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連出去郊遊休個假都想著國家大事,他的康熙盛世絕非偶然

二十五歲的康熙皇帝玄燁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少年在大臣及侍衛的扈從的陪伴下,出了門禁森嚴的紫禁城,他要去郊遊啦。年輕的康熙皇帝在馬背上吟成一首七絕詩:駿馬騷騷踏綠蕩,羽旗豹尾映龍鱗。暑中荷錨方知苦,停輦觀苗問稼人。


康熙皇帝連出去郊遊休個假都想著國家大事,他的康熙盛世絕非偶然


下午,康熙皇帝等人來到臥佛寺,一番君臣吟詩唱和後,又前往碧雲寺。康熙皇帝若有所思,他掃視了一下緊隨身後的明珠等人,說:“朕看古代那些明君,比如堯、舜與臣子探討時政,唐太宗貞觀之治時聽言納諫,那時,君王與臣子如家人父子一般情誼融洽,因此臣子們才能陳善避邪,充分施展他們的才能和抱負,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明朝末年,君王屢屢罷朝,上下不能溝通,以致百姓的疾苦、社會的弊端都無法上達天聽。我朝自太祖、太宗、世祖以來,上下一心,滿漢文武皆為一體,情誼周通,毫無隱隙,體恤民情,立萬世不變之法。朕的才德雖然並非絕佳,但朕會上慕前王,秉遵祖宗成法,與天下的賢德俊才共圖治理,彼此以家人父子之誼相待。諸位要勉力兢業,以前朝的滅亡為鑑。”明珠等人聽罷,在馬上拱手答道:“皇上宵肝勤政,每天親御乾清宮門親理國家大事,和大臣們講論治世之道,洞悉民情,在今天這種巡遊之時,仍念念不忘討論治理天下之道。希望皇上乾行不息,慎始慎終,超漢唐之君,鑑明末之弊,臣等也將以歷代良臣為榜樣,竭盡全力,仰副皇上孜孜求治之心。”


康熙皇帝連出去郊遊休個假都想著國家大事,他的康熙盛世絕非偶然


第二天,君臣從碧雲寺出發,到弘光寺、香山寺、法海寺、聖感寺禮佛,當晚駐石景山。第三天,赴戒臺寺、潭柘寺,下午返回石景山時,路經一個村莊,村民們聽說康熙皇帝駕臨,扶老攜幼,擁向道旁,爭睹龍顏。侍衛們揮動著手中的兵器,大聲呵斥著、驅逐著山民。康熙皇帝見狀,厲聲制止住侍衛,這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端著一盤如紅瑪瑙般鮮豔欲滴的水果走上前來說道:“皇上,這李子是從我家樹上剛剛摘下來的,請皇上嚐嚐。”康熙皇帝俯身接過果盤,環視著明珠等人道:“人君出入,警衛固然應該嚴密一些。朕發現明朝君主高居深宮,十分安逸,只有遇到郊祀大禮才出來,而且乘坐的車輦都用鐵絲做成屏障。但是,如果人民與他離心離德,就是鐵打的牆壁又能有什麼好處呢?所以古來賢明的君主,都是尚德而不尚威的。”


康熙皇帝連出去郊遊休個假都想著國家大事,他的康熙盛世絕非偶然


第三天,第四天,康熙皇帝從石景山出發,前住南苑校閱馬隊,同時行圍打獵。第五天,他又前往元靈宮,和他的五子——九歲的溫郡王一起行圍,身體力行地指導溫郡王騎射之術。此後的兩天,他又在南苑與翰林院官員張玉書等諸大臣探討《尚書》中的治國之道。


康熙皇帝連出去郊遊休個假都想著國家大事,他的康熙盛世絕非偶然


第八天,一行人回到了離別七日的紫禁城。康熙皇帝在郊遊中都讓我們看他的特點了,第一是勤奮。七天之中,他寫就了二十五首詩,雖然多為吟風頌月、觀景參禪之詞,但也有體恤百姓疾苦的“勤民”之聲。第二是勤政。在遊覽之時,他一刻也不曾忘記自己身為一國之君的責任,他時時與大臣們探討治國之道;第三是注重武備。當時是三藩之亂的第六年,為了鞏固父輩辛苦打下來的基業,維護中國的統一,康熙皇帝不僅通過行圍狩獵告誡臣民們要重視武備,而且不忘讓錦衣玉食的小皇子們從小練習武藝。由此看來,康熙皇帝之所以能成為康乾盛世的奠基人,絕非偶然。

康熙皇帝連出去郊遊休個假都想著國家大事,他的康熙盛世絕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