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生长的“合同工”:工资不足2000,沦为高学历“民工”!

2019年国考报名已经落下帷幕,共有137.9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为95:1。

但最终能够过关斩将、最终上岸的总是极少数中的幸运儿,于是,通常对编制和政府抱有莫名“迷信”的广大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们就把目标投向了与与政府搭边的“半编制岗位”——政府合同工。

夹缝中生长的“合同工”:工资不足2000,沦为高学历“民工”!

所谓合同工,其实比与第三方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派遣员工还高级那么一丢丢,起码合同是和政府用人单位签订的,起码能够保证缴纳五险一金,起码父母对外面讲的时候,父母能够趾高气昂的说“我们家孩子是在××局上班的”,哪怕其实你的工资连所在区基本工资的三分之一都够不着。

虽然政府一直在倡导改革、一直在提倡同工同酬,但是合同工干得多、拿得少,福利待遇样样没有的现状依旧没有得到改变。不仅如此,由于选拔制度不健全、考试制度不透明、单位特有的政府拨款性质,众多事业单位的合同工往往成为上属单位领导的“亲戚后花园”,应届生一去就能当领导,不作为也能拿高工资的现象比比皆是。

夹缝中生长的“合同工”:工资不足2000,沦为高学历“民工”!

据我省刚成立的某事业单位“合同工”小高表示,他是在今年下半年参加的这家单位的应聘考试的,当时主要是相中了该单位稳定的平台和事业单位较为人性化管理,一同应聘的不乏985、211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虽然招聘的时候用人单位一直对工资待遇说的比较含糊,但也一直强调是同工同酬,出于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小高毅然从之前待遇优渥的私企离职考进了这家事业单位。但是,直到小高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条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基本工资只有1910元,也就是该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而所谓的饭补也仅有200元,最为可笑的是工龄工资,无论工作几年都是20元,也就说工作6年的小高,一年还不值4块钱......更让小高不能接受的是,这份工作加班严重,且领导的决定朝令夕改,所谓的绩效工作,在入职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中便悄无声息的变成了之前承诺的五分之一,非但如此,一家单位中最重要的中坚力量——中层领导,没有一位是通过正规竞聘选拔出来的,而即将诞生的96年的科长也着实给小高增长了不少的见识。

“本来来这里上班也没想挣什么大钱,主要是为了照顾家庭,相中了稳定和不加班,没想到现在却连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了,简直沦为了廉价劳动力”小高无奈的表示。

据悉,小高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众所周知,编制内因为其稳定的平台和优厚的服务待遇令无数围城外的人神往已久,但这种趋之若鹜是一种“追求上进的优中选优”还是“行政单位优越性下的资源浪费”却值得所有人深思。

夹缝中生长的“合同工”:工资不足2000,沦为高学历“民工”!

一方面,如今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其实和以前的“科举制度”除了女生可以报考之外并无本质区别,这也决定了这项考试只能选出适合考试的人,而不能挑出能力强的人;其次,公务系统整体稳定的工作作风是温水煮青蛙的最佳催化剂,专注于一份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工作的后果便是——逐渐丧失学习的能力与热情,所以才会出现国家取缔高速收费站后,36岁收费站大姐向媒体抨击政府不负责的啼笑皆非“我毕业就在这里收钱,我除了收钱什么都不会!”

其实,在笔者看来,现在都在讲资源的有效配置,人才亦如此,虽然每一个人的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但作为客观环境的行政机关也应该将人才往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指引。就像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流程性工作,就完全没必要高调的招聘一批985、211的硕士,然后再发给人家不到2000元的工资。就像中科院招聘DNA提取实验工作人员,中科院知道这是一个对能力要求不高的工作,而且他们并不能提供在北京有竞争力的工资,所以他们招聘的时候压根就没考虑那群北漂的高学历人才,而是瞄准了北京郊区农村的拆迁户们,因为在这群人看来,他们差的不是钱,而是一份体量的工作。

所以,用人单位多一些真诚,少一些不能达成的糖衣炮弹,这样各取所需不就很好吗?也就能少一些所谓的“高学历民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