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报大楼”曾是齐齐哈尔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

在齐齐哈尔最繁华的城市中心,中心广场北侧一角,一栋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的建筑,矗立在城市的喧嚣幕布之外。它是伪满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株式会社旧址,即老百姓俗称的“老电报大楼”。“前世”,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东北电信、广播网络的通讯枢纽;“今生”,它的周边是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被列为齐齐哈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能有人从来没进入过这栋大楼,可能有人只知道它是日本人所建,记者寻找这栋存在了近八十年建筑的史料,带着大家翻出那被编入时光记忆而独自老去的历史……

如今的齐齐哈尔,高楼林立,道路宽阔,车水马龙,日益繁荣。站在市中心广场,一座古老而又另类的建筑矗立于北侧。它古朴典雅,且具中国和东洋合璧特色,这就是市一级保护建筑——伪满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株式会社旧址,即老百姓俗称的“老电报大楼”。

这座暗黄色的大楼,没有张扬的外表,没有令人侧目的耀眼颜色,和周边的其他建筑比起来,它丝毫不起眼,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对面是中心广场,绿草如茵,生机盎然;西侧是高耸的网通办公及营业大楼;东侧是川流不息的卜奎大街。周边商铺云集,人流穿涌,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而它却孤独地站立在繁华中。

“老电报大楼”,曾是齐齐哈尔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说其高,是因为日本人精心选址把它建在了齐齐哈尔的最高点上。它的外形为什么酷似一艘军舰,这对于日本人要想建立西北亚共荣圈来说,齐齐哈尔有着地理上的核心优势。

1931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齐齐哈尔当时不仅仅是西满的重要交通和通讯枢纽,而更重要的是它占据了西北亚的中心位置,这对于日本人要想建立西北亚共荣圈来说,齐齐哈尔有着地理上的核心优势。

正因为上述两个原因,日本人决定要占据齐齐哈尔这个战略要塞。那么,要占领齐齐哈尔,日本人首先要做的一个是修建铁路和桥梁,另一个就是建设一个通讯枢纽。通讯就相当于人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通讯对进驻到齐齐哈尔的侵略者来说,就好比聋子和瞎子。

据史料记载,“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东北的电信、广播网络。1932年提出所谓的《对满洲国通讯政策》,声称“帝国在满最高指导机关应是日本人,特别是帝国将校参与满洲国电信电话公司的创设和经营……”1933年3月26日,日、伪签定《关于设立日满合办通信公司的决定》,而后,日本将原设在大连的有限股份公司迁移到长春。8月31日成立的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名义上是“合办”,实际上由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控制和包办。该会社在大连、奉天(今沈阳)、新京(今长春)、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承德设立七个管理局。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株式会社就是其中之一。

1932年,日本人特意从日本把时任日本株式会社一电话所的香山静郎调到齐齐哈尔,接管了设在现建华区政府对面惠民街的齐齐哈尔电报电话局。当时齐齐哈尔的电报电话流量并不是很大,但它的通讯能力很强,往东、南有通往哈尔滨、长春(新京)、沈阳(奉天)的长途电话、电报线路,往北有通往黑河、大兴安岭的长途电话、电报线路,往西北有牙克石、海拉尔的长途电路,以及通往周边各个县的长途电路。这些足以证明,齐齐哈尔是一个很重要的通讯枢纽。

香山静郎在日本被誉为通讯行业的专家,年龄虽然不大,但膝下已有两个子女,并且还有年逾花甲的父母。当日本政府一个调遣令把他调到东京的时候,没有给他与妻子儿女、父母告别的时间,他只知道经过几天的辗转才来到了这个叫齐齐哈尔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位置是在他家乡的西北方。

日本政府通知香山的家人,说他被派往满洲服役了,其它别的消息不允许他们再问,而且还要求他们对外保密。香山静郎想家,想自己的父母,尤其想念自己的妻子儿女。闲暇之时,香山静郎总要从齐齐哈尔城南门,就是今天的解放门,走出一里多路,来到齐齐哈尔最高的一个黄土岗,向着东南方、自己家乡的方向凝望,祈祷父母及妻子儿女的平安。

后来日本人又先后派来了龟田、九井、佐佐木等土木、桥梁建筑方面的专家,要在齐齐哈尔建设一个通信枢纽大楼。正是香山静郎向他们推荐了这个黄土岗。香山静郎向他们建议,一是说这里是全城的制高点,特别是无线通信,地理位置越高,无线信号也就传得越远。从齐齐哈尔到新京,也就是长春,有15W功率的电台就足够用了,而且15W的电台既可固定又可流动,灵活方便;二是枢纽楼要建成反“L”形状,就是一竖要放在一横的左边,楼的形状好像一个箭头,让楼的尖部朝着家乡的方向,把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这场战争给他们造成的妻离子散寄寓在对大楼的设计方案之中;三是这个黄土岗东西和南面已经被人挖沙取土自然形成了一个反“L”形,正好借助它的地形地貌。

