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老人身上充满了戾气?

凤凰涅槃2504442


我在离职前从事的是医务工作,主要是在针灸科,中医嘛,外加那阵子养生堂大热,自然是一些大爷大妈比较信赖,所以我工作中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老年人。


每天来科室扎针的光老年人就有五六十人,所以可以想象我的工作坏境是多么“磨人”,但我也收获了很多爷爷奶奶粉儿。

我觉得题主用的“有些”两个字很贴切,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戾气重,也并不是只有老人才戾气重。

我觉得回答“为什么有人戾气那么重?”比较妥帖。

我接触的那些,无论老中青,有的甚至从来到医院就莫名暴躁,无理,张口就骂人。更过分的还会叫人来打群架。

但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去劝架的也是老人居多。

我觉得那些戾气重的人:要么受慢性疾病的折磨;要么就是对生活对社会不满;要么就是独自一人生活孤僻乖戾,要么就是压力大敏感等等等等。

生活的打磨都或多或少的让我们会时而愤怒,只不过有的人敏感度低,有的人一点就着。我们无法要求他人如何如何,如果是你的朋友亲人,你可以帮助他(她)找到生活的美好之处。如果是陌生人那就不要跟他争执,不要激化矛盾,不理他自然就好了。

但如果他的戾气会让他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的话,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还是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

我们终有一天也会老去,多善待自己吧!


白土豆土豆白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坏人变老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与所谓“坏人长寿”悖论毫无关联。

“老人变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并不代表老人整个群体。

网络冷暴力对准老人信口雌黄,作为已是日落(反用)江花红似火的夕阳人只会淡然一笑。尤如看着自己口中吐出的一个个烟雾圈圈在缭绕中淡去。

经历了一生是是非非,有谁去在意那些扯淡,骚扰自己宁净之心呢?!

但有些老人原先很善良、很朴实、很懂礼仪……,为什么老了,老了却生出一股戾气来?

此次回故乡的一次老同学聚会中,一位老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此人原来在班里很活跃,是文娱委员。但此时在酒桌上一声不吭,闷头喝酒。有人与他讲话、打趣,他莫名其妙地怒怼人家。中途甚至愤愤退席。

后来才知,他的一对子女不孝顺,他与老伴退休工资极低,只够勉强度日,前时老伴病重住院,二个儿女互相推诿,不出钱,而且都借口忙,不来医院照顾老人。这位老同学一年多来,四处筹钱,日夜守护在医院。早已疲于奔命,力不堪待。

可老俩口为了一对儿女在大城市待下去,卖了祖宅,花光了一辈子积蓄,给二个子女在城市买了商品房……。

如今?

再善良的人逢此变故,谁能没有怨气、甚至戾气?

在这个人人向钱看的社会里,各种不良风气尤如田间杂草顺势疯狂生长,而淹没了正常的庄稼。

不论是师德、医德、尊老爱幼、诸多方面社会公德……,无不在退化、淡化、甚至消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正被慢慢销蚀。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有一天我们这个民族的根没了,我们这个民族还能存在乎?

我希望不论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解析问题要动脑子。不要盲目跟风。要善于解剖表象,揭示实质。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水到渠成。

还是那句老话:

脑子是个好东西,但要会用。




孤峰散人


老年人身上的戾气是一种自然规律,也叫加龄臭。在50——60岁后以男性为主,女性较少,因女性的汗液和皮脂与男性相比较少,雌性的荷尔蒙分泌具有抗氧化作用,所以女性的休戾比男性轻,但女性闭经后也会有这种倾向。男性的汗液皮脂分泌较旺,雄性荷尔蒙促使皮脂分泌,所以男人的体臭较重,也就是老人味。但是,老人味要这样可以预防减轻呢?老人要加强个人卫生,少出汗,勤洗澡换衣,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这样可以适当减轻老人味。所以年轻人不要歧视老年人身上的异味,当你老了也会发出这样的味道,这也是人一生的自然规律


