥吃喝玩樂還行,道光年間白蓮教農民起義造反,八旗子弟兵和漢人綠營己經沒有能力擊敗白蓮教起義,只能讓地方地主階級組織團練民兵鎮壓農民起義,到了道光年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嚴重動搖清廷文武官員和地主富商的根本利益,老百姓活該受苦受難受窮,你窮你活該,老老實實當奴才當奴隸,誰敢造反只能死路一條,清廷下令曾國藩組織湘軍團練,地主階級武裝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曾國藩說亂世要用重用重典,老百姓只能老實作人,受欺壓受壓迫也不能造反否則全部殺光,湘軍每攻下一座城鎮實行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攻佔南京城湘軍見人就殺,見到東西就搶,有一將軍一夜姦淫年輕女子十名被活活累死,屠殺南京軍民二十萬人以上,然後放手搶劫金銀珠寶,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搶劫金銀成為湖南老家百里首富,從將軍到士兵大家都有好處,所以這些湘軍作戰勇敢,因為有好處,和外國人打仗就沒有好處,誰還會玩命奮勇殺敵,所以和外國人打仗只能戰敗,因為清廷己經爛透了。


125878215蜂獾


人能活幾十歲?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清軍主力在對抗邪教太平天國,平定完太平天國,左文襄公楚軍用十年時間追殺極端組織頭目白彥虎,收復被極端組織佔領的陝甘寧青新。李中堂的淮軍在西南抵抗法國侵略,馮子才鎮南關大敗法軍保護了兩廣和雲南,劉銘傳在臺灣擊敗法軍保護了東南五省。小編如果我們的爺爺真的像教科書裡不堪一擊,中國早就成南斯拉夫了。讀史的目的為的是規劃未來好做點事,有時間哀嘆不如在我中華民族國運即將上升時做點事,實在無力也要為自己兒孫攢點錢。你不是近代史專家斷章取義對誰都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