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什么——通识、科学、职业教育之争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人格的完整,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对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通识教育一般以公共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形式开设。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限定选课范围,比如设置文史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甚至更为细致的划分如经典文学、哲学、艺术与美学、生命科学、前沿科技、世界视野等;另一种模式则没有十分详细的类别划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选修课范围内进行任意搭配、选择,修满一定学分即可。通识教育学分在一流大学占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普通高校一般只占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比例。

大学学什么——通识、科学、职业教育之争

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一般以专业课的形式开设。所谓科学教育是指以专业学科教育为主的教育类型(并不特指自然科学)。科学教育有着丰富的知识内涵,学术倾向明显,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偏向于理论研究,虽然涉及职业方面的内容,但对职业定位较为模糊。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专业学识较为扎实,但有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

大学学什么——通识、科学、职业教育之争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往往为专业课或实践课。职业教育是以工作实操为核心的教育类型,传授的知识、技术围绕具体职业,应用性非常强。培养的人才通常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工程师、职业人才,如程序员、教师、医生、机械师等等。职业教育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培养的人才工作能力强,但个体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易被忽略。

大学学什么——通识、科学、职业教育之争

通识、科学、职业教育之争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包含通识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三者,但侧重不同。一流高校以科学教育为主,同时也十分重视通识教育,以培养社会精英、领袖型人才为任,一流高校具有极强的资源优势与名望,职业教育并不凸显。一般的研究型大学通常重视科学教育,专业设置偏向学科类型(有别于职业类型),穿插职业教育(开设有职业规划课、专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实践课等),对通识教育有一定的学分要求,但占比不高。一般的教学型大学往往以职业教育为核心,为区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偏向职业类型,主干学科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对通识教育学分要求较低,通识课程设置较少。

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自己,在定位所谓“研究型”“应用型”大学时,不应忽略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三者的平衡性,否则所谓“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高级专门人才”都只能是一句空话。高校可以通过增加讲座、加强校企合作、开设网络选修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作为学生个人,也应当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有所了解,在对自己未来学业、职业、生活规划时,注重三者的平衡发展,未来社会只有全面发展并又有所特长的人才能跟上新时代的脚步。

大学学什么——通识、科学、职业教育之争

(更多精彩原创科学、教育、心理类资讯,请关注本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