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遇见你的达西先生?学学伊丽莎白的“理智与情感”

在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有一片“诗人之角”,这里为英国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诗人设有塑像和纪念碑牌。我们亲爱的

简·奥斯汀的纪念碑牌便位于莎翁塑像的左下方。与她并排立于莎翁右下方的则是《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有趣的是夏洛蒂·勃朗特常常给乔·亨·刘易斯写信,批评奥斯汀的小说(乔·亨·刘易斯对简·奥斯汀颇有研究,且相当赞赏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则是夏洛蒂·勃朗特对奥斯汀最尖锐的批评之一。在这点上我有一半反对她,因为我相信并不是奥斯汀不知激情为何物,只是小说里并不需要涉及所谓的“激情”。我另有一半却是赞同她的,就这部《傲慢与偏见》而言,真的没有她所说的“激情”,因为撇去主要情节来说,它的确是平淡的。它甚至是琐碎的,就像一个每天坐在古朴简陋的屋子前同来往邻居道张家长李家短的碎嘴老太太。

想遇见你的达西先生?学学伊丽莎白的“理智与情感”

初读《傲慢与偏见》全然是闲来无事使然。在一个躺在家里刚刚睡醒的早晨,眯着还未完全睡醒的眼睛,随手翻开了这本积了不少灰尘的小书,看了开头班纳特夫妇的一些对话差点想弃了,但是读到两位主人公在舞会上的初见时立刻有了兴趣。不想后头越读越有味道,翻到达西第一次求婚遭拒之后方才撒下手。我并不是什么名著都能硬着头皮啃下去的,不管旁人说得有多么天花乱坠,我连碰也不愿一碰,尤其是那些大部头的。但我偏偏独爱大部头的《红楼梦》,好似听一块顽石将人间百态娓娓道来。但是真正翻遍它却是高中的事了,旧时总嫌它琐琐碎碎,没事儿看几个丫鬟嚼个舌根,一页就翻过去了。最要命的连那些身上穿戴的衣物,院子里的花草树木都要写个大半段的。这也是我看《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一下子就能看完的原因——关于巴黎那些“优美的景致”的大段描写通通跳过。虽然《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似是毫无可比性的,但从个人阅读感受角度来说,两者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共通的——琐碎,第二印象也是共通的——沉溺。大概我在初读一本书的时候多少都有点自以为是的“偏见”吧。

回到关于“激情”的问题上,我认为《傲慢与偏见》中并不存在夏洛蒂所说的“激情”——那种爱恨情仇交织的“激情”。它尤其缺乏那种飞蛾扑火式的爱情,相反的,还对这种爱情表达了讽刺和批评。书中的丽迪雅和韦翰的那段私奔便是典型的。两个人尤其是丽迪雅,全然不顾班纳特一家的痛苦和名誉,只顾着自己快活便急吼吼地私奔,然后又因为这件私奔的丑事而草率结婚(当然达西是为了顾全班纳特一家的名声才出手帮忙促成这段婚姻的)。这样飞蛾扑火不顾后果的爱情最终结果是归于平淡的婚姻,然后情淡爱驰,爱情早已逝去,婚姻关系也变得松散的。他们从相识到私奔到结婚全然是盲目的。虽然有人说丘比特射箭的时候是蒙蔽了双目的,所以爱情是盲目的。但要缔结长久美满的婚姻,盲目是大敌

想遇见你的达西先生?学学伊丽莎白的“理智与情感”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本心理学书籍上写的有关爱的一段内容。这本书强调了一点——“坠入情网不是爱”。坠入情网只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两个人坠入情网只是双方的自我界限在短时间内消融在一起,早晚双方的自我界限会重新闭合,自我界限的棱角会把对方刺伤,日常生活的难题会出现,现实会粉碎爱情之梦。而真正的爱却是能够令双方在心灵上得到成长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互相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爱自己和爱对方两条轨迹会越来越近,直到界限完全模糊甚至泯灭。但要达到真正的爱,需要双方摆脱情网之后,将理智融入情感,真正为了彼此的进步而作出努力;也要将情感融入理智,互相体谅,互相扶持。简而言之,情感能让人长长久久地相爱,理智能让人长长久久地相守。

回过头看看我们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他们的爱情中没有夏洛蒂说的“激情”,但却有另一种充满理智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会把爱情中的双方烧成灰烬,却会将他们溶于水中,令他们在精神上达到完美的契合。同样的,他们的理智也绝缺少不了情感——缺少情感的理智过于冷静而会失去人性的温暖。至于理智与情感如何平衡,我想,书中只有伊丽莎白才能够权衡。相对地,达西却好像一直在追随着伊丽莎白,从傲慢无礼变得彬彬有礼,蜕变成了伊丽莎白理想中的爱人。而看了翻拍电影的万千少女往往为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热恋所痴迷陶醉,忘了学习伊丽莎白在这段感情中表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

