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立皇儲的名單為何放到正大光明匾後邊?就不怕讓人偷換名單?

秉燭讀春秋


要說偷換,沒有一個地方能百分百避免被偷換。而相對來說,正大光明匾後面恰恰是被偷換概率最低的地方。而且還有進一步的防範措施。


首先要說明,清朝皇帝的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就是秘密建儲制度。這有象徵意義,因為正大光明四個字是入關後第一個皇帝順治手書,代表了清朝正統,而正大光明四個字也代表了大公無私,光明磊落。這道詔書是要在皇帝臨終或者突然死亡時公佈的,所以存放的地點必須明確,不能是個誰都找不到的地方。也不能僅有一兩個人知道,否則詔書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楚。故而,無論詔書放在哪裡,都是眾人皆知的,那就都有被替換的可能。

既然所有人都知道,那就要儘量確保在大家都知道的情況下沒法被換掉。正大光明匾是個非常合適的地方。有兩點好處:

一、戒備森嚴

(乾清宮家宴)

正大光明匾在乾清宮,是清朝皇宮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乾清宮在順治、康熙兩朝的皇帝寢宮。雖然雍正以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乾清宮依然是至關重要的所在。清朝皇帝每日早朝,也就是所謂的御門聽政,就是在乾清宮外的乾清門。如遇雨雪或是天氣寒冷,還會移入宮內。乾清宮西暖閣更是日常批閱奏摺、召見大臣的最常用場所,皇帝只要在宮中,幾乎可說每日必到。另外,乾清宮還是皇帝和後宮及皇子們舉行家宴的地方。因此,乾清宮的戒備可以說是整個紫禁城最嚴的地方,侍衛們日夜輪班值守,閒雜人等根本接近不了。自然被偷換的概率要小很多。

二、高

(正大光明匾的高度)

單憑乾清宮戒備森嚴還不夠,因為如果放在某個櫃子裡,來往打掃的太監宮女還是有機會接觸到,到時人這麼多根本說不清楚。而正大光明匾就不一樣。它高懸於宮殿最高處,無論多少人往來,都夠不著,要替換後面的詔書得搬把梯子。試想怎麼可能有人能堂而皇之搬把大梯子進入乾清宮而不被攔下來呢?唯一能接觸的人大概就是偶爾上去撣灰的小太監了。而他們一樣不能輕易換掉詔書,因為詔書外面還有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匣子,上鎖貼封條。小太監既不可能在梯子上面完成抬匾額取匣子開鎖揭封條換詔書再復原的一系列工作,也不可能把一個匣子完全掩人耳目帶進宮再拿著上梯子(大小不夠藏著袖子裡)。所以,高懸的匾額讓換詔書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了。

退一萬步說,真的被偷換了,也不是沒有防範措施。因為傳位詔書有兩份。一份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另一份則是皇帝隨身攜帶。比如嘉慶皇帝突然駕崩於承德的時候,正大光明匾後面的傳位詔書就沒找到,後來是嘉慶身邊的一個小太監找到了皇帝隨身帶的那份傳位詔書(相傳道光即位後原本應該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傳位詔書又找到了,還是和小太監發現的詔書一樣,傳位道光),至少這個雙保險還是能起到作用的。


伊耆角木


紫禁城內的大殿很多,牌匾也很多,能藏東西的地方多了,為何偏放在正大光明匾後呢?

這主要是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這塊牌匾是當初順治帝親手書寫的。在大家的印象中,順治帝的存在感似乎不是很強,而且他之所能登上皇位、入主北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多爾袞的存在。然而,在清代皇族中,愛新覺羅·福臨可是順治爺!

  2. 正大光明匾掛在乾清宮,而且是乾清宮位置最早的地方。乾清宮的地位,在紫禁城內是居於核心的,將傳位詔書置於這座大殿的最高處,且是順治親手所書“正大光明”後,是最合適放置傳位詔書的地方。

至於說將傳位名單放置於此處,怕不怕讓人偷換,答案是肯定的:怕!

自雍正帝創立秘密建儲制度以來,傳位詔書便會分為兩份,一份放置正大光明匾後,一份由皇帝自己隨時親身攜帶。等皇帝駕崩後,拿出兩份詔書,核對後昭告天下。

或許還會有人問,那麼皇帝身邊的詔書就不會被親近的人給換了麼?然後再換了正大光明匾後的,豈不是就以假亂真了?

其實,皇帝自己也不傻,如此重要的東西,又豈能輕易被人換走呢?而且還可以定期查驗啊!另外,乾清宮也有侍衛把守,又怎麼能夠讓人輕易得手呢!

