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上百年了,清华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这个问题,问得很扎心,扎的不单是清华百年来无数清华人的心,扎的更是所有中国人的心!

百年清华为什么没有诺奖获得者?我们可以从清华的发展历程来简单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清华是因为美国退赔“庚子赔款”而建立起来的,最初,主要发挥的是留美预备学校的功能。何况,在民国时代,清华虽然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在当时国家处于战乱频仍、风雨飘摇之中,清华不可能迅速向一所实力强大的研究型大学嬗变。因而,清华要在当时做出重大开创性成果而获得诺奖,实在力有未逮。

清华的重大变化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1952高校院系大调整中。仿照前苏联的模式,清华转变为一所理工科大学。那次高校大调整,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对当代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我国教育沿着“文理分家”的路子越走越远。

对于清华而言,直接导致它在理工科方面,特别是工科方面发展得很好,而文科方面则殊不足道。所以清华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跛足”的,也就是只是强于理科,而文科方面则是明显的短板。最终,清华培养的科研人才严谨有余而灵活不足,在科研工作中逻辑思维强大而缺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不拘一格的想象力是一流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关键性要件之一,所以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清华几乎没有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也没能获得诺奖,并不让人意外。

同时,在清华取得长足进步的最近四十年里,我国社会经济固然高歌猛进,但整个社会对于短期经济效应的急功近利,对整体科研环境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科研界对于基础科学有意无意的忽视,使得基础科学发展缓慢,应用科学也就几乎变成了无根之水、无源之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类研究的清华研究人员要做出重大成果,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诺奖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并重,清华人很难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某一个获得突破,与自然科学类诺奖无缘,不是有点合情合理吗?

综合来看,新中国建立后,清华未能获得诺奖,实际上主要是“文理分家”的教育制度及整体的科研环境、社会环境,让清华人很难产生重大成果,百年清华与诺奖绝缘,并不让人意外。

实际上,百年清华未能产生世界级的重大成果并获得诺奖,是中国科研界的一个缩影,清华只是典型代表而已。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当前的中国,从上到下,早已集体性地意识到了“文理分家”的弊端,而寻求

“文理融合”。最近十来年,中国大学整体性的走综合化路线,寻求“文理融合”;中国教育界也在做出制度性变革,比如未来几年,教育不再走“文理分家”的路子,而是“融合文理”;包括科研界在内的整个社会也在反思浮躁和急功近利对于中国科研的伤害;政府更是通过方方面面的措施,比如经费、人才引进、优化环境等提升我国的科研能力。

可以预期,在经过这些方面的不断地改进之后,未来二十年后,我国将有可能像日本过去的二十年那样,迎来一个诺奖“爆发期”。而到时,百年清华终究会将“没有诺奖获得者的记录”推入历史的尘埃中。


风雨燕园之百二十载


截止2017年,世界上诺贝尔奖人数(校友、教职工及正式研究人员)最多的十所高校分别是:1. 美国哈佛大学(157位),2. 英国剑桥大学(116位),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4位) ,4. 美国芝加哥大学(97位),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5位), 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1位),7. 美国斯坦福大学(81位),8.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72位),9. 英国牛津大学(69位),1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63位)。11.耶鲁大学美国60位,12.康奈尔大学美国56位,13.柏林洪堡大学德国55人,14.巴黎大学法国49人,15.哥廷根大学德国45人,16.慕尼黑大学德国42人,17.哥本哈根大学丹麦38人,18.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37人,19.纽约大学美国36人,19.洛克菲勒大学美国36人,21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35人,22.伦敦大学学院英国34人,23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32人,24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30人,25.明尼苏达大学美国29人,26.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27人,26.海德堡大学德国27人,27.曼彻斯特大学英国25人,29.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美国24人,29.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24人,29.密歇根大学美国24人。

清华实力在国内理工类顶尖,放到全球一比,排名50以外。实力不济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都是清高和虚荣的借口。

国家已经创造极好氛围给高校,从科研经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内留学生和人才引进、个人及团队科研成果转化等等,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以清华为带头和引领的高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端正态度,改变急功近利心态、只重应用开发不重基础研究行为、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手段(一流期刊也不是判断质量的标准),二是明确目标和梯队建设,人才是根本。时代已创造了最好的硬件,软件提升取决于自身团队累积

学校孤芳自赏、学者沽名钓誉、学生急功近利、行政好大喜功都是要不得的。



清华和北大,不能说没有优秀人才。尽管有民众说,北京人的子女有优先条件进清华北大,但从全国各地招进的优秀学子也不少,为什么培养不出优秀科学家或真正的大师?