远航39185811


关于有些老人身上充满戾气的问题,我来谈些个人看法。

人人都会老的,这是自然规律。老人都是从幼童、少年、青年和壮年活过来的,人的一生由小到大直到老,经历了漫长生活道路,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老人是全社会的宝贝。
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国家也对老年群体做出特殊保护,专门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一些地方也立法对老年人予以保护。国家在退休制度上也对老年人予以倾斜照顾。全国有“老龄委”等专门机构,公办和民营的“敬老院”、“养老院”遍布各地。老年人在医疗、乘车、游览公园景区等都得到了优惠照顾。可以说,在社会上形成的“爱老、敬老、养老、助老”良好风尚,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

现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有资料显示,自1999年开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据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在这么庞大的人群中,出现一些个别少数的为老不尊、违法犯罪的老年人不足为奇,但绝大多数的老人是好的。不可否认,这些辛勤工作、奉献一生的老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身上有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宝贵经验。追根溯源,我们人人都有父母祖辈老人,他们在几十年生活还不富裕时,将我们含辛茹苦抚育成人,当我们成人之时,老人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黄昏独自愁”,我们下一辈难道没有理由去尊重和关爱吗?!在老人渐渐老去,我们难道没有责任去抚养和照顾他们吗?!多些理解,多些换位思考,做人要知感恩,要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敬重老人,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当然我们不时看到,社会上有少数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品行不端和违法犯罪的老人,就像任何群体、任何年龄段一样,都有良莠不齐的人。但一些媒体或人,抱着偏见和别有用心,对老年人群体发生的个别事件,肆意放大故意歪曲,败坏整个老年人形象,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是极端不道德的。

欺凌老人,打骂老人,不赡养遗弃老人,不仅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是道德败坏、人性丑恶的表现。作为老人则要自尊自爱,活到“耳顺之年”后,虽然身体机能减弱,行动不便。思维和认知能力下降,可能生活困境烦恼,对新事物难以接受等原因,但这些都不是胡作非为的理由。做人是一辈子的事,人的名誉胜过金子。我们“从心之年”的老人,不可随心所欲,要检点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更应该为人师表。万不可一时糊涂,丢人现眼做出荒唐的错事,给家人和子女丢脸败誉,让他们羞臊难以抬头。对老年人中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应该予以谴责和依法制裁。但要掌握个度,分清个别和全部、少数和多数等关系,不能一窝蜂的予以诋毁,用网络暴力去伤害老年群体,丧德丧心,其心何忍?!

要明白,老年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愿我们的老人自尊自爱、慈祥善良。也愿我们的社会,对老人多一些关爱、理解和宽容。


伏龙苏


不同年龄的心理变化,与人品及素质有关



青青兮子衿


我认为充满戾气的人都是缺乏关爱的人。如果每个老人都在被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人关爱,他为什么还会有不满足呢?拥有很多关爱的老人,心情会很好,人在心情好的情况下,会愿意理解同情他人的。

家里的老人,你确定你给了他想要的东西吗?给足够的陪伴了吗,给足够的理解了吗?

多久谈谈心,多久一起用餐?对于丧偶的老人想寻求另一半时,真的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了吗?还有很多细节,我们是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好运0601


强烈的心理不平衡,身体衰老无力,病痛折磨烦躁,儿女忽视孤独,物价飞涨钱紧,社会忽视无望。长期在这种境遇里人能无戾气?



遂心010


我通过自己周边发生的人和事情得出的我的观点是老人变坏了,对一些不能满足他们要求的,他们就闹,耍无赖,理由就是,我反正这么老了,闹成了就是得好处,闹不成也不承担后果,一句话我当时糊涂就算了。社会对所谓弱势群体执法倾斜纵容了人性的恶。


凤凰涅槃2504442


确实有些老人,倚老卖老,但毕竟少数,而且极奇的少!不要老拿老人说事,不感觉无需聊吗?一个文明法治的社保,就要对老人抱以文明的宽容,谁?没有老时?


痴叟汉江


人老了,不仅各种疾病缠身,而且脑子也在退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也大大减退。所以就会做出些有违常理的事,年轻人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因为老人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