想遇见你的达西先生?学学伊丽莎白的“理智与情感”

如果没有理智,伊丽莎白才不会因为达西先生的第一次求婚时傲慢的态度而狠狠拒绝达西,反而会热衷于这样一位谁也不愿放在眼里、目空一切的英俊黄金单身汉唯独对自己有情并向自己求婚而激动不已,也就没有后头这些波折,直接奔着结局去了。而后者往往是许多爱做白日梦的现代灰姑娘最直接的表现。偏偏我们亲爱的伊丽莎白并不是灰姑娘,她的爱情观、婚姻观里有的是夫妻之间的精神上、地位上的平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必须有真爱。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伊丽莎白会狠狠拒绝达西的求婚——不仅仅是韦翰对她说的那番假话的挑拨,还有一点是因为伊丽莎白明白:即便接受了这段求婚,成为了彭伯里的女主人,她也不能从这段婚姻里获得尊重和平等,更获得不了真正的幸福。虽然伊丽莎白痛骂达西的这些话受了韦翰的挑拨,冤枉了达西的为人,造成了更多的偏见。但读到达西写来的一封长信后,偏见却又消减了不少,并向达西表达了歉意,这又是伊丽莎白的一种理智。她一直自认为是聪明的,也确实是五姐妹中最聪明的,但却偏偏受了韦翰的蒙蔽,无疑是在和韦翰的交往中缺少了理智使然。

因为有了情感,伊丽莎白看了达西写来的信才会感到歉疚痛苦,而不会一直提醒自己达西有多么多么坏,忽视达西在信中表达出来的真诚和痛苦。而当德·包尔夫人亲自追到麦里屯要求伊丽莎白答应自己,绝不接受达西求婚时,伊丽莎白已经完全了解了达西的为人,也看到了达西的改变,她对达西的情感也因此爆发。在我看来,这是伊丽莎白在小说中的第二次情感爆发,第一次则是她对达西求婚的指责。在这一段对话中,伊丽莎白丝毫没有像她的柯林斯表哥那样,向这位高贵富有的公爵夫人点头哈腰、极尽讨好,反而坚决捍卫了自己和家人的尊严,也捍卫了对达西的爱情。也正是这一次对话使得达西感觉到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情意,激动地从彭伯里赶来。随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一段长谈使他们真正了解了彼此的想法,双方终于得以结合。

在完满的理智和情感面前,那些傲慢和偏见烟消云散。

想遇见你的达西先生?学学伊丽莎白的“理智与情感”

小说中主要描述了四种类型的婚姻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自然是理智与情感的双重结合式的,理想完满;

简和彬格莱的婚姻是互尊互爱,虽然主要是情感至上,但双方都是极好的人,婚姻也是及其幸福的;

丽迪雅和韦翰的婚姻是小孩子过家家式的三分钟热度,一段私奔将他们逼入婚姻殿堂,荒唐至极,毫无理智可言;

至于柯林斯和夏绿蒂的婚姻,我认为是理智与情感的双重缺乏,能够维持很久,但却是最可悲的。

有人评价夏绿蒂嫁给柯林斯是“无奈的现实主义”,或者说是把婚姻当成人生和财富保障的实用主义。她一直无法寻找到自己的“达西”,但她年纪越来越大,再考虑到自己还有弟妹,只好急于为自己找了个丈夫,连和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也不顾了。但我无法将夏绿蒂这种找到婚姻的救命稻草便向上扑的方式当做理智。在小说后面后半段,我们也能看到夏绿蒂婚后对丈夫柯林斯种种行为的不满,但因为物质生活舒适才有所缓解。同时,夏绿蒂和柯林斯之间缺少爱情。我们可以想见他们婚后,柯林斯乐于在外头阿谀奉承,夏绿蒂乐于在家中料理事务,但两人缺少共同语言,尤其柯林斯是那样庸俗无知的人。当然,在他们的婚姻中,我们也不可能看到伊丽莎白打趣达西这样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我曾对周围的朋友自以为是地说道:“女孩子一定要看《傲慢与偏见》。”我相信奥斯汀充满“理智与情感”的婚姻观虽然不能让我们拥有伊丽莎白的聪明,却能让我们更有可能拥有她那样理想的婚姻。2018年,《傲慢与偏见》已出版两百年有余。简·奥斯汀两百多年前坐在她的小圆桌前用她特有的细腻笔触,为我们描了一幅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图景。我相信奥斯汀必如伊丽莎白那样,是个明眸善睐的女子,只是终年41岁都没有遇到她的“达西”。

想遇见你的达西先生?学学伊丽莎白的“理智与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