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思想,缺少学术和科研的氛围。

君不见,北大的校长居然会将"鸿鹄之志"读成"鸿告之志",虽然说起来是小事,但可见人文精神和底蕴已是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了。清华的大腕居然不顾国情而豪吹已经超美之谬论,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真实情怀?

在管理上,高校的行政化,官化之风已经是不僧不俗,学子们追求的是如何立身扬名,如何赴美逐金。在这种环境之下,还有何人会去埋头书本和学问?钱学森之问,只是没有道破本质而已罢了!

是否该反思一下,大学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特别是清华北大这样的百年名校,该为中华民族贡献些什么?



一夫82


我讲一个身边的例子,我之前做施工的,是中建外包单位,负责机电。其实,施工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守住混凝土、埋好线管,配电箱是成套的,电气设备是厂家安装!

总包和甲方的人总要觉得施工很难,看着图纸指指点点,却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遇到不懂也不会去百度,你说他们懂吧,他们也不懂,你说他们不懂,他们也懂!

懂,知道那个元器件叫啥!

不懂,不知道为啥这么接、为啥用这么大的额度电流,什么设备容量、额定容量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

就像现在的清华大学生,是高考状元,可是那些理论和原理,就没进过他们心里,读完书早晚了!上大学,老师也是模模糊糊的讲,中国大学老师的风格,把简单的讲的深奥,

所以,大学生原理都没掌握,就去教他们应用,怎么能扎实,而且还缺乏实践


灯塔137010645



前一段时间,连续在任职的高校听了两场“千人计划”的讲座,说实话很有感触。两个教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一个从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回到自己原来的母校,另一教授则是因自己的夫人从德国回到湖南。


两个教授都讲了自己这些年在国外的感受以及对科研的认识,在我看来是真实的,也是有道理的。其中,就讲道了为什么国内那么多研究机构,那么多优秀的高校(北大、清华等)发表一篇Nature 或Science都这么困难。更者,除了屠呦呦,在自然科学领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便是国内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目前,国内科研人才的帽子满天飞,你有“千人”、我有“万人”,你有“长江”、我有“黄河”……各部门,各省市出台的创新人才计划有近百个,名目繁多的“帽子”满天飞,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政策,在吸引、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把青年人的眼光聚焦到了“帽子”上,偏离了科研的正确方向,贻误了科研的黄金时期。再者,如李德仁院士所说,有些导师,满足于争取小的横向项目,把年轻的老师或者学生当做“劳动力”,整天沉浸在重复且没有挑战性的劳动中,没有成就感的同时又承担着各种生活压力,慢慢地科研兴趣就淡了。说白了,现在的科研人才基本都是急功近利,难以静下心来做真正的科研,因为耗不起。


其次,国内青年科研者的压力太大,加之政府补贴不均衡,难以静下心来做科研。目前国内房价算是暂时稳定了,但大部分人都知道,这只是暂时而已,有很多地方的房价还在上涨。基本上,省会的房价基本在一万以上了吧,更别说北上广。有些年轻科研人员得愁自己的住在哪里,孩子养不养得活,天天得思考怎么养家,一来二去,哪还有什么精力搞研究。听说,在北京某科研所的一个老教授,一辈子都没能在首都买上一套房,居无定所,听上去很是凄凉。


再者 ,国内科研者的思维方式或研究思路比较“独特”。国外的人做研究,思路都很简单,比如研究城市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就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实验,一棵树放城市里面,另一棵则放在农村。结果发现,城市的环境反而能使树木生长得更好,结果变发了几篇Nature。而且,他们又验证了这一现象。利用遥感数据计算了城市地区植被碳储量和郊区的碳储量,发现城市区域的碳储量比郊区碳储量密度更大,结果又发了两篇Science。反过来看看国内许多研究者,很喜欢把问题或者实验往复杂的方向牵引,觉得越复杂,就越高级,就能出好的成果。但,又有几人能发Nature或Science呢?更别说获诺贝尔奖。


总之,科研是需要真正沉下心来搞的东西,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沉淀。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方便时给个关注,谢谢啦!


DS二当家


《奇葩说第一季》中高晓松炮轰某名校学霸曾引发热议,高晓松认为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是镇国重器!