當然,如果一個皇帝到了連傳位詔書都守不住了,又怎麼能守得住江山社稷呢?或許到那個時候,詔書真假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碣石樵子


偷換也沒有用的,雍正發明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需要兩份遺詔放一起的,兩份同樣的遺詔,一份在正大光明匾後面,一份皇帝親自保管的,等皇帝快駕崩的時候皇帝的那份再交給顧命大臣,顧命大臣可能不只一個人,然後再去取匾後面的遺詔,兩份放在一起,檢查無誤再對外宣讀。相當於現在一個圖片驗證碼,一個短信驗證碼,這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漏洞。如果只掉包一份遺詔,也不能保證自己就能順利登上皇位,所以掉包這個方法並不高明,而且風險巨大。正大光明匾是放在乾清宮的,在雍正以前順治和康熙都是直接住在乾清宮的,雍正雖然不住乾清宮,但是住在旁邊的養心殿,再加上皇帝身邊那麼多太監耳目,可以說這一天誰進過乾清宮基本都瞞不過皇帝的,所以偷換正大光明匾後面的遺詔實在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正史野史都是史


一式兩份,偷換名單的意義何在?

清代雍正皇帝確定下來一條規矩:皇帝立儲的名單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邊。至此,正大光明匾便又多了另外一個功能,那就是負責儲藏皇帝立儲的名單。

正大光明匾是由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所題寫並且懸掛於乾清宮的最高處,意味著提醒清朝的後代皇帝以及滿朝文武大臣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正大光明。


而等到雍正皇帝繼位之後,親眼見證並且參與了康熙皇帝晚年九子奪嫡的雍正皇帝。尤其是在自己登基為帝以後,依然受到了其他皇弟們的百般刁難,自感孤家寡人的雍正皇帝,不希望自己父親晚年所發生的手足相爭的事情再次在自己百年之後發生。因此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這一制度既避免了諸皇子為爭奪地位,明爭暗鬥,互相攻擊陷害;同時也避免了太早的確立太子人選。畢竟太早的確立太子人選,即不利於皇子們的成長和歷練。同時又會將太子與其他皇子的關係拉遠,而且很可能發生朝中文武大臣向東宮太子主動靠近而發生阿諛奉承黨爭之事。


因此從雍正皇帝開始,便確定了這麼一條規矩,皇帝會將親自選定的繼承人的名字以聖旨的形式確定下來,然後放在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之後。

乾清宮是清代皇帝每日接見朝臣、辦理朝政的地方,由皇宮內的大內侍衛嚴加看守,一般人沒有皇帝的詔諫和旨意是不允許私自進入乾清宮內。而正大光明匾又位於乾清宮的最高處,同時也可以說是整個故宮之中的最高之處。再加上眾人把守,因此很難有人能夠私自登上正大光明匾取出正大光明匾背後的立儲秘匣。


同時雍正皇帝在確立秘密立儲制度時,便想到了如何防止有人偷窺天意,篡改詔書,因此雍正皇帝在確定秘密立儲制度時採用的是一式兩份的方式,也就是說擬訂好的寫有皇位繼承人名字的詔書總共兩份,分別裝入兩個秘匣之中。一份放入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外一份則由皇帝親自保管,在先皇帝駕崩之後,在皇帝指定的諸王爺皇子們以及滿朝文武大臣們共同見證下,取出正大光明匾背後的秘匣並打開裡面的詔書,與皇帝臨終前拿出自己的那份秘匣中的詔書相對比。對比無誤之後,則正式生效,指定的接班人按照程序繼承大統。


實際上清朝總共有12位皇帝,真正按照秘密立儲制度登上皇位的只有四位,他們分別是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四位皇帝。其他皇帝都不是採用秘密立儲這種制度而登上了皇位。因此,歷史沒有給我們太多的機會去驗證,是否有機會篡改皇帝留下的秘密立儲詔書,但至少這四次都沒有發生有人偷窺乃至於篡改詔書的事情。

其實清朝的這一制度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既避免了嫡長子繼承製容易出現昏庸之輩當皇帝的現象,又避免了膝下皇子太多,互相攻擊,手足相殘的歷史慘劇。



歡迎大家下方留言,喜歡記得關注珞珈山的貓~


珞珈山的貓


正史野史都是史

5分鐘前 · 網絡科技公司區域經理 歷史領域創作者

偷換也沒有用的,雍正發明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需要兩份遺詔放一起的,兩份同樣的遺詔,一份在正大光明匾後面,一份皇帝親自保管的,等皇帝快駕崩的時候皇帝的那份再交給顧命大臣,顧命大臣可能不只一個人,然後再去取匾後面的遺詔,兩份放在一起,檢查無誤再對外宣讀。相當於現在一個圖片驗證碼,一個短信驗證碼,這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漏洞。如果只掉包一份遺詔,也不能保證自己就能順利登上皇位,所以掉包這個方法並不高明,而且風險巨大。正大光明匾是放在乾清宮的,在雍正以前順治和康熙都是直接住在乾清宮的,雍正雖然不住乾清宮,但是住在旁邊的養心殿,再加上皇帝身邊那麼多太監耳目,可以說這一天誰進過乾清宮基本都瞞不過皇帝的,所以偷換正大光明匾後面的遺詔實在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古玩聚閣


向世人說明是皇帝的正宗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