龟田他们根据香山的建议对这个枢纽楼的造型进行了勾画,选用东南两方错落的地势,描绘出一个抽象的驱逐舰模式,让这个建筑成为大日本帝国在满洲国乃至整个东亚共荣圈里长驱直入的象征。

香山静郎没有参与大楼的土木设计,但是大楼内部通信能力的需求设计是他提供的。从地下的电力室,地面一层的营业室,到东侧的会议室、载波室、办公室、有线电报室,南侧的市话机械室、长途电话室,日本人、中国人的休息室;还有电力室电池的容量配多大,也就是在交流电停电的情况下,通过电池还要保证多长时间的供电,电报、长话电路的增加,市内电话机械的容量多少,一个是当时齐齐哈尔的需求量,另外考虑到齐齐哈尔的发展还需要多少,他都做了详尽的描述。

大楼的结构设计很像一个“吊”字,一个主桩带着两个附桩,呈三角形,其它负荷都压在了这三个桩子上。据现存的有关资料记载,伪满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株式会社大楼于1934年动工兴建,1936年建成。大楼工程总面积3014平方米,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共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正门面向南。整个大楼的墙壁很厚,用黄色瓷砖贴面,经比较,这与1934年同一年建设1936年竣工的伪满齐齐哈尔火车站旧址所用的瓷砖是一样的,建筑风格也相似。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电报大楼里工作的日本人撤走时,带走了所有的图纸和技术资料。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大楼图纸是建国后重新测量绘制的。高度没有具体测量过,根据目测大概有20多米高。

香山静郎主持伪满电报电话株式会社的全面工作,下设庶务、电报、搬送、长话几个主要课室。当时高级职员大部分都由日本人担任,中国人需要有5级以上日语水平,才能坐到高级职员的位置上。这个等级是日本人定的,5级不光是能会话,而且要能写文章才行。当时电报课的中国人刘景文就是高级职员,他毕业于大连电报学校,不仅精通日语,还能用日文写一手好文章,他的业务能力也相当强,他除了做新报务员的培训以外,最主要的是跟随负责电报日常管理的电报课主事古川做跟班主事。同黑马、井上等日本高职人员平起平坐。

日本人为什么要把市话机械容量设计在4000门,他们要统治齐齐哈尔多少年,日本人的预测为什么和我们齐齐哈尔的通信需求极其巧合?他们是怎么考虑的,弄清楚这个问题也就弄清了日本人想要统治齐齐哈尔多少年的问题。

当年香山静郎提供容量报告的时候,这个数字除了坂垣几个日本高级职员以外,对其他人是严格保密的,特别是对中国人。

孙继述,当时在西满军区任三科即通信科科长。日本人撤走后,孙继述把这些设备组织人员逐一进行了清点,然后他断言说,“小日本没那个福气,才用了10年就滚蛋了,按现在这种能力齐齐哈尔再发展40年也足够用了。”

不知道这句话是戏言还是预言,1985年,齐齐哈尔的固定电话果真达到了4000台。更巧的是从电报大楼出局经龙华路到火车站,当初日本铺设的是一条800对的地下电缆,也是在那一年满负荷,当年不得不又增加了一条800对的电缆。

日本人这种预测和我们齐齐哈尔的通信需求极其巧合,这就足以说明侵略者在齐齐哈尔确实下了很深的功夫。

这些曾经在齐齐哈尔工作过的日本职员们,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他们便在日本成立了“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株式会社旧友会”。1982年7月,他们一行10多人又重返齐齐哈尔,来看一看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回忆他们当年站在黄土岗上向家乡祷告的情景。

他们在看了大楼以后,曾经是搬送课高级职员的坂垣发现了一个问题,七十年代在搞自动投报器的时候,要把一个直径15厘米左右的塑料管从一楼译电室穿进二楼的电报室,结果这个管儿正好穿过那个“吊”字形的主桩上,把主桩凿了个大窟窿,这对楼房的寿命有着一定的影响,让他们感到遗憾。

他们这次访齐也证实了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据古川说,在他们被派往齐齐哈尔之前,集中培训的时候就已经和他们讲了,让他们最少要准备在满洲工作50年,甚至是一辈子。

由此可以推断,日本人想让齐齐哈尔乃至整个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殖民地。但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们的梦想破灭了。

现在这座伪满电报电话大楼仍然没有脱离通信的功能,由几家通讯企业共同使用。今天路过它的门口,总会遇见很多人并听到一些嘈杂的声音,比如买电话的,卖电话卡的,再比如现场进行各种小“交易”的人。在这样一种“热闹”的面前,这座历经了70余年沧桑变迁的建筑,注定无法寂静下来;而也只有它自己才知晓,那割舍不下的嘈杂,有多少是缘自于它屈辱的沧桑往事。

“老电报大楼”记录了一段历史,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这座城市日渐淡漠但又难以抹去的一份记忆。在与周围高楼林立的鲜明对比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历史的前进以及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


“老电报大楼”曾是齐齐哈尔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


“老电报大楼”曾是齐齐哈尔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


“老电报大楼”曾是齐齐哈尔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