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未必。以西安名小吃為例,老孫家羊肉泡饃、白雲章餃子、新中華元宵、西安飯莊葫蘆雞、黎明泡饃館泡油糕,這幾家都在東大街;竹笆市樊記臘汁肉、五味什字韓家湯圓 、鼓樓什字鍋貼、大麻子餛飩;這幾家都在西大街;二府街口王記粉湯羊血、桃李春金錢油塔;又都在北大街。由此看來西安老字號名吃基本上都分佈在城內大街面上,難怪這些名家名氣那麼大,年代流傳那麼久遠。

我從小東關長大,西安幾家名吃雖然遐邇聞名,但對我來說,似乎距離很遠,唯有對老東關吃貨情有獨中,銘記在心。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出了大東門,東關正街鋪面林立, 車水馬龍,過往客商川流不息,市場一片繁榮,隨之帶動了飲食行業的發展。街道南擺子(南側)的“永興館”炒菜,東關甜食店的元宵,北擺子(北側)的東關牛羊肉泡饃,四季食堂的水盆大肉,經常是門庭若市,食客絡繹不絕。

正街散落的幾家菸酒鋪也沒閒著,別有一番景象。高高的櫃檯上幾樽酒罈,小黑瓷碗擺放整齊,幾隻量酒的提子,一兩二兩大小不一。這裡沒有酒席桌上面紅而赤的划拳吆喝,更沒有當今酒吧間燈紅酒綠的搖曳氣氛,有的只是那幾位喝酒老漢靜靜站立的身影,喝酒老漢一隻胳膊搭在櫃檯上,旁邊一隻手端著一個小黑瓷碗,沒有任何下酒菜,有的只是那半碗燒酒,老漢嘴唇輕輕貼著碗邊,一點點的咂著碗裡的燒酒,嘴裡不停的發出咂吧的聲響,時不時的還屏住氣息嗅著碗裡漂出來的酒香,好像不是用嘴喝酒,而是要用鼻子把這碗裡的酒香全部吸入腹中,二兩燒酒下肚,得有半個時辰工夫,喝酒老漢一個個都是那麼悠閒又那麼自得,給熱鬧的東關大街憑添出另一番韻味。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東關正街東頭,雞市拐是東關最熱鬧的地段,這時公共汽車已通到雞市拐,三分錢一張車票拉近了東關和市中心的距離,也給雞市拐增添一份景色。那裡名家小吃一家挨著一家,西北角有家李闊久(音)臘汁肉夾饃,其人身材高大,廚藝高超,肉夾饃在東關首屈一指,顧客進門,招呼一聲,拿起打好的白吉饃,刀子劃開,切下一塊肉,只是啪啪啪三刀,夾入饃中,咬一口,香噴噴,油汪汪,饃酥肉爛,香氣四溢,那象現在,肉剁的如餃子餡一樣,糟蹋行當。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李闊久還很會做生意,附近熟人拿來豬耳朵、豬頭肉等洗乾淨的豬下水,栓上標記,免費煮熟,別人生肉拿來,香噴噴的臘汁肉提走,店裡落得肉湯濃厚,皆大歡喜。肉肥湯汪熬出來的臘汁油自然更香,老東關的住戶愛吃他家的臘汁肉,也喜歡買他家的臘汁油,我家有個小黑瓷罐,就是專門盛臘汁油的,雞市拐買上一斤臘汁油,平時捨不得吃,家裡來了客人,挖上一小勺臘汁油攪人飯鍋,一鍋的飯菜立碼香味四溢。剛出籠的熱蒸饃,掰成兩瓣,臘汁油薄薄抹上一層,再灑上一點鹽,咬下一口,連生日都忘了。

一晃幾十年過去,2006年,我曾在互助路看見一家東關李記肉夾饃,進去買了一份,和店主聊天,原來是李闊久的重外孫開的店,味道還真不錯,再過一年,拆遷不知去向。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雞市拐還有兩家挑擔美食,一家是疙瘩油茶,一家是棗模糊,兩家都住在索羅巷,挑的扁擔一模一樣,年代久遠,烏黑髮亮,兩頭高高翹起,形如彎弓,一般沒有工夫的人還真挑不了這樣的擔子。賣疙瘩油茶的高挑個子,光頭鋥亮,說話幹板,吆喝聲不斷,油茶味香,關鍵是盛滿油茶後再加入那一勺麵疙瘩,麵疙瘩形似普通丸子大小,咬在嘴裡又酥又香,喝一口油茶,就一個疙瘩丸子,那叫一個香啊!

