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懸空之謎

懸空棧道 懸空寺 懸空村 懸棺

也許是百年或許上千年,這些高高掛在懸崖峭壁上的古村古寺古棧道,將一段段被無限遐想的歷史包裹得嚴嚴實實,讓充滿好奇的今人在考古探究的路上徘徊於此。建於何時、為何而建,以至於懸掛在這北方黃河流域懸崖之上的木棺裡究竟是何人,浩瀚的史料此時顯得蒼白無力,我們一概無從考據。

大多數的古棧道是用於交通,而寧武的交通很是發達,沒有必要再修棧道;有人說古代的寧武多廟宇,並大多在山頂之上,於是信徒香客經年累月開闢了棧道;有人說此棧道是明代戰爭所修……但從懸崖上殘留的字跡來看,該棧道至少在唐代便有了。

清晨的毛毛細雨悄無聲息地飄落著,但並不影響我們去古棧道探秘的迫切心情。

古棧道位於寧武縣涔山鄉張家崖村西的翔鳳山上。穿過古樸雄壯的山門,沿著步道拾階而上。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穿左邊樹林的階梯步道,另一條是右邊供遊客騎馬上山的路。為減輕右腿膝蓋的傷痛,我選擇了馬道步行。說是馬道,其實就是一條真正的羊腸小道,只能一人通行,一聽到馬蹄嘚嘚聲靠近,就得緊走幾步,找能立腳的安全地兒站好,待馬兒通過後再繼續前行。切忌不能站在崖邊,馬失前蹄會連帶到崖邊的人一起墜崖的。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攝影/ 嶽常勝

哼著小曲,呼吸著山裡清新的空氣,沿著小路蜿蜒上行,鳥兒啾啾的叫聲溢滿山谷,身邊的小溪潺潺流動著,五彩繽紛的野花也在向我招手,清新空氣和著泥土、鮮花的馨香沁人心脾。就連同行的小夥子也忍不住蹲下來聞聞花香,用手機拍一些奇特的花朵。一會兒發現了中草藥,一會兒又看到了蘑菇,過一會兒和野兔、野雞比賽,不多時就又與小松鼠嬉戲在一起了。在大自然中,成人不免會像個孩子,眼睛都不夠用似的。另一邊步道上的老師們談笑風生,笑聲穿越叢林,和著鳥鳴水聲迴盪在山間。我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覺千米馬道已在身後。

眼前一條筆直陡峭的臺階直通棧道腳下。走在208級石階上,腳步聲傳出去又返回來,如磬似鼓,悅耳動聽,這回聲是大自然的傑作,難怪專家把這回聲譽為罄鼓聲呢。爬上回生階就到了懸崖間上新建的六角涼亭,小憩片刻,我收起相機騰出雙手,準備手腳並用攀爬鐵索上山。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攝影/ 嶽常勝

由此上古棧道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在懸崖上鑿出放腳的窩坑,百餘米長的兩條鐵索懸掛在窩坑旁,遊人可藉助鐵索牽引而上,如同探險攀巖運動,這需要有膽有力;另一條由木梯、石階和防護性鐵索組成的通道,危險度降低。

古棧道的起點建築是觀音殿,它依山而築,巧妙利用崖壁上的天然洞穴,面闊三間 9 米,進深 10米,洞內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塑像。殿旁有清道光年重修寺廟的碑記。

過觀音殿,沿古棧道繼續前行,險地一處接一處,彎腰鑽過一處窄窄的石洞,再踏上一條窄窄的懸空木板道,腳下就是百丈懸崖,走在上邊顫悠悠地讓人膽戰心驚,緊貼崖壁急走幾步離開險地,又一座面南朝北的大殿——毗盧殿出現在眼前。這裡距谷底有百餘米。毗盧殿面闊三間,進深10米,內有毗盧遮那佛塑像。毗盧佛是如來佛祖的法身。殿的右邊有師父禪修的石洞,洞不是很大,有幾米深,可以打坐靜修。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攝影/ 嶽常勝

出毗盧殿繼續東行,棧道上有很多內側石壁凹進去的明洞,棧道與石洞交替銜接,千餘米的棧道共穿越了15個大小、長短不一的過洞,在千迴百轉中環環相扣,洞洞相連,和處於懸崖絕壁上的寺廟巧妙地串聯起來。大洞可以彎腰通過,小洞必須下蹲挪移,稍不注意就會碰到額頭。即使穿過石洞,站到較寬闊的地方,身板也不能直立,更苦了我這條無法彎曲的右腿。最長的那個15米的石洞,黑黑的看不到頭。同行的小丫頭開了手機電筒為我照明,隨行的小夥兒幫我背起攝影包,但解放開雙手的我,依然得忍著右腿傳來的陣陣疼痛,在極其微弱的電光下一步一挪艱難地蹲行,險與奇同在,痛與樂共享。一路拍不盡的鏡中景,歷不完的棧道險。懸崖棧道的盡頭,是高聳於石壁凹地的西禪院。從西禪院石門洞中鑽出折向北行,有大佛殿的遺址,據說大佛殿原為上下兩層閣樓式建築,甚是壯觀,可惜已毀。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攝影/ 嶽常勝