名校毕业是干嘛用的,不是用来找工作用的!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大名校生的风范!

指出该名校生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有失名校风范!


他还提出在名校演讲时,刚讲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台下同学一个问题“我毕业是去国企好还是去外企好”,直接把他砸晕了,决定不去名校演讲了!

近些年名校的学术氛围也令人堪忧!某大学10日通报称,世界历史专业博士于艳茹发表的论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决定撤销其博士学位。学术造假、学术腐败频频曝光,暴露出我国个别学术领域,学术环境急功近利、过于浮躁。


高校的学术气氛不良,一方面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一切向钱看,以金钱、地位作为衡量一个是否成功的标志;一、二线城市房价较高,学者每日要为一日三餐、遮风挡雨的住处而奔波,何以安心搞科研呢!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学术体制,各类不合理的量化指标,包括经费指标、课题指标、论文指标、专利指标等等,逼得学者们绞尽脑汁去完成,完不成就不能评职称、评先进!个别学者为了近在咫尺的利益,就违背了基本的学术道德,导致大学校园充满浮躁与急功近利。

让大学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净土,把大学还给学生。近日的西湖大学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我国能培养出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俩宝娜妈mn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距今已经有107年的历史了。自建校以来,清华大学一直是国内学子趋之若鹜的学校,能进入清华学习那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建校一百多年来,为什么清华没有出一位诺贝尔奖呢?



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觉得原因有以下方面。

1、解放前,国力贫弱,学校初创,知名大师北大明显偏多,且大多是思想文学方面,当时真正的科技大师极少在清华任教,没有一大批好老师,不可能教出好学生。解放后,国家的重心并没放到科技强国上,一段时期很多科学家不但没有被尊重,反而被打压。

2、功利化的社会不可能有大发明大创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日益浮躁起来。人们追求的是短平快,而科学发明创造很多需要的是几十年不断的投入和团队不懈的努力。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很少有人愿意把钱花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出成果的项目上,也很少有科学家愿意拿一生的事业去做赌注。

3、浮躁的社会不能真正的重视教育。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是常识,而目前的教育事业尤其是义务教育挣不来钱,负担又重,所以很多领导见教育就心烦,即便尊师重教的口号喊破天,但内心没有一份象民国时期那样对于知识分子的敬畏,没有“不计成本办教育”的魄力,要想出民国那样多的大师不大可能。



4、目前的教育机制固化,教师评价机制陈旧,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学生没了钻研的精力,老师也没有勇于创造的热情。基础教育中教师素质差别巨大,有的老师对于学生思维不但没有启迪,反而是束缚,这样的教育也不利于科学发明创造。

5、教育行政化是目前教育的大敌。教育行政化束缚了学校的手脚,让人有力无处使,或者让人力量极大分散。教育需要的教育家办学,需要的是对于教育家办学者的充分信任,需要高度灵活的管理,倘若每所大学都是铁板一块,如何激发创造热情?

要解决上述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也因此可知,清华要产生诺贝尔科学奖,难度相当大,估计今后短时间内还很难突破。



最后,笔者想问的是有两个问题。一,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中国内教育,纷纷出国留学呢?二,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等能在国外获诺贝尔奖,而在国内的集体哑火呢?期待您的看法!


文轩阁


昨天看到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于华老师的一篇旧文,《培养“精明人”的社会》,同钱理群老师多年前所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异曲同工,说的都是同一个症结所在。

应该说明的是,诺贝尔奖并不是评判一个科研成果,或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根本,诺奖只是在目前状况下较有权威性的一个评奖,特别是物理,生物领域的评奖基本可以看到一个获奖者所做成果的社会贡献。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唯诺奖马首是瞻。


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有大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医学奖的获得者,也基本反应了三国科研的领先地位。而大陆地区仅有北京大学毕业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素以理工科见长的清华大学却无一人获得,也是令人深省,当然北大也好不到哪儿去。


根本原因就是钱理群老师所讲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资中筠老师讲的清华北大正在摧毁人才,以及郭于华老师所讲社会正在培养精明人。这些与基础科研所要求的纯粹精神背道而驰。

你觉得清华北大是在毁人才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之际,都有类似的话题被提出,虽然现在我们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了。现在问题又来了,清华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我认为,这既是清华大学的问题,又不是清华大学的问题。

说是清华大学的问题,是因为清华大学囊括了中国大多数高考状元,培养不出来世界顶级研究者,确实又不可推卸的责任。

说不是清华大学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由清华大学造成的,也不能指望只有清华大学来解决:

第一、如果严重偏科,你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清华大学!中国高考,考出来的全才,考试各科必须达到顶尖水平,才能成为状元,才能考入清华,这就让学生不会出现在某一领域特别突出的的问题,所以,即便进入大学,也不是偏才怪才,在短短的大学时光里,也不会又多大的成就。

第二、在中国,从政和赚钱,永远是多数学生的目标,也会给他们带来很高的社会地位,这和进行科研,是两码事,清华大学也不例外。从2017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情况看,绝大多数进入了企业,高达66.8%,高校和科研及其他事业单位占比为22.6%;党政机关比例为10.4%。而科研单位只有9.4%。

进入企业的学生,选择的都是一些“有钱”的大企业,这显然也不利于进行科研研究,即便是芯片这种研究,也很难突破。

第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清华大学实际上成为了国外名牌大学的“预科班”了。从2017年毕业生去向可以看出,清华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高达81.9%,而选择留学的本科生占本科毕业人数28.2%,这部分学生,可能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学成后会回国从事科研吗?

当然,现在清华大学也在改变,比如在自主招生方面进行比较大的优惠,对于一些科研能力突出的高中生,直接降至一本线录取,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如果坚持做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清华大学也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高中教学和高考研究,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是呀!清华大学到现在已经107年还多了,可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走出一位诺贝奖获得者,这是为什么?(杨先生暂且不论,在校期间那叫做西南联大。)

不但这样,而且感觉当代也没有民国期间那样具有影响力和学术气息了,这是为什么?

昨天还在群里讨论这中国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和北京大学。

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来看看几个观点。

1、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非常犀利的批评了中国的高校。

是的,钱教授批评的没错。但大笨new认为利己主义并没有错,恰恰是刻意的消灭利己注意是危险的。当我们刻意消灭利己主义时,很多人会大言不惭的打着利他、大公无私的帽子去干一些利己主义的勾当。

实践也证明了,刻意消灭利己主义并不能带来社会的进步,记得我们的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

“人民公社、大锅饭”,那个时期并没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进步,相反饿死了不少人。

2、香港东方日报评论

大学能培养富豪、能培养出政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学若丢失了学术阵地,那真的就是高校的悲哀。诚然中国的高校学术氛围的确不如发达国家,但也并非不学无术,而且这也全非学校本身的因素。

3、关于大学排名

坊间极为看中各种国际排名,各种版本、各种讨论,要么认为我们大学排名很高,西方排名按照西方标准,故意压低我们大学的排名;要么我们打大学排名很低,一无是处。

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大学排名就那么回事儿,看淡一些反而更好,关注学术、不关注排名更接近大学本质。

诺贝尔奖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最高的学问成就,是所有做学问的人追求之一;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没有在诺奖方面取得成就(学术水平发展的滞后)。

大笨new认为是如下原因所致:

第一:环境


1、生存环境

当年鲁迅一年的薪水可以在北京买房,现在清华大学教授一年薪水有多少,教授能拿到手的薪水不足15万(可能还不足12万)。

能进入清华大学而且还评为教授的人,应该比大多数的人都要努力,这点收入显然是不符合他们的努力程度。

所以他们得挣钱,很多老师会加班做项目、做课题,不过是为了在京有个住所,然后再有点生活的保障;几遍不占用科研时间,但也绝对占用了科研精力。

在各种电视上看到爱国科学家从国外回来,都说:“这些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异的科研条件。”这真不是说说而已的。

2、科研环境

科研着实是一件奢侈品,科学研究不过是国家拿钱满足一小部分的兴趣和好奇。

显然我们的科研并没有这样的纯粹,每一个课题需要:

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技术路线——预计成果……。既然都已经预计到成果了,还研究个什么劲儿(当然预计成果很多以论文多少、培养硕士、博士多少等等);还有中国的科研项目几乎不允许失败,每一个课题在解题时得出的结论都是科研成果世界先进,这大概不符合客观规律吧,我觉得很多课题并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果,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捂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失败。

科研不是盖盖楼、修修桥、建建坝,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不是一下砸个几十亿就可以可以提升,而是一项持续的投入,在你没有结果和产出的时候你还愿意投入

所以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跟国家的发达程度相关(更准确的说跟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程度相关);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香港地区、瑞士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常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很难听到埃塞俄比亚、特拉尼达和多巴格、埃及、尼日利亚出了什么像样的科研成。