據我所知,在西安只此一處,別無他家,哪天主人歸天,疙瘩油茶也就絕了後。賣棗模糊的老頭,低低個子,胖胖的,圓腦袋,說話低調,棗模糊喝在嘴裡又甜又粘,喝完嘴角總沾一圈糊糊,要伸出舌頭添乾淨。改革開放後,電視廣告曾有棗模糊廣告,我買了一包,衝了一喝,卻怎麼也喝不出幼時喝棗模糊的味道。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雞市拐還有兩家挑擔美食,一家是疙瘩油茶,一家是棗模糊,兩家都住在索羅巷,挑的扁擔一模一樣,年代久遠,烏黑髮亮,兩頭高高翹起,形如彎弓,一般沒有工夫的人還真挑不了這樣的擔子,賣疙瘩油茶的小名叫“喜”,高挑個子,光頭鋥亮,說話幹扳,吆喝聲不斷,油茶味香,關鍵是盛滿油茶後再加入那一勺麵疙瘩,麵疙瘩形似普通丸子大小,咬在嘴裡又酥又香,喝一口油茶,就一個疙瘩丸子,那叫一個香啊。就我所知,在西安只此一處,別無他家,隨著主人歸天,疙瘩油茶也就絕了後。

賣棗模糊的老頭叫王向榮,低低個子,胖胖的,圓腦袋,說話低調,盛棗模糊的木勺高高揚起,又輕輕落下,動作美如音樂指揮家的指揮棒,滿滿一碗棗模糊喝在嘴裡又甜又粘,喝完嘴角總沾一圈糊糊,要伸出舌頭添乾淨。改革開放後,電視廣告曾有棗模糊廣告,我買了一包,衝了一喝,卻怎麼也喝不出幼時喝棗模糊味道。緊挨著這兩家擔子的就是東關有名的“掉渣油糕”攤子,炸油糕的是老兩口子,炸出來的油糕圓嘟嘟,胖乎乎,油糕糖餡中核桃仁、花生、芝麻樣樣俱全,嚼在嘴裡滿口香甜。買上一個油糕,剛挨著嘴邊,酥脆的外皮就一片片掉落,“掉渣油糕”名氣由此而來。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老西安人談起吃油糕總會開玩笑說:吃油糕燙胳膊,說的是吃熱油糕時,一口咬下去,油糕糖餡流出來滴到手心,燙的受不了,一著急就用嘴舔,這邊還沒舔淨,那邊餡又流出來,滾燙的糖餡順著揚起來的手臂流到胳膊肘,疼的人哇哇叫。

說是個笑話,還真有這樣的吃相。在雞市拐吃“掉渣油糕”你就放寬一百二十個心,炸油糕老漢有他的絕招,客人油糕攤一坐,老漢揀起一個剛出鍋的熱油糕小案板一放,拿起小菜刀,只聽咔喳兩聲輕脆響聲,油糕被切成四瓣,盛入小吃碟,遞至客人面前,但見那碟子裡圓鼓鼓的油糕上半拉已分成四瓣,下半拉挨碟子的那面卻似連非連,似斷非斷,最下層的薄酥表皮完整無損,裡面的糖餡一點也流不出來,客人只要用筷子輕輕一撥就能夾起一瓣放入嘴裡,不怕燙到嘴巴,更不用擔心燙著胳膊肘。到雞市拐品“掉渣油糕”美味,賞刀切油糕功夫是當年老東關人的一種享受。時至今日,都過了快六十年了,我們幾個老東關的同學、發小聚在一起談及香甜的“掉渣油糕”和切油糕的工夫還都贊談不已。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從雞市拐往北大約100步,往東有一條巷子叫索羅巷,巷子口有一家醪糟攤子,風箱叭嗒叭嗒,爐火呼呼呼呼,銅瓢、銅勺噹噹噹當撞擊聲匯聚成一場打擊樂,也就無需攤主再高聲吆喝了。攤主是一位瘦瘦的老頭,只見老頭一隻手拉風箱,一隻手往銅瓢裡不停的加水,添醪糟胚,一碗碗香噴噴的甜醪糟端到顧客手裡,有的想喝雞蛋醪糟,就往瓢裡再打一個雞蛋,淡黃色的蛋花漂在白色的醪糟湯裡,好看又好喝,最拿手的還數醪糟煮甑糕,旁邊甑糕鍋裡操上一碗甑糕,順手用醪糟一煮,醪糟的醉味,甑糕的糯味,紅棗的香味匯合一體,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出來。

