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首次深圳特區行

鄧小平首次深圳經濟特區行,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

鄧小平首次深圳特區行

經濟特區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建設初期,大家對辦經濟特區的認識和評價並不一致,關於“改革開放”的爭論、圍繞特區的非議同樣雲譎波詭,有人甚至對經濟特區的發展提出了質疑,更有甚者還給它扣上“租界”的帽子,而特區本身也反映出自身發展遇到的困難,從事特區工作的同志也顧慮重重。

當時,已77 歲高齡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章蘊曾多次給鄧小平寫信,反映她在廣東調研時看到的特區面臨的困難,希望繼續清除“左”的影響,把手腳再放開一些,加速改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對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保持穩定性,不要多變。信中呼籲,對制止濫發獎金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成“有限制的多勞多得”,以致挫傷職工的積極性。

1984 年1 月24 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顧委主任的鄧小平,同王震、楊尚昆等同志在中顧委委員劉田夫和廣東省省長梁靈光的陪同下,到深圳視察。這次他是帶著問號南下視察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特區這個決策對不對?特區還要不要辦下去?他要親眼看看深圳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就像他剛到深圳時所說的,“辦經濟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他的這一次廣東之旅,也是他給日後中國騰飛的龍頭經濟特區加油打氣。

鄧小平首次深圳特區行

鄧小平首次深圳經濟特區行,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四年來,特區的建設熱火朝天,已經脫去了原本荒蠻漁村的舊貌,以蛇口為代表的出口加工貿易正蓬勃興起,不一樣的建設場景,不一樣的精神面貌,展現在鄧小平面前。此時的深圳,已經開始向全國輸出先進經驗,確立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地位。“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速度”等提法大膽解放了思想,成為響徹全國的口號;工程招投標制度、依靠銀行貸款搞建設等試驗性做法紛紛為國內城市所效仿,已經成為世界看中國的一扇“窗口”。特別是工業產值,1982 年達到3.6 億元,1983 年猛增到7.2 億元,深圳已和外商簽訂了2500 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 億美元。與1978 年相比,1983 年深圳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 倍,財政收入比辦特區前增長10 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 倍,基本建設投資比新中國成立後30 年的總和增加20 倍。

聽聽,看看,走走,在視察過程中,鄧小平說話很少,主動發表意見也很少,主要是看,是提問,是感受,是理解。應該說,沒到特區之前,他是大方向肯定,但心中不踏實,沒有底。因為當時黨內輿論對特區有不同聲音,一些人把特區工作上的失誤看重了,性質上提高到新條件下階級鬥爭的問題,在黨內高層,對特區發展的快慢、急緩也有不同的爭論。一些老幹部認為深圳的顏色變了,回到了資本主義。有些老同志也強調特區的步子要穩一點,不能太盲目。

1 月24 日下午4 時40 分,鄧小平登上羅湖商業區22層高的國際商業大廈的天台,俯瞰建設中的羅湖新城區。只見60 多幢18 層以上的高樓大部分正在建設中,到處是吊機伸出的長長巨臂,一片繁忙的景象。此時已近黃昏,寒風襲人,80 歲高齡的鄧小平毫不在意,他被眼前火熱的建設情景所感染,心裡熱乎乎的,隨行人員曾幾次要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絕了。

從一路視察的情況來看,小平同志對深圳的發展是滿意的。當他先後聽取了市委主要負責人和蛇口工業區負責人的工作彙報後,默默地點了點頭。這次視察,鄧小平還特別關心和關注年輕人幹事創業,說現代化和幹部年輕化相關,沒有年輕人不行。同時,他還特別關心人才培養的問題。當聽到經濟特區缺乏專業人才時,就指出:“深圳要辦一所大學。這個大學要由華僑和外國實業家來辦,完全用西方大學的方式來培養人才。教員請外國學者來當,請外籍華人來當校長。”

在深圳河畔當時富甲全省的漁民村,鄧小平參觀了村黨支部書記吳柏森家的別墅式住宅和毗鄰的住宅新區,瞭解當地的生產情況和群眾生活情況,提出了讓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重要論斷,並一針見血地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上步工業區的一家電子工業公司,他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這家企業自己生產的新產品,對科技人員的辛勤工作給予鼓勵。

鄧小平首次深圳特區行

在蛇口工業區,鄧小平還視察了微波通訊站,參觀了合資經營的華益鋁材廠和海上旅遊中心。視察完深圳特區後,鄧小平得出了以下結論:特區的路子走對了,開放政策是放而不是收。就像他後來回到北京講到的:“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現在,鄧小平放心了,在他親眼目睹了深圳的發展變化後,欣然提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25 個濃墨遒勁的大字,給了特區建設以決定性的支持,堅定了人們辦特區的決心和信心,也使圍繞著“要不要辦特區?辦特區是對還是錯?”這個長達4 年的是非之爭,有了旗幟鮮明的結論。自此之後,中國的經濟特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變化。

本文節選自《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主編李小甘。

鄧小平首次深圳特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