3、教育环境

大学的成败的种子,其实在中小学阶段已经种下,当你种下的一粒松树的种子,那么在大学期间你可以培育成一棵参天的大树;当你种下的是一粒豌豆种子,充其量长成一棵豌豆射手。


一所小学的成败不是他能让多少孩子考上重点初中,一所初中的成败不是让多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一所高中成败不时让多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而是这些学校的孩子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这个阶段给他们坚毅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思维,而非把学生看做流水线上的产品,小学的成品是初中;初中的成品是高中;高中的成品是大学。高中有多少老师告诉学生:“现在不是玩的时候,大学有的是时间玩!”

这样的环境下给很多的学生形成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恨不得让学生记住每一个考试知识点,完全成为应试的产品,二恰恰考试的方式又很是流氓,拿历史考试来说:我们考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西方考的二战有没有可能避免?这样的以不同方式教出来的学生是不同的。

我们中学教出来很多的存储器,而西方教出来的是处理器,我们希望博闻强记,而西方教育出来思考着。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易得的互联网时代,思考力远远比记忆力重要得多。

第二:形而上学盛行

100多年的历史,说短不算短,说长比不过牛津、哈佛,剑桥、斯坦福。

但是我们却经历了院系调整、高考停考、恢复高考、院校合并、211计划、973计划,双一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当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客观上并不见得是好事。

1、院校调整

主观上说为的是国家建设所需,客观上讲把学术氛围强行转到工程技术上,让许多学校的失去了历史,恰恰历史是高校的文化之一。大学在介绍自己时往往喜欢寻根,寻找最远古的那个根,然而很多高校最远古的那根连个毛都没有留下。

2、停止高考、恢复高考。

这个不必言说。

3、高校合并

再一次走入歧途,贪大而弃精,贪多嚼不烂。

4、各种计划

看似是为了加强学校建设,增加支持力度,然而事实如何,真不好说。

本身各种计划,给了高校很大压力,为了所谓成果,甚至不惜造假。

为了这个名头,哪一所学校没有花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去“活动”过?有这份心思不如去研究一下教学研。

5、形而上学

1) 中学、大学很多政治类的课程,先入为主的告诉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是对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是错的;“可知论”是对,“不可知论”是错的;“一元论”是对的,“多元论”是错的,这种哲学教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

况且不说有多少诺奖获得者是唯物、唯心,科学揭示的出来的世界越多,让我们认为人类完全感知这个客观存在能力越发有限。

2)很多所谓的科学捍卫者,在捍卫宇宙大爆炸、生物进化论时,用一种鄙夷的神态来批评哪些怀疑者,大笨new也是支持大爆炸和进化论学说的,但大笨new也在怀疑这些理论,科学是容得下怀疑的,而太多的不容置疑,让很多学说在成了死水,成了宗教。

简单举个例子:“地球为什么公转?是怎么绕着太阳转起来的?”就连这样一个问题都无法解释,那么浩瀚的宇宙哪些哲学老师怎么就一句“可知”概括了?

3)形而上还在忙着批判和打到;我们往往把现在的失败归因于一点,或者孔子儒学、或者行政干预、或者高考制度、或者房地产?

然而这并非一事一物所致。

4)学科设置,很多人说中学强化物理弱化英语,有利于科学。

然而伟大力学家钱伟长中学数理化都很差,然而成为伟大科学家,大笨new恰恰认为阅读、史学、国学、哲学反而更有利于科学;高中阶段的数理化无非是记住某些定义、定理、公式、范式、试验要领等等,通过运用这些来解决有既定答案的问题,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是固定于一两种,而非思维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如同二战能不能避免?甲午战争清朝获胜会如何?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等等,这样的考题没有答案可以宽泛不固定,但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 德育理念上跑偏

过度强调所谓的奉献,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而且不能告诉孩子们正确的方式。我想大多数人努力的动力都是为自己更好的生活。

奉献、大公无私、助人为乐都没错,但是大笨new认为,通过努力在道德框架内让自己财富增加,生活的更好就是奉献、就是助人为乐;个人合法财产的增加也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一部分。

还记得我们的:“公平有限,兼顾效率”吗?思考一下为什么分配原则会调整为“公平有限,兼顾效率”。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成语:知促常乐

大笨new的解释是:自己的努力,应该对符合规律的收获感到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