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不断丧失天子之位的恶性循环

周天子:不断丧失天子之位的恶性循环

战国时,天下的主角已经是战国七雄了,不管是土地、财富、人口,周天子都没有与战国七雄相提并论的实力,已经彻底沦为一个橡皮图章了。自从三家分晋,周天子承认他们是诸侯。后来魏国又代齐国请封,田齐也位列诸侯,原有的宗法礼仪制度已经破坏殆尽。春秋末年:周王室领地已经很小了,西周是国野制度,一个国都加若干野邑。春秋时有了县、士大夫封邑,这些县邑都是点状分布的,他们服从于氏族的族长。

周天子:不断丧失天子之位的恶性循环

到了战国郡县制成为主流,国家对地方控制力度加强,氏族政治开始逐渐让位于封建专制。所以,如果在春秋时,还有很多在野之地可以被圈占(当时的中原确实有很多蛮夷,如翟、狄、陆浑等住在现在的河南一带),那么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土地都已经被划入了各个诸侯国的国界,成为事实上的国土。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此时再想圈占,等同于开战。那么周王室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向七大社团去强夺土地呢?很可惜也没有。

周天子:不断丧失天子之位的恶性循环

春秋时打仗,大家多少还遵从古礼,比如对手逃走,只要跑了50步,就不能再追击了。这是因为春秋时,能够当兵打仗是国人(贵族)的权力,野人只有提供军赋的义务,因此春秋时国家的常备军一般都不会很多,而且大家都贵族,做事留一线,日后好想见,基本都不会往死里打。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军事学发展迅速,兵不厌诈成为主流,不管是国人还是野人,都要当兵打仗,动辄斩首数万。

周天子:不断丧失天子之位的恶性循环

周王室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根本经不起几次折腾。中原各国都是带甲数十万的大国,最后周王室全国人口也就只有6万人口,就是几个比较大一点的村子而已,早已失去了翻盘的可能。整个战国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上,牛耕技术的普及使得氏族集体生产成为过去,家庭生产成为主流,这使得各个诸侯国能够编户齐民,使得国家对经济和户口的掌握程度远超以往,诸侯国的实力因此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在政治制度上,周王室的坚持宗法分封制度,政府官职都是氏族内部分封所来,多为世袭。

周天子:不断丧失天子之位的恶性循环

战国各个诸侯国开始打破世卿世禄制,开始有布衣将相登上历史舞台,各个诸侯国都在延揽人才,积极变法,参与大争之世。战国出现的这些变化,使得夏商周以来的氏族封建社会、宗族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地主封建社会,整个社会都在剧烈的调整期。在这样的调整期内,会产生很多机会,许多后来居上的诸侯国,就在这一期间获得很大发展。比如秦国,就在战国时以商鞅变法而奠定了一统六国的基础。求变,是战国时期的主流价值观,而周王室则有太多的政治包袱,作为宗法制度的始作俑者,周王室成为宗法制度最后的屏障。各个诸侯都能兼并,唯独周王室不能兼并。为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天子:不断丧失天子之位的恶性循环

天下不管分给了谁,到最后都还是周天子的。然而,这仅仅是名义上。可是如果周天子不满意这样的分封状态,那么,周天子可能连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名分都不会存在了。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尊的可是推崇分封制度的周天子,而不是意图一统一下的周天子。此外,周王室作为礼乐制度的创立者和既得利益者,天生具备保守主义的倾向。天下已变周未变,世代都已经发展到长平之战那种百万大军厮杀的时代了,周王室还在破败的宫殿里演奏着雅乐正音。保守主义的倾向,使得周天子在战国时期那样的大争之世,不具备争雄的野心。周天子真正有中兴的时机,时在春秋初期周平王东迁之后的100年间。

此时不管是秦国、晋国、齐国、楚国都还在国家初建,内部不稳时期,而周王室是有600里地的大国、强国。彼时的周天子还有六军可以出征,国家实力尚可,如果此时改弦更张,积极拥抱时代的大变化,那么周王朝中兴未必没有可能。然而,周王室内部100年内连续3次发生内乱,牵扯了周王室大量的精力,使得周王朝错过了春秋初期的发展机遇。而且作为亲亲善恩制度的创建者,自身王室内部不停发生内乱,这让周王室在诸侯国心中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低。而且周王室自身无力平乱,只能借助诸侯国的力量。

周天子:不断丧失天子之位的恶性循环

作为有功于王室的诸侯国,周王室不得不将自己的领地再次分封出去,以至于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到了周桓王时期,郑庄公还抢收周王的庄稼。周天子气愤不过要来打郑庄公,结果没打过,还被郑庄公射伤了胳膊。连自己的领地都不能护卫的周天子,自此威望大损。那些有识之士,怎么可能会选择这样一个垂垂老矣,有着众多的政治和历史包袱的政体来施展治国的报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