這就是東關乃至全西安有名的徐家醪糟。徐家醪糟有名,稠酒更是一絕,尤其是黃桂稠酒更是稠酒中的精品,奶白色的酒中星星點點飄浮著幾粒淡黃色的桂花,酒香、花香,沁人心脾。徐家兄弟之一原先在八仙庵對面八食堂做稠酒,後來調到西安飯莊,從此西安飯莊的稠酒譽享全城。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說到這裡,不由人還得再囉嗦幾句,甑糕是古城西安獨有的傳統美食,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甑糕鍋,東關最有名的就數雞市拐西北角的那家甑糕。西安正宗的好甑糕首先講究的是要上好的糯米和大紅棗,頭天晚上將泡好的糯米、洗淨的紅棗在鍋裡一層層碼好,一層糯米一層紅棗,一鍋甑糕從頭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整整一夜工夫才能蒸熟,揭開鍋大棗鮮亮的紅色滲入晶瑩透亮的糯米,紅棗糯米香味交錯撲鼻而來,糯米筋糯紅棗香甜,這才是道地的西安甑糕。不知何時,傳統的大紅棗演變成蜜棗,如今,滿街的甑糕鍋掛的招牌都聲稱是西安正宗蜜棗甑糕,面對這些,我只能長嘆一聲:老西安的甑糕已經轉窩子了。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出了東關街面,還有一些遊街串巷的小吃。現在興慶路什子西北角,也就是鐵十五局所在地原有一個小巷子,只有七、八戶人家,叫小莊,有一個賣炒杏仁的,老漢瘦瘦的,穿一件黑色長袍 ,咋看都象舊時私塾先生,挎一隻小籃子,裡面裝著炒好的杏仁,一邊走一邊吆喝:杏約(杏藥)。東新巷南口有一家賣綁幫肉的,老漢個子不高,花白頭髮,有點駝背。每天上午操作,下午拿出來賣,一隻胳膊挎著竹籃,手裡拿著油光發亮的木梆子,另一隻手執同樣油光發亮的小木棒,一邊走一邊敲擊梆子,“梆、梆”的聲音傳遍了整個街道。籃子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梆梆肉,經過燻烤的小腸,肥腸,豬蹄,豬肝,還有一分錢一隻的雞爪,色彩鮮明,黑裡透紅,紅中透亮,十分誘人,還沒走近肉攤,那一股股用特殊木材熏製過的肉的香味就撲鼻撲來,引的人哈啦子滿嘴流,不由的你不買。

西安街頭每天早上都有炸油餅,看到這些炸的薄薄的小油餅,就想起小時候在東關吃過的油餅,從索羅巷往裡走,向北有一條小巷子,叫太平巷,巷子中段路西有一家炸油餅的,店主是個中年男子,一隻腳有點跛,人稱跛子油餅,他炸的油餅有老碗口那麼大,足有一小拇指頭厚,且油餅炸的皮是皮、瓤是瓤,皮酥瓤軟,咬下一口,其香無比,那時只 賣幾分錢。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老東關的吃貨,琳琅滿目,花樣繁多,並不都是肉呀油呀的也是講究粗細搭配的,在東關最東邊東梢門下坡地方,就有一家挑擔賣苞谷麥仁的,扁擔一頭大紅木盤上整齊擺放著碗筷小菜盤子,另一頭座著沒有鍋耳子的鐵鍋,鍋中盛著滿滿的一鍋熬好的苞谷麥仁,麥仁湯微黃清亮,麥仁粒爛而不碎,大熱天從東梢門進城,路過這裡,來上一碗苞谷麥仁,煎(熱)的涼的沙溫的,愛喝啥有啥,就上一碟自己密制的鹹菜,解飢解渴,就別提有多麼爽心啦。

西安舊事:王永生:老東關美食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

熬苞谷麥仁也是一門絕藝,材料用的是整個的玉米顆粒,玉米粒皮要搗的乾乾淨淨,還不能搗成破碎半拉,火候掌握要恰到好處,玉米粒要熬爛,麥仁湯還不能渾。賣苞谷麥仁的老漢姓張,中等身材,黑黑瘦瘦,原來一家窩居在東梢門附近的土城牆洞裡,後來才搬到竇府巷,可惜他的兒子毛娃沒有繼承他的手藝,老漢走後再也喝不上這麼美味的苞谷麥仁。

幾十年過去了,我已步入花甲系列,但是幼時的一些美好回憶總是遊蕩在腦海裡,老東關的一些美食吃貨好像昨天還品嚐過,撲鼻的香味久久沒有散落。

作者:王永生 二〇一七年七月九日初稿;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