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農賣滯銷的米易番茄,我朋友終於虧了幾十萬

我的朋友樂羊網的羊叔,最近挺鬱悶的。

你大概之前也聽說過“四川米易番茄滯銷”的事,

“米易告急!15萬噸番茄滯銷!果農都哭了”,當地沙瓤番茄一度跌到三毛錢一斤,“一揹簍只夠換一碗涼麵”,甚至還出現了整車紅彤彤的番茄被倒掉的揪心畫面。

扶農賣滯銷的米易番茄,我朋友終於虧了幾十萬

很多自媒體、電商打出了“一杯咖啡的錢就能幫到農民”的口號,在網上推銷當地番茄。

我的朋友羊叔是做電商的,之前賣臍橙、賣大棗,事業做得風生水起。2月27日,羊叔去四川考察,就有當地合作人發來米易縣的西紅柿嚴重滯銷的新聞,建議羊叔也能盡一份力。

之後,羊叔到米易縣大致瞭解了一下行情,在平臺上公佈10斤19.9元的助農價,開始打廣告。不料,這就把自己套了進去。

扶農賣滯銷的米易番茄,我朋友終於虧了幾十萬

等羊叔回到成都後,事情就有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首先,當時羊叔助農心切,也沒有和當地收購商形成最終文字協議,而因為全國對米易西紅柿滯銷的關注,當地採購價也節節攀升,從三四毛錢漲到了1.5元,比考察時候已經漲了5倍。

其次是對於番茄的採摘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品控出現嚴重失誤。原本售價19.9元的番茄,最後的成本高達32.5元(西紅柿+快遞費+網套+箱子+人工+損耗),這意味著每賣一單就要虧12.6元,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羊叔看著全線飄紅的銷售業績,卻怎麼也開心不起來。

類似的扶農商業項目,弄得企業很尷尬的事還有不少。2016年,廣東徐聞縣菠蘿滯銷,天貓電商“笨鮮生”因為幫助銷售,賣出60萬斤菠蘿,結果把自己賠得倒閉了,原因是:農民坐地起價,成本高漲,代辦摻雜三分之一熟果,導致爛果畸高,消費者要求退款。

扶農賣滯銷的米易番茄,我朋友終於虧了幾十萬

首先,不該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當事農民的“見錢眼開”“坐地起價”。

作為市場主體,農民也是價格的接受者,之前是三毛一斤賣不出去的番茄,在媒體廣泛報道之後,地頭採購數量飆升,價格自然會上漲。農民本身沒有多少議價能力,去故意操縱果價上漲;當然也不會在得到全國關注收購價上漲之後,還按低價賣果。

其次,羊叔、“笨鮮生”這些電商在扶農賣果時,本身也有不少失誤的地方。比如,羊叔是農家子弟出身,急於想幫當地賣果,沒考慮“滯銷期”果價會上漲,前期沒通過合同鎖定價格,就開始在網上打19.9元的廣告,結果在番茄價上漲5倍之後,只能虧本賺吆喝。

此外,電商搞扶農項目時對於農產品的品質、物流控制的難度估計不足。

米易縣是攀枝花市下轄的重點扶貧開發縣,交通物流不便,最終導致物流成本攀升超出預算;另一方面,番茄的採摘人工成本較高,而且每個番茄都要套袋;米易番茄以沙瓤聞名,吃口好,但壞果率很高,直接引爆用戶投訴。

很多扶農始於煽情報道,甚至有的就是一篇刷屏10萬+文章,大家都是熱血激情地想幫幫當地農民。但是事情的傳播效果和範圍,可能大大超出當事人的準備和能力。

2016年1月,南開大學農夢成真團隊曾為山西臨縣紅棗滯銷寫過一篇“爆款”文章,結果訂單大大超出團隊的處理能力,團隊不得不“求饒”。

扶農賣滯銷的米易番茄,我朋友終於虧了幾十萬

當年農夢成真拍攝的大棗落地沒有人採購的照片

事實上,農產品一旦滯銷,就發動輿論攻勢求助,本身就是一種惡性循環。你在網上搜索“西紅柿滯銷”,就會發現米易番茄滯銷風波平息之後,全國很多地方還在上演類似的故事:

“幫幫他們!蒼南6萬噸番茄滯銷 農戶含淚賤賣”“雲南2600多畝番茄滯銷,16000多斤運到珠海,被搶光了!”“(岳陽)君山區福星村40萬公斤西紅柿滯銷”……

扶農賣滯銷的米易番茄,我朋友終於虧了幾十萬

破解“扶農尷尬”,首先還是要尊重市場規律,農產品滯銷本身就是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在問為什麼賣不出去之前,先問問:當初該不該種?誰拍的板?

不能等到滯銷已成定局,才祭出煽情牌,要求全社會扶農、發善心來賣農產品。

扶農不是扶貧,農產品滯銷、跌價,固然讓農民傷心,但畢竟不是天災人禍,不能想當然地等“救助”。

其次,扶農項目不能搞道德綁架,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要量力而為,對於農產品的物流、品質以及議價權有把握才能出手,否則好心可能辦了壞事,自己虧本,農民不領情,消費者面對劣質產品也要投訴。

事實證明,在電商平臺上賣好農產品,比寫一篇煽情的扶農10萬+文章難得多。

扶農項目固然有公益色彩,但不是做慈善,首先要符合商業邏輯,該訂合同的訂合同,該對農民做出約束的,一點不能馬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