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古人說的不是現代普通話,為什麼古詩詞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依然押韻呢?

yuanyuanaiyl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先要知道什麼是普通話。普通話

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 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說白了,普通話也是漢語言的一部分,是現代人為規範了的漢語言。古詩詞當然也是漢語寫的,同是漢語讀起來押韻有什麼奇怪的?相反倒是應該奇怪為什麼好多古詩詞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那主要是因為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好多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普通話的推廣取消了古漢語的入聲字,使許多押入聲仄韻的古代名篇現在讀來也不押韻。如柳詠的《雨霖鈴》、岳飛的《滿江紅》。再舉一個平韻的例子吧: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如果讀之前不知道作者,你會不會覺得這首詩更像是哪位新手的信手塗鴉?事實上他是宋代著名詩人陸游的名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第一首,第二首相信許多人都讀過: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九品墨香


問題:既然古人說的不是現代普通話,為什麼古詩詞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依然押韻呢?

.......

前言

這個問題問的是押韻,首先,古詩是一種押韻的文體。除了個別現代詩以外,詩都是押韻的。但是有不少古詩今天讀起來卻不押韻。

一、那些不押韻的古詩詞

上學的時候,最奇怪的就是蘇軾《念奴嬌赤壁》,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還有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其實這些詞都是押韻的,例如滿江紅這個詞牌有仄韻、平韻兩體,岳飛的《滿江紅》也是入聲韻,在詞林正韻中,押韻【第十八部】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

讀起來怪怪的還有: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是翻譯過來的漢語,其發音當然也是押韻的。敕勒歌是一首換韻的古詩,當時的詩歌是以口語押韻,後來的人依據口音編制了韻書,這首詩前半首押“馬”韻,後半首押“陽”韻。

二、為什麼古詩詞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依然押韻呢?

為什麼古詩今天讀起來大部分是押韻的,這就要感謝那些編制韻書的人了,自從隋朝人(早一點的魏晉時期也有一些影響不大的韻書)制定了比較完備的韻書以後,詩人作詩一直延續著使用韻書的傳統。

特別是科舉考試以官方的韻書為標準,考詩賦的時候,押韻和平仄都要依照韻書,否則被稱之為落韻,例如這首唐朝錢起的試帖詩,通篇押韻九青:

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其實是詩韻的發音與生活中發音有很大不同的清朝,考試的時候依然如此,下面是一首五言八韻16句的試帖詩,如《陰陰夏木囀黃鸝》(李惺,嘉慶丁丑翰林)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 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帷;

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 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

坐宛遮雲母,歌能鬥雪兒; 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

楊柳三義路,櫻桃四月時;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

第十句,歌能鬥雪兒,兒,普通話發er,有的方言發ni、yi,就是近似於古音的發音。倒數第二句,幽情煩鼓吹,吹,這裡是仄聲,與今天的一聲也不同,這也是用的古韻書的發音。

其他的字我們讀起來都是比較符合今天的 普通話了。

結語

我們今天讀詩依舊押韻,是因為我們的傳統一直沒有被割裂,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民族自信,能夠折服和融合外來文化。所以歷朝歷代的詩歌所用的韻書經過多次改變,沒有脫離傳統的音韻系統,一直傳到了今天,切韻、唐韻、宋朝廣韻、平水韻、清朝佩文詩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估計四川人會說四川話最押韻,河南會說河南最押韻,廣州會說粵語最押韻。

其實很簡單,流傳下來的一定是押韻的,不押韻的基本上被淘汰了。

下面這首古詩就會改變各位三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金典之句是:低頭思故鄉。但鋪墊之句是:舉頭望明月。

但李白開始寫的是舉頭望窗臺(還是窗戶),後來被後人改成牆,山,最後才改成明月。所以這詩才有兩個明月。這就是詩歌,詩歌是不斷變化的,為了更好,更押韻,所以不斷更新。


yyyysssswwww


逍遙賦

劉曉林

擊水三千,振翮九萬,莊子言鯤鵬也。江海雖大,當窮際涯。蒼穹雖渺,亦有畛域。然宇宙疆限,孰能作精微之辯哉?