出洞後,沿著峭壁邊的一段土路平行,轉過彎就看到了曉祖廟的指示路標,幾分鐘後我們爬上翔鳳山山巔。一座四層磚塔“曉祖寶塔”矗立山巔,氣勢宏偉。傳說曉祖就是崇禎皇帝的四兒子,對於四皇子永王朱慈炤正史的記載是“失考”,而民間卻另有說法,崇禎皇帝在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後,見大勢已去,召集子女入後宮,將公主們都殺死,安排皇子們逃跑。四皇子永王朱慈炤逃到寧武,選擇清真山出家,法號曉安,暗寓祈求大明江山安穩之意。曉安和尚德行過人,圓寂後弟子們便在肉身上塑了真身像,清康熙壬辰年間(1712年)又築曉祖寶塔,將其奉為清真山之祖。

據妙法師父介紹:曉祖寶塔為六角七層,原高二十多米,氣勢非凡。塔體為磚石結構,仿木挑簷,每層都有眼光門,第四層每面雕刻一個大字,合起來即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唵、嘛、呢、叭、咪、吽。塔基下的墓道長78釐米,寬42釐米,墓口有兩扇石門,高1.3米,寬0.5米,厚0.08米。墓室長1.8米,寬1.5米,高1.7米。墓內原有曉安和尚的肉體真身堆塑,五十年前被毀。墓葬上方有小廟,俗稱“神棚”,內塑曉安和尚坐像一尊。塑像後石壁上嵌石碣,刻有四個大字——“曉祖寶塔”,左書“洞山正宗三十世雪映頭陀法子德賢永建”,右書“康熙壬辰歲次季夏吉旦”。1644年,十三歲的四皇子遵從父命,幾經周折到寧武投奔三關總督周遇吉,沒想到寧武關失守,四皇子和隨同他出宮的護衛隱姓埋名隱居山中,隨後四皇子在普應寺出家,法號曉安。十年修行四皇子看明一切,六月初六坐化於師父修好的塔內。曉安祖師的顱骨在維修塔時發現,現存寺內,為鎮寺之寶。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攝影/ 尹俊

塔周古木參天,異草生香。繞寶塔一週查看,塔前有棵高大的松樹,樹旁的崖下有個凸出平臺,平臺的崖邊有塊平滑的石板,想必當年曉祖師父就是在這裡坐禪,面對空山幽林靜修,空靈、靜謐、超然、自在,極富禪意。

塔後還新建房舍供僧人居住,穿過兩扇紅色的大門,只見一排十幾間磚木房呈弧形排在崖壁上,房前是圓木撐起的懸空棧道,大霧瀰漫其中,更增添幾分神秘的色彩。山裡的天氣說變就變,剛停了一會兒的雨又開始滴答起來,我們告別師父開始下山。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攝影/ 嶽常勝

穿越原始次生林海一路下山,一樹花開靜林,一行空山鳥鳴,一溪流水幽深,大自然的恩賜讓我忘卻了一切。下車時還邁不開步子的我,不用騎馬也能安然無恙地下山,是神秘的力量激勵著我前行。

午後在張家崖村補給,趁這個時間我又走訪了幾位當地的老者,聽張師傅給我們講《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說的是“小和尚種黍子——種上也吃不上”這一典故的由來:“有一年春天,師父讓小和尚去刨地種黍子,小和尚不情願地拿起鋤頭下地去,邊走邊嘟囔:種下也吃不上!師父聽了他的話也沒多理會;到了夏天,師父又讓小和尚去地裡拔草,小和尚很不情願地拿了工具往外走,邊走邊嘆道:唉!拔了草也吃不上。師父聽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孩子古里古怪的,說的什麼話?一直到後來,只要師父提起黍子的事,小和尚總是說:吃不上。更令人疑惑的是,收割完黍子,師父把黃米麵做成糕,小和尚把糕夾起來放到嘴邊了,還說:放到嘴邊也吃不上。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攝影/ 嶽常勝

這下可惹火了對面坐的師父,心想:送到嘴邊的糕還說吃不上,師父拿起笤帚準備打他,小和尚十分留戀地看了一眼,扔下手裡的筷子和糕,向門外跑去,師父緊隨其後,追到山頂也沒看到他的蹤影。於是到處找他,準備好好教訓一下這個信口胡說的弟子。當師父尋找到為自己修建的塔下時,看到小和尚已經坐化了,師父這才明白小和尚說吃不上的寓意。師父準備給小和尚處理後事時,卻發現自己偌大的一個寺廟已在一片火海中,於是也在塔旁坐化。後來這裡就有了‘小和尚種黍子——種上也吃不上’的典故。”張家嫂子給我們講:“塔裡小和尚的真身在五十多年前維修地宮時從塔下挖出來,當時很多人都看到了,小和尚盤腿坐化的樣子,一手呈向上指的狀態,完整的肉身都還在,只是頭骨掉到了崖下,好多人去找怎麼也找不到,後來重修塔時,給小和尚的金身安了頭骨,可怎麼也感覺不合適,那天即將舉行儀式時,有人卻在山崖下發現了小和尚的頭骨,於是在儀式前換下頭骨,把整好的金身安葬於地宮。”至於故事中講的小和尚曉安師父是不是崇禎帝的四皇子,史書上沒有記載。

絕壁上的史詩 懸崖古棧道

攝影/ 嶽常勝

寧武古棧道遺蹟,長達40多里,有兩處。一處位於小石門村村後,經懸空寺,過水簾洞,沿石棧通往深山密林之中;另一處位於張家崖村村後,經曉祖寶塔,過十方禪林,沿木棧和石棧交替構築的棧道,同樣可達深山密林之中。整個棧道在峻峭挺拔的山巒半腰蜿蜒迴環。這條棧道建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用場?修了多少年?歷經幾多戰事?沒有史料記載,我們不得而知。種種猜測,給古棧道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寧武古棧道已經成了當今又一個不解之謎。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