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披露:北京仅存73家待收超1亿平台

独家披露:北京仅存73家待收超1亿平台

最近几天网贷行业不太平静,各地陆续传出监管收紧的消息。杭州传出分批清退1亿以下和5亿以下平台的消息,也有小道消息称,其他地区也将采取类似一刀切政策,在合规基础上,按照规模大小确定谁先出局。

另外,互金商业评论也获悉,北上广深浙四地区均已进入行政核查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台规模或整体实力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是否能熬过寒冬,获得备案资质。为此,商评君统计了一下北京地区在运营平台的存量规模情况,供行业人士和投资人参考。

去年下半年,北京地区监管部门曾通报称,累计向400多家网贷机构下发整改通知书。但实际上,经过近一年的合规整改后,北京地区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今年6月份行业暴雷潮前,北京地区活跃平台数量已经低于200家。而在过去的5个多月里,北京地区又有至少几十家平台倒闭。

据商评君统计,截止到11月14日,北京地区目前仍保持活跃的平台已下降至130家左右。其中,待收规模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平台有73家,待收规模在5000万—1亿的平台有15家;待收不足5000万的有15家;此外,还有13家平台未披露待收数据。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前73家平台中,仍有4家平台未上线银行存管,分别是信和大金融、百泉贷、微车融和天财宝,除了信和大金融待收达85亿外,其余几家存量都不超过2亿。

在交易量方面,北京地区的成交资金已向一线平台高度集中。统计显示,73家待收超1亿的平台总规模达3864.89亿,其中38家待收余额10亿以上的平台总规模达3745.23亿,占比高达96.9%。而与上述大体量平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5家待收在5000万至1亿的平台总待收规模仅有10.57亿;15家待收低于5000万的平台总规模只有3.6亿。

这或许意味着,未来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出发点将着重于规范和监督规模较大的一线平台,体量较小、竞争力较弱的平台只有两条路,要么被要求良性退出,要么主动停止运营。明年6月份备案前,大批无交易量的壳平台挤进备案跑道的情景肯定是不会出现了。

附:北京地区待收规模排名

独家披露:北京仅存73家待收超1亿平台

待收规模大于1亿的平台

独家披露:北京仅存73家待收超1亿平台

待收规模大于5000万小于1亿的平台

独家披露:北京仅存73家待收超1亿平台

待收规模低于5000万的平台

在未披露数据的平台里,商评君发现不少都在官网上表示,正在积极争取合规备案。有一家叫“好利58”的平台还跟监管玩起了猫鼠游戏,打开平台官网后,跳出来一个用户登陆窗口,非用户在网站上看不到任何信息;还有一家叫“来投”的平台,直接披露待收数据为0,这是宣布已经完成良性退出、足额兑付的意思么?如果不是,不愿披露待收数据的原因是什么?单从信披角度看,这些平台应该都不具备申请备案资格。

独家披露:北京仅存73家待收超1亿平台

注:本文统计数据均来自于平台官网或中国互金协会信披平台数据,可能有所疏漏,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