心是主人身是客,古今一同。山隱滄桑水隱柔,春秋有異。四海瑰圖,王孫未能盡覽。六塵純情,漁樵豈可俱嘗?尋良方以啟真空,伴高士以通妙有。剎那天開,花枝春滿。疑睹之虛幻,詫聞之恍惚。笑與萬類,語與百屬。夢與千載,遊與億秋。若此者,逍遙也。

雲上天闋,書外尋書。心內方壺,身外化身。非無視所處,實遵循所思。俗雅同在,宏微並行。諳現實之混混,究法理之鑿鑿。任海雨天風,一葦獨行。披星戴月,千帆齊發。移三山五嶽於雙袖,囊八索九丘於六神。自造清涼,無佛無我。訇然中開者,與天為徒也。

天馬行空,弗避廟堂。稊稗藏道,猶思江湖。著華章於點室,寫妙卷於疏窗。平視巨擘以攜時賢,常挽支手以參前修。或嘯傲於貴胄,或抱擁於青褐。臥軒吟詩,花開花落。振袖拂星,雲捲雲舒。入世出塵,一呼一吸。菩提自植,自觀自在。

神定,春夏秋冬不昧。心安,東南西北皆好。九天居士巳月援翰,瞬時以成《逍遙賦》。理絕百代,意凌千載。吞吐《南華》,戛然高邁。


劉曉林九天居士


其實唐以前的古人,不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他們用不著按官定的詩韻去作詩,那時的詩韻叫《廣韻》。以後有了官定標準,大家當然以什麼【平水韻】、【詞林正韻】來作詩、填詞了。所謂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也!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按自己的家鄉話去作詩填詞的。特別是用韻方面。請看王力的《詩詞格律》p148,:"其實在某些詞人筆下,第六部早已與第十一部相通;第七部早已與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語音發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響。”。應該闡明的是,對於當年(民國前)用什麼語言去朗誦詩詞,根本就沒有人去爭論。也從來沒有人去爭論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有一出改編自瓊劇的粵劇,名叫《搜書院》。裡頭有一首《風箏詞(臨江仙)》:不羨紅絲牽一線,扶搖直上遙空。幾曾愁夢繞芳叢。棲香心宛轉,寫影骨玲瓏。 信道黃花難比瘦,無端輕落泥中。拚將弱質鬥西風。命雖同紙薄,身肯逐飄蓬。 。你可以用“粵,客,潮,瓊”四大方言去朗誦誦,那有一絲不順。其實,人家寫的時候根本也沒有想過要用普通話去朗誦。

普通話之所以能朗讀古詩詞。只能說明普通話繼承了漢語的絕大部份的古音及各地方言發音原則。(入聲字除外)在公共媒體上,特別是中央臺的節目,用普通話去朗誦是必須的。因為首先要讓全國受眾聽得懂。就算岳飛的滿江紅,您讀不出入聲,咱們南方人也不會苛求於這些大腕們。因為關鍵是隻需明白領會該闋詞的精神實質即可。在業餘場合,筆者曾多次向北方同志強調,遇到古詩詞押入聲韻的字,只需發成短促的“去聲”,時值在半拍,相當於【促音】。所以實質上,普通話不是萬能的。她只適合於現代語言。而用於朗誦古詩詞,應該稍加變通,方能盡善盡美!至於用什麼腔調朗誦最為動聽,我認為以傳統戲劇的韻白為好。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專此,三榴 謹識。


三榴齋主


詩的巧妙就在用詞上,古人造詞的時候早把平仄弄好了,只要按詞順序寫的詩橫起合不合平仄都念得通,你若把詞弄散了顛倒寫起那就真要合平仄才行!押韻只是尾字的問題,普通話只是對少量的字改變了讀音,在唐詩很少與普通話不合音的,就有也是似音,當然念去押韻,不過細根本區別不出來,


藍天白雲126978817


真正合轍押韻的應該是粵語,用粵語 念古詩 就是古人唸詩或詞的腔調~


驍睿隨億


提問者應該不知道“押韻”為何物,以為能用口讀出來的就叫押韻?原諒我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