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沙漠发现的1首唐诗,记录黄巢起义几个细节,揭开他的真面目

古代农民起义军首领,绝大多数都是出身贫苦的农夫,终年劳苦衣食难继,被迫揭竿而起。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军王匡、赤眉军樊崇,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张角,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莫不如此。而唐朝末年的黄巢却是个另类,《新唐书》记载,黄巢出身盐商,家境富裕,自幼饱读诗书,还多次参加朝廷科举考试,又有文化又有钱,却也投身唐末农民大起义中。

甘肃沙漠发现的1首唐诗,记录黄巢起义几个细节,揭开他的真面目

黄巢胆识过人,他带领大军纵横驰骋,打遍大江南北,把大唐朝搅了个翻天覆地。唐朝的行政中心长安、财赋重地江南,都曾遭到黄巢大军的扫荡,对唐朝的立国之本造成致命重创。历来对黄巢的评价,出现了鲜明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派说他是替天行道的大英雄,挑战唐朝的腐朽统治,一派则说他是烧杀劫掠的大魔头,所到之处大开杀戒,城廓为墟。是非曲直,难有定论。直到甘肃沙漠中发现了一首唐诗,才揭开了他的真面目。

甘肃沙漠发现的1首唐诗,记录黄巢起义几个细节,揭开他的真面目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三十五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先后来到了位于沙漠中的甘肃敦煌。在考察敦煌文物时,他们发现了著名的文物宝库藏经洞,其中保存了上至汉魏两晋、隋唐五代、宋朝、西夏、下至元朝的大量文献典籍,史称“敦煌遗书”。当时清朝已经风雨飘摇、行将崩溃,这两个文物大盗乘机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典籍,偷运回国。

甘肃沙漠发现的1首唐诗,记录黄巢起义几个细节,揭开他的真面目

这批来自甘肃大漠中的文献典籍,吸引了全世界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目光,举世闻名的敦煌学研究由此拉开大幕。各国专家学者都对这批“敦煌遗书”产生浓厚兴趣,并对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细致研究。民国学者王国维,在研究“敦煌遗书”时,最先在其中发现了一首唐诗的手抄本。王国维经过一番仔细研判,最终确定,这首诗正是晚唐诗人韦庄的名作《秦妇吟》。

甘肃沙漠发现的1首唐诗,记录黄巢起义几个细节,揭开他的真面目

韦庄和黄巢是同时代人。《唐诗百话》记载,唐僖宗广明元年,韦庄进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劈头碰上黄巢大军攻占长安,结果被困在长安城中数年,“三年陷贼留秦地”,是黄巢攻占长安事件的亲历者,耳闻目睹了黄巢大军的种种作为。直到中和三年,黄巢在唐军围攻下力不能支撤出西北,韦庄才得以脱身,并把几年来的亲身见闻写成叙事长诗《秦妇吟》,对当时的战乱局面进行了详实的描绘记录。

《北梦琐言》记载,黄巢之乱被平定后,因为《秦妇吟》中揭露朝廷种种黑暗之状,引来了唐朝公卿们的不满。韦庄怕惹祸上身,千方百计把流散民间的《秦妇吟》各种刻本和抄本收回烧掉。结果搞得《秦妇吟》竟然就此失传,此后一千多年间,史书中只提到韦庄写过这么一首诗,但其具体内容却无人得知,成为文化史上一个千年谜团。但韦庄做梦也料不到,有一卷《秦妇吟》抄本已经流落到西北敦煌一带,并辗转成为“敦煌遗书”一部分,在沙漠中沉睡千年,得以幸存下来。

韦庄是黄巢进占长安的目击者,并且在黄巢统治下度过三年时间,因此诗中内容都是第一手材料,并非道听途说的野史逸闻。最为关键的是,韦庄站在了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对于黄巢和朝廷双方不偏不倚,他们的种种暴虐害民之举都被韦庄如实记录下来,因此也不存在常见的读书士人仇视农民义军、故意抹黑污蔑的现象,凡此种种使得《秦妇吟》成为研究黄巢起义的可靠史料,被誉为唐朝三大史诗之一。

甘肃沙漠发现的1首唐诗,记录黄巢起义几个细节,揭开他的真面目

由于原诗长达一千六百多字,故此无法全文摘录。《秦妇吟》记载了黄巢起义的几个细节。黄巢攻占长安后,确实对长安百姓进行过一番烧杀劫掠,“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黄巢纵容部下肆意抢夺民间女子、财产,义军气势汹汹,“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有人不肯从命,义军立即手起刀落,“

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一个妇人为了逃命中爬上房顶,黄巢的士卒居然点燃房屋,“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迴梯梯又催,烟中大叫犹求救”,残暴之状触目惊心。

长安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际性大都市,人烟辐辏市井繁华,黄巢来到后数年之内,长安城几乎沦为废墟,“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黄巢不知收服民心,不知经营巩固根据地,一味倚仗武力杀戮立威,暴露了其战略眼光的短浅,已经从义军蜕变成军阀,不知不觉失去了民心。

甘肃沙漠发现的1首唐诗,记录黄巢起义几个细节,揭开他的真面目

然而黄巢如此凶狠,为何还有那么多百姓跟着他造反?原因很简单,朝廷和官军也已腐坏透顶。《秦妇吟》记载,黄巢大军来了,“千间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多少还给百姓留点,而官军来了,“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名为官军实际比盗匪更坏到了家。百姓畏惧官军丝毫不亚于黄巢,官军所到之处,百姓抛家舍业逃散一空,“朝饥山草寻篷子,夜宿霜中卧获花。”诗人隐晦含蓄地表达,有如此朝廷如此官军,黄巢起义也是事所必然,朝廷正是催生出黄巢起义的元凶。从这个角度而言,黄巢堪称一位反抗唐朝暴戾统治的英雄。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朱元璋:“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兼而有之”。《秦妇吟》中也反映了类似观点。黄巢也不能简单地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来衡量,英雄的冲天豪气,魔头的残忍暴戾,在他身上合二为一,是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英雄与魔头的复合体。他敏锐意识到唐朝的没落崩塌是大势所趋,但却忽视了行仁政、收民心的重要性,把改朝换代简单等同于一场以暴制暴的武力争霸赛,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