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喜歡你,我的馬拉松?

拿什麼喜歡你,我的馬拉松?

中國田徑火了。

確切地說,是中國馬拉松火了,只不過,它是以一種近乎荒誕的方式火起來的——蘇州太湖馬拉松賽衝刺階段,中國選手何引麗兩度遇到志願者入場遞來的國旗。在第一次拒絕未果後,她接下了國旗,卻又“丟掉”,也失去了奪冠的機會。

在賽後,圍繞著她丟國旗未果的事件,網絡一律口誅筆伐。不過和絕大多數網絡事件一樣,它在幾天之後出現了發展:由於志願者干擾了運動員的行徑軌跡,她不但無法正確接到國旗,反而有可能丟掉金牌。而針對賽事志願者這種最基本的培訓都沒有做,不作為,也從側面證明了馬拉松賽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甚至亂象。

據中國田協官方資料顯示,從2010年起至2017年,國內馬拉松賽事數量從僅有13場疾速攀升至超500場。馬拉松賽事井噴式發展的背後,是各種問題如雨後春筍般井噴,各種馬拉松版的怪異亂象你方唱罷我登場:比如某馬拉松賽,第一名沒有遇到任何的挑戰,因為除了他,第二名全部被帶跑了其他路線;比如某跑友得意洋洋的曬出自己的號碼簿,結果被告知自己是被人替跑的李鬼;比如某縣城馬拉松開跑,竟然出現三分之一左右的選手受傷的慘烈景象,猝死的情況不絕入耳;比如臨沂馬拉松,拖欠長達半年未發,跑者成了討薪群;就連悠久歷史的北京馬拉松,前幾年也出現了集體撒尿門、存包門等怪異的景象……

這還不算最為極致的情況,之前央視的馬拉松由旗下公司央視體育所轉播,但到了2018年,人們發現上市公司智美體育的跑動中國取而代之,原因是走了高層路線。不好的消息是,因為高壟斷帶來的馬拉松佔屏費,隨後收費更貴。

從某種意義上,馬拉松運動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極限運動,而變成跑者的時尚標籤,一張社會名片,還是對於一個城市綜合性質的比拼,檢驗一座城市安全、醫療、交通、城管、旅遊等等層面的綜合運轉能力的“試金石”。正因為如此,馬拉松已經成為一種奇貨可居的生意,圍繞著各個產業鏈條的生意就增長了,比如培養肯尼亞黑人跑團各個賽場拿金牌,比如從公安消防到轉播各方面的卡要,比如片面擴張規模而出現補給跟不上,比如人員沒有任何培訓就匆匆上馬,再比如有關方面專門出現了審批馬拉松賽事的部門。

馬拉松賽事充分開發商業屬性,本不可厚非,但龐大的馬拉松賽如果片面走向逐利的不歸路,則並不是什麼好事兒。作為一個賽事,除了賽事組織方專項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運作規律,和國際慣例接軌等舉措。更主要的,是永遠將馬拉松跑者放在主體位置,永遠傾聽普通跑者最真實的聲音,故事。

某些時候,當賽事參賽者不僅僅是宏大的數字,不僅僅是簡單的分母,什麼時候我們的跑者能對跑步具有敬畏之心,什麼時候我們的從業者並不僅僅是看熱鬧,而是真正能遵從賽事規律,那我們一定會出現在歐美馬拉松真正跑馬圈地的繁榮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